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解剖學實驗教學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為基礎,重點介紹解剖學實驗教學中如何重視學生的心理狀態和靈活運用教學手段,以為廣大教師有效開展解剖學實驗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解剖學;實驗教學;心理狀態
1重視學生心理狀態變化
我院是以藏族學生為主的民族院校,由于藏區特有的民情風俗,使得藏族學生對殺生尤其是尸體標本的解剖有著根深蒂固的畏懼感。醫學院在大一新生入學教育時會帶領學生到實驗室參觀,我們通過對歷屆參觀解剖標本室和解剖模型室的學生的觀察并與之交流后發現,解剖學實驗室的人體標本和模型對學生的視覺及思想沖擊特別大,給他們留下了既新奇又畏懼的深刻印象。解剖學是在學生大一時開設的一門課程,授課時參觀實驗室的深刻印象還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的腦海里,我們要充分重視學生的這種心理狀態,在教學一開始就要適時適度地加以引導,消除學生特別是藏區來的學生的畏懼心理,強化其對解剖學的新奇心理,讓學生對解剖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1.1建立對標本的敬意
首先告知學生,這個尸體擺在這里成為供大家學習的標本,你們要做的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其要有敬意[1]。大家也看到了,也能想象的到,這具標本的生前和大家一樣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出現在這里供大家解剖學習是對生命的另一種延續,是一種靈魂的升華,我們要利用好他,為今后的治病救人打下堅實的基礎[2]。
1.2相信信念的影響力
剛剛入學的大一新生離開家鄉,從五湖四海聚集到這里,環境因素的變化要求此時的他們必須成為獨立意義上的成人。在這個時候加以合適的信念引導頗為重要,要讓他們認識到學習不單是為考試,而是為以后的治病救人。要知道,我們的學生今后大多是面向西藏鄉鎮衛生服務的,他們在那里面對的是親戚朋友、兄弟姐妹和父老鄉親,如果現在學不好,以后還怎么給他們看病啊。《醫學生誓詞》[1]里的話永遠不會過時,在大一塑造的思想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有深遠影響。
1.3加強興趣引導
通過觀察及與學生交流,我們發現有許多類似的現象:某一學生在學習上表現不好,可在文體活動方面卻是整個學院的領頭人。學習中的漫不經心與排練文藝節目時的認真負責形成鮮明對比。何也?興趣使然。如何把他們的興趣引導到學習上來,就成了需要我們探索的事情。為此,我們嘗試了許多方法,其中在解剖開放實驗中的師生角色互換方式獲得了極大成功。
2開放解剖實驗室
解剖實驗室開放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指導為輔,以充分體現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為指導思想,寓樂于教,寓教于學。開放之初,效果并不明顯,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針對這種情況,經過認真細致的分析,發現出現這種情況的癥結在于學生對開放實驗學習的興趣和激情缺乏。為此,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個性特征制訂出多種方案,為學生提供一個新的平臺,讓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通過學生自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互相講解交流,認識到自己學習中的不足,從而增加對實驗的熱情和積極性,實現了學生從不愿意來到來了不愿意走的轉變[3],至此實驗室開放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們以此為契機,不斷探索新的方式,在此基礎上逐步加強對學生的興趣引導,以取得更大成績。
3靈活使用不同的教學手段
3.1系統解剖學
模型、標本、電教[4]三者結合,進行分組實驗,讓一組學生自行觀看教學視頻,教師對另一組學生利用標本及模型進行示教和講解。換組依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積極提問、積極討論。
3.2局部解剖學
鑒于目前醫學院標本較少的現狀,為使學生能主動進行實驗操作,我們采用了分組操作實驗的辦法。具體是,每組20~25名學生共同操作一具尸體標本。再將每個大組分成4個小組,分別操作上下肢、軀干部位(前胸部、后背區),每一大組內學生輪流操作。每組每位學生操作的部位不同,勢必會出現對其他部位的了解不夠,此時,課堂上的交流討論就顯得尤為重要。先是組內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討論,然后再擴大到組與組之間的互講學習[5]。每位學生把自己在解剖中的所見所感通過討論和同學進行交流,掌握自己在解剖過程中沒能親自動手操作的那部分知識,達到通識教學的目的,從而讓學生真正在“剖、查、認、定”的過程中掌握人體解剖知識[6]。
3.3針對不同的實驗章節和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是通過教師的傳授,把目標定位于知識的記憶和積累,而現代教學思想則是實現由單純的知識傳授向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加強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強調學生能力培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由教會學生知識到教會學生學習,由講授為主到指導學生獨立學習與探究為主,采用問題式、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結合我院多層次辦學情況,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學生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并將課堂的理論教學、實驗室的實驗教學、第二課堂學習相結合,逐步形成解剖學多層次立體化的教學模式[7],不僅加強了學生基本技能訓練,而且拓寬了知識面,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3.4培養學生先整體后局部的學習思維
建立先整體后局部的學習思維,將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其完整理解教學內容。人體的每個結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周圍的組織結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生在看到某一結構后首先要知道它在人體的哪個位置,外形和毗鄰情況如何,然后再考慮這個結構內部本身的局部名稱。所以建立先整體后局部、先宏觀后微觀的學習思維很有必要。總之,筆者認為解剖教學就是教師不但要給學生傳授知識,更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并適時適度給予引導,讓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楊潔,陳秉樸,李海,等.解剖教學實踐中的人文關懷[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7,39(6):507-508.
[2]聶政,蘇炳銀.解剖學教學環境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基地建設[J].解剖學雜志,2019,42(1):104-105.
[3]陳立東.淺談數字人解剖系統在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5):83-84.
作者:李巖松 石鏡明 陳文玲 孫正啟 單位:西藏民族大學醫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