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小學師德師風建設理念創新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小學教師是基礎教育的核心力量,其價值觀及道德水平關系國家建設后繼力量的培育。綜合國力增強,國人文化自信大大提高,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儒家文化所展示出的特有的溫潤、內斂、謙恭的人文精神充分彰顯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時代特色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為中小學師德師風建設提供了研究思路。筆者從孔子“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思想切入,分析當前儒家文化在中小學師德師風建設方面的研究現狀,從師德、師格、師功、師能、師道五個方面研究中小學師德師風建設。
一、當前儒家文化在中小學師德師風建
設方面的研究現狀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對儒家文化的挖掘與利用,為當前中小學師德師風建設的研究提供了思路。查閱文獻,筆者發現這類研究總體呈現以下特點:
(一)研究方向繁多,研究切入點偏宏觀
大部分儒家文化研究的切入點在研究“仁”“義”“浩然正氣”“仕”等方面。例如,對“仁”的闡釋就有很多版本。由于儒家文化體系龐大,在把控研究方向上,大多數研究者只是從宏觀的角度對儒家文化在當代中小學師德師風建設方面的作用進行闡釋,研究也多是闡述儒家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在當前中小學師德師風建設的宏觀映射,沒有聚焦到具體、細微、可操作層面的理念和措施。
(二)固守精神內核,建構適合時代發展特點的體系
隨著價值評價體系的多元化,中小學師德師風建設一方面應固守精神內核,另一方面也應該做到守正創新、與時俱進。同時,中小學師德師風建設體系也應該具備適度的彈性。我們向傳統文化汲取營養的同時,也應在其視域下構建起適應當前中小學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體系,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緊跟時代發展需求。
二、基于儒家思想的新時代中小學教師發展理念
孔子提出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與“四有”好老師的理念實際上是相通的,那么如何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促進新時代中小學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框架體系構建,推動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呢?
(一)從立“四有”到破“五唯”,凸顯教師群體精神高地的構建
從立“四有”到破“五唯”,體現出黨和國家對教師師德師風評判標準的認識有了一個大的突破與飛躍。因此,中小學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評判標準也必定會產生一系列的改變。如何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兼顧中小學教師內在與外在的發展,應該成為研究者深入解決的命題。
(二)“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與“四有”好老師的闡釋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是孔子的為人處世原則。“志于道,據于德”是對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疇的闡釋,是指精神對人的約束。“依于仁,游于藝”是生活處世的準繩。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屬于道德的范疇,扎實學識屬于技和藝的范疇,仁愛之心屬于慧和仁的范疇。“德”是所有行動的出發點,于德行有益則多行其事,于德行有損則避而遠之。“仁”是對“德”的充實和超越,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態度,不一味地咄咄逼人,不恃才傲物,含有謙恭、敬畏之態方是處世之道。“道”最能體現一個人境界的高低,也是事業格局大小的展現;“藝”則決定人的發展速度、水平層次。“仁”如何體現,“道”的大小邊界在哪里,“藝”的廣泛與專精的辯證關系處理等,都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進行考量與實施,在反復的修訂中找到便捷、高效、有價值的策略。因此用“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一理念來引領新時代中小學教師精神生命成長具有科學性和時代性。
三、新時代中小學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五位一體”策略
中小學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整體概括就是指教師精神生命的成長過程。教師要把道德理想融入課堂,融進生活,于方寸中見光輝,進而才能恪守“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原則。為此,筆者從“嚴師德、正師格、礪師功、展師能、傳師道”五方面建構五位一體的新時代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策略。
(一)為精神注入時代活力,建筑精神高地
任何一項事業背后,必須存在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每個人都需要有一種類似信仰的精神力量或價值觀,蓄養于心。中小學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必須固守本元,教師要堅持自己的道德底線,回歸教育初心。詩書育德行,文章養品性,廣泛且專業的閱讀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不二法門。筆者認為,建立一套系統、科學的“讀書打卡”考核機制,將師德師風考評、評先評優與讀書打卡數據進行銜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建立發展共同體,實行多元共生機制
“師格”是為人師者的眼界、格局、氣度。教師的眼界決定著育人的境界,要不為當前功利浮躁所擾,不為蠅頭俗利所惑,那就必須擴展境界、提升眼界。師格的建立不僅僅停留在一時、一事、一人上,而要體現在時時、事事、人人的大格局觀上。發展共同體是指有著共同愿景的教師群體,中小學師德師風建設可以致力于建立各種專業發展共同體,讓個人與團隊結合起來,形成共生機制,個體與整體的發展兼顧,方能促進中小學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穩固與順利推進。
(三)依托“五育并舉”,于日常細微處綜合評定教師能力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著眼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對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都提出了具體的評價標準。教育部“五項管理”相關文件中也特別關注了學生的睡眠和視力,把近視率降低作為考評學校的一個重要指標。這都為我們中小學師德師風建設評判體系補充了內容。因此磨礪師功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分數,更要關注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畢竟教育的根本是“育人”。只有對教育對象“吃得透”,教師師功磨礪的效果才會“見得明”。
(四)營造尊師重教的輿情氛圍,內外結合提升教師職業責任感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賡續文脈、培育人才的精神基石。韓愈在《師說》中也曾提到尊師尚學,并提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我們在緊抓中小學師德師風建設內因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外部環境因素對師德師風的影響,樹立尊師重教、信任教師的風氣,營造人人敬師、人人尊師的良好氛圍,在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文化基因傳遞密碼,完成文化知識與精神文明的代代傳承,為師德師風建設提供不竭的動力。綜上所述,儒家視域下的中小學師德師風建設創新研究是時代賦予的特色任務。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下對師德師風評價體系進行完善,在傳承中結合時代特色守正創新和與時俱進。文化的塑造依托制度的實施,但同時它又是對制度的超越。師德師風建設亦如此,選擇文化管理就是選擇“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如何讓各項師德師風建設理念浸入教師的心里并變成他們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和生活信條,是文化浸潤的核心。儒家視域下的中小學師德師風創新研究,實際就是在濃郁的優秀傳統文化氛圍中,從師德、師格、師功、師能、師道方面去建筑教師的精神高地,增強其專業素養,造就時代新人。誠然,任何研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能在研究中發現問題,提供有價值的思考,也不失為一種進步。
作者:陳卓 劉艷麗 單位:信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