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對風險承擔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近些年,隨著金融開放的加深,金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復雜,商業銀行如何有效進行管理成為行業關注焦點。本文基于我國上市商業銀行面板數據,運用GMM估計方法,考察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對風險承擔行為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經濟發展與風險承擔水平成呈相關關系,經濟形勢越好,商業銀行高管信心就越高,從事高風險投資行為越多。而貨幣M2增長與風險承擔水平呈負相關關系,貨幣M2增長越快,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越低,其面臨的風險承擔水平越低。
關鍵詞:商業銀行;銀行盈利能力;風險承擔
引言
商業銀行在混業經營模式下,業務范圍擴大,面臨的風險也更復雜。同時,我國金融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提高,各國經濟聯系更為密切,一國的金融不穩定會影響其他相關國家的金融發展。而近幾年,對全球金融穩定產生影響和威脅的風險因素不斷增加,占有主導地位的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調整也可能造成全球流動性變化,并對新興市場國家產生一定的影響。由于風險在國際間傳播迅速,銀行業面臨更大的挑戰。銀行在我國金融體系中占有主導地位,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貨幣市場中,商業銀行可以作為貨幣市場資金的供給方和需求方,調節社會各部門資金流動,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而且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優化管理模式來促進貨幣市場的發展;在資本市場中,商業銀行既可以是中介機構和服務者,也可以是資本市場的籌資者和投資者,同時商業銀行還可以監督和約束資本市場,從而保障資本市場穩健的發展,因此商業銀行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時期,銀行業承擔了相當大的改革成本,累積了大量的制度性風險,為了實現銀行穩健經營,對各種金融風險進行有效防范和化解是商業銀行治理的關鍵,因此研究商業銀行風險承擔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獻綜述
關于銀行盈利能力與風險承擔行為的關系,國外學者傾向于理論研究,國內學者傾向于實證研究。王偉濤和董雅潔(2016)以我國45家銀行為樣本,運用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實證研究了收入多元化對商業銀行盈利水平和風險承擔的影響,他們認為收入多元化不能顯著降低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行為,收入多元化對不同類型商業銀行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差異。曹廷求和王營(2010)運用中國34家商業銀行2006~2009年的數據,實證研究特許權價值和公司治理機制與銀行風險承擔的關系,得出了特許權價值能夠顯著降低風險承擔行為的結論。李燕平和韓立巖(2007)實證分析特許權價值與商業銀行風險承擔之間的關系,認為在隱性存款保險制度下,我國上市商業銀行特許權價值越高,風險承擔水平就越低。倪美蓉(2011)選用14家上市商業銀行2004~2010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出了不良貸款率與盈利能力是負相關關系的結論。左崢等(2014)基于2001~2012年14家全國性商業銀行的面板數據,首次從存貸利差收窄的視角。對存款利率市場化對銀行風險水平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他們認為存款利率市場化有可能降低銀行資本化水平,但是并不會提高銀行風險水平,相反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銀行收入波動性,保證銀行持久穩定經營。賈洪文和李偉(2013)選取中國14家上市銀行面板數據,對銀行盈利能力與風險承擔關系進行實證研究,他們認為,在考慮其他風險因素情形下,銀行信用風險對盈利能力的負面作用并不顯著;而加權風險資產比率越高,發現杠桿比率越高,資產收益率越高,而股權收益率越低。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與變量設計
1、樣本選取。本研究選取2007~2020年36家上市商業銀行的面板數據為數據樣本,來考察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對風險承擔行為的影響。本文的變量數據均來源于CSMAR數據庫。為避免異常值的影響,本文在回歸過程中對所有連續變量按照1%的比例進行Winsorize縮尾處理。2、變量設計(1)被解釋變量。目前,國內外學者基本上采取不良貸款率和風險加權資產占比單個指標,來衡量我國商業銀行風險承擔水平,缺乏全面性。本文根據我國風險的分類,結合實際,選擇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指標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行為進行分析。信用風險主要選取不良貸款率,流動性風險主要選取貸存比。不良貸款率是指銀行不良貸款對總貸款的比率。不良貸款是指在評估銀行貸款質量時,把貸款按風險基礎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其中后三類合稱為不良貸款。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是評價銀行信貸資產安全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不良貸款率越低,說明銀行不能收回的貸款占總貸款的比例越小,銀行信用風險就越小。由于各商業銀行存在差異,因此各銀行不良貸款率也可能不同。貸存比是指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貸款資產占存款負債的比例。從銀行盈利角度出發,銀行貸存比越高,銀行獲得的收益就越高。因為存款是要承擔資金成本的,而貸款可以帶來利息收入,為了獲取更多的經營收益,銀行更愿意花費較少的成本而取得較高的收入,銀行會更多地去貸款而使存款水平相對降低,此時貸存比處在較高的水平。但是從銀行風險承擔角度出發,貸存比不應太高,以保證銀行持續經營,否則一旦發生危機,銀行可能會出現擠兌風險。(2)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一般來說,凈資產收益率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因此本文選取凈資產收益率來衡量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凈資產收益率越高,商業銀行盈利能力越好??紤]到宏觀因素的影響,本文加入GDP增長率(Gdpg)和貨幣M2增長率(M2g)來控制其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具體變量定義如表1所示。(表1)
(二)實證模型構建
根據前文變量選擇,構建模型為:Riskit=α0Riski,t-1+α1Roeit+α2M2git+α3Gdpgit+εit(1)其中,Riskit是被解釋變量,代表i商業銀行在t時期的風險承擔大小;Riski,t-1為滯后變量,代表i銀行在t-1時期的風險承擔水平;Roeit為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代理變量;α0、α1、α2、α3是待估計參數;εit為隨機誤差項,是服從期望值為0,方差固定的常數。
(三)變量描述性統計
本文所研究的描述性統計變量如表2所示。(表2)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均值為1.473,最大值為2.410,最小值為0.75,說明不同商業銀行之間的不良貸款率存在較大的差異,各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差異較大;商業銀行的貸存比均值為0.714,最大值0.876,最小值為0.539,說明不同商業銀行各自的貸存比差異較小,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水平相當;商業銀行凈資產收益率的均值為0.135,最大值為0.225,最小值為0.099,該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說明不同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差別程度較大;GDP增長率和貨幣增長率差異則說明商業銀行面臨的宏觀經濟因素波動較大。
三、實證檢驗
表3列出了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對風險承擔行為的實證回歸結果。由表3可知,分別以NPL、IDR表示風險承擔水平變量時,Riski,t-1的系數顯著為正,說明銀行風險承擔水平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即本期風險承擔水平與上期銀行風險緊密相關,因此可以使用動態面板模型,同時根據回歸結果顯示,各項指標顯著性較高,擬合程度較好,說明選用GMM進行實證分析是合理的。(表3)模型1是從NPL角度進行實證分析,其解釋變量Roe系數顯著為負,說明商業銀行盈利能力越高,其面臨的信用風險承擔程度越低。模型2是從IDR角度進行實證分析,其解釋變量Roe系數顯著為負,說明商業銀行盈利能力越高,其面臨的流動性風險承擔程度越低。兩個模型控制變量結果類似,即控制變量Gdpg與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為正相關關系;與之相反,M2g與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為負相關關系,這說明了貨幣的增長率可能會降低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以上控制變量顯著性結果表明,GDP增長率較高時,宏觀經濟發展水平就好,人們財富積累較多,會更多去銀行投資,同時商業銀行對未來預期較好,會擴張自身業務水平,從而增加自身的風險承擔;而貨幣M2增長率越高,說明市場上貨幣流動性較高,商業銀行進行業務投資的流動性風險較低。
四、結論及建議
本文利用36家銀行14年數據從銀行盈利能力角度出發,選擇ROE來實證分析對風險承擔行為的影響,并考慮貨幣增長率和GDP增長率因素的影響。得出主要結論:盈利能力與商業銀行風險承擔呈反向關系,凈資產收益率越高,銀行盈利能力越高,銀行管理者風險承擔行為越少。同時,在宏觀經濟方面,GDP增長率與商業銀行風險承擔呈正向關系,而貨幣M2增長率與商業銀行風險承擔呈負向關系,即GDP增長率越高,貨幣M2增長率越低,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水平越高。對此提出以下建議:(1)提高銀行盈利能力。商業銀行收益越多,擁有的資金就越多,銀行管理者就有風險激勵偏好。作為盈利機構,銀行的目標就是獲得高收益。一般來說,高收益就面臨高風險,但風險過高會威脅到銀行經營發展,因此充分發揮銀行自身優勢,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時降低銀行風險承擔水平對銀行來說極為重要。商業銀行應該加快金融創新,拓寬經營業務,追求產品多樣化,針對不同的客戶提供有差別的優質服務,這不僅可以提高銀行經營收益,還可以分散銀行風險承擔水平。同時,商業銀行應該加強對經營成本的管理,在提供優質服務的情況下維持較低的成本,對此銀行可以精簡不必要的手續,合理安排分支機構的分布數量,提高工作人員辦公效率。(2)保證銀行信息透明。除了自身監管指標維持適當水平外,商業銀行也應該定期發布公開透明有效的經營信息和財務資料,以保護銀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而國家相關部門需要圍繞銀行信息披露具體要求,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完善利率市場化機制,保障市場信息透明,引導各商業銀行向投資者提供準確真實有效的經營情況和財務信息,從而為商業銀行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良好氛圍,用外部約束來減少銀行風險承擔水平。(3)建立銀行外部監管。商業銀行對風險承擔水平的控制不僅僅依賴于內部監管,還需要借助于外部監管機構的力量。監管機構對商業銀行進行全方位的監管,建立與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相關的監管指標體系,運用監管體系動態監督商業銀行運營過程中的風險變化,并主動與商業銀行進行交流,進行合理必要的指導,引導銀行穩健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唐宇.我國商業銀行異質性對風險承擔的影響研究[D].西南民族大學,2017.
[2]王偉濤,董雅潔.收入多元化對商業銀行盈利水平和風險承擔的影響———基于2007~2015年我國45家銀行的面板數據[J].南方金融,2016(08).
[3]曹廷求,王營.特許權價值、公司治理機制和商業銀行風險承擔[J].金融論壇,2010.15(10).
[4]李燕平,韓立巖.產權結構與商業銀行貸款中的風險行為[J].金融論壇,2007(07).
[5]倪美蓉.上市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影響因素的研究———基于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檢驗[J].時代金融,2011(26).
[6]左崢,唐興國,劉藝哲.存款利率市場化是否會提高銀行風險———基于存貸利差收窄的一個視角[J].財經科學,2014(02).
作者:熊春曉 單位: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