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科技人才人文素養的提升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對科技人才而言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人格、完備的知識、創新的思維、和諧的關系。當前科技人才道德素養相對較好,哲學素養相對不高,文學藝術素養參差,歷史素養相對較差,法律素養相對理想人文素養總體理想,內部元素不均衡。透視科技人才人文素養現狀,蓋因中華文化沒有得到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復興;傳統應試教育重理輕文,缺乏寬松的人文環境。提升科技人才人文素養,一要創設人文環境,二要補充人文知識,三要重視藝術熏陶,四要提升生活品位,五要導入人性管理。
【關鍵詞】科技人才;人文素養;科學精神
對科技人才而言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然而歷史車輪前進到科學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的今天,科技人才人文素養卻嚴重滯后,出現了令人痛心的社會問題,諸如道德滑坡、環境惡化、暴恐頻發、腐敗多發等等。沒有科學的人文是殘缺的人文;沒有人文的科學同樣是殘缺的科學,人文素養的缺失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類自身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更成為制約科技人才成為錢學森式的“科學大家”的瓶頸。那么,什么是科技人才人文素養?筆者將其界定為科技人才在其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以及表現出來的思想修養、思維方式和人格理念。它主要包括道德素養、哲學素養、文學素養、藝術素養、歷史素養和法律素養等方面的內容。如果說家庭教育是科技人才人文素養啟蒙的內核,學校教育是科技人才人文素養成型的基礎;那么科研生產等社會實踐則是人文素養豐富、完善和發展的不竭源泉。科技人才具備人才素養,第一,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人格。人生的追求,就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科學是求真,人文是求善;求真需求善為其導向,求善需求真為其奠基。求真與求善的結合,才是現代人的全面發展。第二,有利于形成完備的知識。科學知識是關于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知識,人文知識是關于同精神世界密切相連的知識。完備的知識基礎是開展綜合研究的前提。第三,有利于形成創新的思維。科學思維主要是嚴密的邏輯思維,而同人文素養有關的思維主要是開放的形象思維,直覺、頓悟、靈感,這是原始性創新思維的主要源泉。第四,有利于形成和諧的個人同外界的關系。科學驗證外界,人文關愛外界,只有既驗證外界,又關懷外界,才能同外界和諧,即同他人、同集體、同社會、同自然界和諧,乃至達到“人物相通”、“天人合一”。
一、科技人才人文素養現狀
我們以某科研單位540名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科技人才為研究樣本,從道德素養、哲學素養、文藝素養、歷史素養、法律素養等五個方面設計了“科技人文素養調查問卷”進行測試。這540名科技人才中大學以上學歷的職工占被調研職工的79.8%,碩士以上學歷的職工占15.4%。通過對調查數據的統計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初步結論和結果。
(一)道德素養相對較好。
人文素養教育應以道德教育為先導,有知識而無道德,無異于行尸走肉!本次問卷調查主要是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和傳統美德等5項指標來測量的。調查表明,平均41.8%的科技人才選擇了能夠體現良好道德素養的問卷選項,同時也有平均43.7%的科技人才選擇了體現“一般”道德素養的問卷選項,說明科技人才具備一定的道德素養,但“消極”狀態的人盡管很少,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具體來說,63.1%科技人才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表示“較高”的興趣,34.3%的科技人才對新技術、新成果的共享意識“強”,44.4%的科技人才能夠與同事較為和諧地合作進行攻關研究工作,53.1%的科技人才認為本單位同事的責任心“強”,說明科技人才之間的協作精神和成果共享意識有待加強。大部分科技人才均表示“能自覺遵守交通規則”,“隨手亂扔紙屑煙頭的現象”也不多見,體現了科技人才具有較強的自我約束力和較高的社會公德水平。75.6%的科技人才表示能“經常主動承擔家務”,而且這個比例在男性中也高達65.2%;57.2%的科技人才表示“經常看望父母”,65.9%的人表示“經常給父母打電話”,說明科技人才的家庭意識和孝敬父母的觀念較強。
(二)哲學素養相對不高。
哲學,被理解為人類思維的最高形式,它不是任何具體的科學或思維活動,但它能滲透到各個學科和日常行為中,是聯結神學(宗教,與信仰相關)與科學(與實證有關)的紐帶。“哲學以其他學科為基礎,其他學科必須以哲學作指導”,這是最基本的哲學觀點,但從調查情況來看,認同它的并不是很多。平均32.2%的科技人才選擇了能夠體現良好哲學素養的問卷選項,同時也有平均45.4%的科技人才選擇了體現“一般”哲學素養的問卷選項。儒家經典《論語》和道家經典《道德經》不僅是我國最早的兩部素質教育的教材,更是我國一部重要的哲學典籍。然而,34.1%的科技人才沒有讀過《論語》、《道德經》等國學經典,僅有5.4%的人通讀過。盡管如此,當問到“您在閑暇時,會有意識涉獵哲學方面知識嗎?”時,僅有18.9%的科技人才表示“會”,說明科技人才的哲學素養有待進一步培養。
(三)文學藝術素養參差。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曾說:“科學和藝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而這這個硬幣就是文化。”可謂指出了科學與藝術的相通性。調查表明,平均35.0%的科技人才選擇了能夠體現良好文藝素養的問卷選項。在文學調查方面,43.9%的科技人才表示在八小時之外經常讀“文學藝術類”的書籍,這個比例相對于表示讀“專業類”書籍的人的比例要高。有32.7%的職工表示“全部”讀過“四大名著”,說明科技人才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人要了解自己存在的價值、最高的美德和理想,藝術可以充分地體現這一點。在整個教育里,藝術教育是塑造人的非常見效的一種形式。11.7%的科技人才表示“不喜歡”古典音樂,73.3%的人只是“有時”欣賞一下古典音樂;約60.0%的人表示對“高山流水”這個典故“一知半解”或“不知道”。藝術素養主要是強化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如果只懂技術不懂藝術,將導致創新精神的缺乏。大量事實證明,藝術修養較高、形象思維較發達的專業人員,通常在專業活動中創造力更強。科技人才在把藝術作為一種消遣的方式的同時,應該注重培養自己的藝術情趣,加強藝術熏陶。
(四)歷史素養相對較差。
褚兢:英國哲學家培根有句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倫理學使人高尚。作為一名科技人才,如果沒有對歷史的掌握和繼承,發展和創新就無從談起。通過調查,只有平均32.9%的科技人才選擇了能夠體現良好歷史素養的問卷選項,但有平均23.4%的科技人才選擇了體現較低歷史素養的問卷選項。另外,有32.0%的職工表示從沒有讀過《史記》、《資治通鑒》等名著,66.1%的科技人才不知道錢學森是火箭、導彈專家,這一結果是與具有較高學歷層次的科技人才不相稱的。盡管如此,當問道“您認為自身的歷史素養對科研工作的幫助大嗎?”時,只有26.7%的科技人才表示“幫助大”。
(五)法律素養相對理想。
“科學”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如何做才是正確的,而“人文”則教導我們這件事情該不該做,這恰恰與法律的“規范”作用不謀而合。從這個意義上講,科技人才只有具備一定的法律素養,科學技術研究方向才能不偏離正確的軌道,才能真正為人類造福,否則,即便是尖端的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可能被濫用,歷史上不乏這種例子。當前黨和國家也正把依法治國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翼,調查表明,平均半數以上的科技人才選擇了體現良好法律素養的問卷選項,69.6%的科技人才表示“反對”克隆人,59.4%的人意識到“擅自引用他人成果會引發法律問題”,89.4%的人知道《專利法》是我國針對保護知識產權制定的,說明科技人才的法律素養特別是職業相關的法律素養是比較高的。總起來看,人文素養總體理想,內部元素不均衡。只有36.6%的科技人才選擇了能夠體現較高人文素養的問卷選項。按照問卷的設置情況及問題的難易程度分析,這樣的測試結果表明科技人才的人文素養總體狀況是不容樂觀的。從強到弱依次為(文藝素養指文學素養和藝術素養):法律素養>道德素養>文藝素養>哲學素養>歷史素養。
二、科技人才人文素養透視
當前科技人才素養的形成,筆者認為有深刻宏觀微觀因素。其一,中華文化沒有得到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復興。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應該具有深厚的人文積淀。但為什么人文素養狀況不十分理想呢?究其根源是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沒有得到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復興。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三次文化高潮,第一次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形成了中國的母體文化,她可以同古希臘文化相媲美。第二次是兩宋時期的文化復興,它是對“百家爭鳴”的一次重大覺醒和揚棄。但遺憾的是,它卻沒有升華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高度。第三次是“新文化運動”,從歷史的角度考察,它實質上是對前兩次的總結。眾所周知,歐洲文藝復興對希臘文化是一次重大發展,而兩宋的文化復興對諸子文化只能是一次復歸,因而表現出東西文化迥然不同的價值取向。所以,中國文化重道德、輕法治,重倫理、輕人文的傾向是人文素養相對低下的傳統文化根源。其二,傳統應試教育重理輕文。傳統的應試教育存在兩大弊端,一是注重知識的傳授和灌輸,忽視文化的熏陶和塑造。這就使畢業的學生只是掌握了知識,沒有形成文化;只是拿到了文憑,沒有形成能力。二是重視理工學科,忽視人文學科。從小學到中學,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的設置基本上側重于理論、側重于書本,而且是側重于數物化等少數幾門“主科”,地理、歷史等被稱之為“副科”的課程的大部分內容往往缺乏足夠的課時而不能講授。“主科”不僅占據了大量的課時,而且其作業也占據了學生大部分課余時間。大學教育則往往過于注重按照一定的專業知識體系來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并偏重于讓學生學會某些專業方面的系統知識和技能。這種教育模式的最終結果就是使學生在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上容易產生“精有余、博不足”,“技術有余、價值不足”等弊端,這種弊端又隨著高等教育日益向專門化、精細化的發展,而進一步有所加劇。尤其對于理科專業的學生而言,人文學科基本上處于“選修”或“不修”的尷尬境況,導致理科學生嚴重缺乏人文素養的培養和熏陶。事實上,科學與人文,從本質上講,是相通的,都是形成人的思想情操、聰明才智的基礎。但是應試教育體制,卻在科學與人文之間人為地設置了許多障礙,阻止了科學與人文的整合,人才的全面發展受到限制。其三,缺乏寬松的人文環境。由于歷史的和現實的、客觀的和主觀的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造成院目前整體環境不太理想,尤其是缺乏比較完善的人文環境。一是院區缺乏整體規劃,布局不合理。二是是缺少標志性建筑、較高藝術水平的雕塑等,院區文化氣息不夠濃厚,缺少對科學研究的人文支持。三是職工群眾性文化生活不夠豐富,在調查問卷中,只有12.0%的科技人才對“單位組織的群眾性文化生活情況”表示“好”。這些都勢必影響科技人才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
三、科技人才人文素養開發
作為高素質的公民群體,在知識經濟時代,尤其是科技人才,必須具備更高的人文素養。很顯然,目前的人文素養總體狀況不能適應這種現實要求,更不能迎接未來更復雜、更深奧的科研工作的挑戰,必須進一步開發和提升科技人才人文素質。通過進一步統計分析,科技人才人文素養隨著學歷、職務的增高有改善的趨勢,尤其是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科研人才人文素養明顯提高,這說明教育和再教育對人文素養提升正相關。因此建議從如下方面提升科技人才人文素養。
(一)人文環境創設。俗話說,環境塑造人。
因此,創設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營造濃郁的人文氛圍,對科技人才人文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要造成一個上下人人都重視人文素養培養的氛圍。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和手段,從正面喚起人文意識,重視人文知識,培養人文精神,加強人文素養的培養。引導廣大科技人才認識到,真正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標準,其基本素質應當是全方位的,不僅要具有較強的專業素質,還應該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要應對當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既要精于科技,又必須精于人文,從而轉變科技人才的人才質量觀念以及人文教育觀念,為人文素養培養的成功實施提供可靠的保證。二是要進一步加強科技人才所在單位文化建設。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使內部環境充滿人文氣息,為人文素養培養創造優良的環境。三是進一步加強溝通交流渠道建設。
(二)人文知識補充。
人文知識的學習同樣是不可偏廢的。一是要自覺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一定要選擇體現中華民族特色和精神實質的精華作為學習內容,我們說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那么,體現了這種精神的經典,我們就要大力宣揚。比如,《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充分體現了一種重奮斗、倡品德的民族精神。中國傳統文化是歷經幾千年的社會變革和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思想、知識體系,其真諦就是追求高尚的人格和理想的人生境界。二是要重視西方人文科學知識的學習。東西方文化雖然具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并存在很大差異,但卻相通、相融,要善于求同存異,尤其是要學習他們的創新精神和人本觀念,并靈活運用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這也是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格局的必由之路。
(三)文學藝術熏陶。
錢學森曾說,從思維科學角度看,科學工作總是從一個猜想開始,然后才是科學論證。也可以說,科學思維+藝術思維=創造性思想。不斷培養高雅的藝術情趣,增強科技人才的形象思維能力,彌補專業結構趨同、研究風格單一的不足。四是注意學習名著。名著是人類社會基本價值的載體,它既體現了科學的價值,又彰顯了人的自由和尊嚴;既是社會發展的基石,也是人生的基石。讀名著,不求多,但求精,哪怕是精讀一部,也會終生受益。
(四)生活品位提升。
斯坦福大學校長查理•萊曼認為,“人文”賦予我們的行為以意義,價值賦予社會經濟發展以精神動力,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深刻的需要。這種“最深刻的需要”首先表現為,在市場邏輯起支配作用和科學技術具有巨大張力的時代,科技人才會因缺少人文關懷而缺少品位和失去自我。也就是說,提高個人的生活品位是提高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一是要培養自己高尚的情趣。使自己的業余愛好注入一些“陽春白雪”,自覺摒棄低級趣味的東西。二是減少過多的社交應酬。正常的人際交往和工作應酬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整天忙于迎來送往,就會意志消沉,無所作為,更談不上提高人文素養了。三是多參加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高層次論壇,讓自己的生活充滿絢麗的人文色彩,濾去浮華躁動,明晰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五)人性管理導入。
人文素養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靈魂是人性的解放。要實施人本管理和人性管理。在科學研究中,要創造民主平等的環境,讓每個人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尊重每個人的意見特別是創造性觀點,允許別人犯錯誤;在科研管理中,要尊重別人的勞動,利益分配、物質獎勵、成果署名都要按貢獻大小,不能論資排輩;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無論是規劃的制定、標志的設計,還是物品的制作,都要體現人性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嘗試員工心理援助計劃,真正做到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在日常生產管理中,要大力推行QHSE管理模式,突出生命健康安全,堅決不要“帶血的利潤”。總之,人文素養是人類對于真、善、美永恒追求的集中體現。我們堅信,有憲法的保障、有時代的呼喚,有以習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特別是其本人的示范,人性將不斷得到解放,科技人才在完善自我的同時,必將激發出無窮的創造力,為科研事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田錦川 單位: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