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親子游學課程構建與實施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新課程理念背景下,“生活教育論”是幼兒園教育改革的根本理論。兒童的生活世界主要由社區生活、家庭環境、幼兒園組成。從廣義的角度上出發,這三種生活應當具有開放的、無邊界的特點,但在當前的教育活動中,這三種生活反而對幼兒思維造成了局限性。親子游學課程的構建與實施,打破了幼兒認知上的局限,在游學課程中將身體發展、語言表達、社會性能力、科學素養、藝術表現、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教學目標都融入進來,整合家庭、學校、社區三方的教育元素,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教育目標落實,促使幼兒能夠得到多元化、全面性的健康成長。
一、親子游學課程的構建
(一)基于幼兒的需要與發展構建課程活動
親子游學課程的構建,目的是為了打破原有教育方式的局限,通過實踐的模式將社區、家庭、園所教育進行整合,讓幼兒得到多元化、全面性的成長。基于此,在構建親子游學課程的時候,應當將活動主角——“幼兒”放到首要位置,在設計活動、游戲時要從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實際需要、發展需求等角度出發,讓其身心得到良性的成長。以小班幼兒親子游學課程構建為例,這一階段的孩子年齡處于3-4歲,他們對外界的環境、人物、動物、植物具有極強的好奇心,經常在課程活動、家庭環境中詢問教師或家長“這是什么?”“為什么會下雨?”“為什么今天看不見太陽公公?”“花兒是怎么開放的?為什么有不同的顏色?”等多種問題。針對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及生活經驗的缺失等特點,教師和家長可以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發展目標構建游學活動。如構建“遠郊活動”,家長和教師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引導幼兒在活動中認識自然、感知環境,學會主動探究一些現象和問題,在實踐和體驗中豐富自身的生活經驗,促使他們在游學課程中獲得成長。
(二)基于家長科學育兒角度構建課程活動
親子游學課程的構建,不僅僅對幼兒的成長有積極的作用,對家長們理念的轉變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在當前的家園共育工作中,家長與教師的教育理念經常出現分歧,家校共育不和諧現象經常出現。在親子課程活動構建的背景下,通過教育資源的整合,教師可以傳授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教育方式和理論,促使家長能夠形成科學的育兒觀念,通過游學的方式促使幼兒得到更好的成長。以中班幼兒親子游學課程構建為例。該階段的幼兒年齡處于4-5歲,是自理能力、規則意識建立的關鍵期。在以往的家園合作中,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方向不一致。如在平日里教師培養兒童形成良好習慣,回到家中家長卻使用“代為包辦”的方式,導致兒童在雙休中會遺忘幼兒園學習的技能。還有部分孩子對老師講“在家中爸爸媽媽不讓我做”“爺爺奶奶幫我做了”。基于此,在構建親子游學課程的時候,教師可以加強科學育兒方式的傳授,引導家長在游學活動中,鼓勵幼兒自己動手做,讓孩子們在勞動中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保證家園教育的一致性,給幼兒打造更好的學習氛圍。
(三)從育兒共同體角度出發構建課程活動
在最新版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著重突出了“育兒共同體”的重要性。其內容強調了“家庭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社區教育是幼兒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在構建親子游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家長、社區都應當調整自身的認知,將三方進行有效的關聯,在游學活動中促使幼兒能夠得到身心全面健康的成長,給幼兒打造更好的學習環境。以大班幼兒親子游學課程構建為例。這一階段的孩子年齡處于5-6歲,學習能力強,并且即將步入到小學生活中。在面臨“幼小銜接”工作時,家長經常會出現“著急”的心態。如在教學活動中,家長要求教師使用“超前化”教育,帶領幼兒學習一些小學的知識內容;或者給幼兒報“學前班”等。這種情況都嚴重違背了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基于此,在親子游學課程的構建上,可以打造“小學一日游”的活動,利用社區資源讓家長和教師走進小學氛圍中,為其講解正確的教育理念與方式,給幼兒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二、親子游學課程的實施
(一)課程內容的實施
1.實施過程中的目標
在上述小、中、大班親子游學活動構建結束后,在實施的環節中要保證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在小班親子游學課程中,著重“運動與健康”和“思維與探索”的能力的形成。如在“遠郊活動”中,可以將課程主題設定為“寶貝旅行”,要求幼兒在游學中能夠連續行走1.5公里,提高適應生活環境變化的能力,自主地挖掘大自然中的奧秘,并學會感知自然界的不同植物與現象等,滿足幼兒的實際需求,通過與家長的互動提升兒童的能力。其次,在中班親子游學課程中,可以將課程主題設定為“我可以”,要求幼兒在游學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賴他人學會獨立成長,能與家長一起探究、分享知識經驗,自主構建知識框架等,在活動中提升幼兒自主學習意識,改善家長的教育觀念。
2.實施過程中的三方參與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參與人員主要由家長、幼兒、教師組成,因此,保證三方的參與度,在課程實施中非常重要。在展開活動的時候,要綜合考慮到幼兒的需求、家長素養、環境資源等元素,根據目標與核心經驗展開設計。以小班游學活動“寶貝旅行”為例,在制訂活動內容的時候,可以讓家長和教師共同說出幼兒在學習生活中的共性。如家長講到“每次路過花園的時候,孩子都會彎腰看一看花朵,聞一聞花香”;而教師講到“在戶外活動中,孩子們經常會圍著老師問一些關于自然植物的問題”。家長、教師根據幼兒的情況,確定游學內容的具體活動,保證活動目標的有效性,促使幼兒能力得到穩定的提升。
(二)課程評價的策略
在親子游學課程中,家長和教師應當注重對幼兒行為的評價。園方可以發放《親子游學幼兒手冊》,在手冊上記錄幼兒每次的活動,如“美術作品”“探究發現”“游學事跡”等內容,家長和教師在翻閱的時候能夠快速地發現幼兒的現狀,并根據兒童實際能力,建立具有階段性的評價策略,并改善親子活動中的問題。如在第一游學活動中,幼兒存在著“拘謹、不自然”的特點,而在第二次的活動中幼兒明顯改善了這一現象,活動呈現豐富、熱鬧的氛圍。教師和家長就可以對此展開評價,進而把握正確的教育方向,以此來促進幼兒能力提升。除此之外,家長要突出自身的教育評價作用。家長作為“親子游學”課程活動的重要成員,在評價幼兒能力的時候,要保證教育內容的全面性,從孩子們的游學情況出發,可以使用線上評價的模式,通過網絡媒介使用照片、文字等形式,記錄并分析幼兒的實際情況,形成多名家長互動的模式,汲取一些有效的學習經驗和做法,促使幼兒得到良好的發展。綜上所述,筆者對親子游學課程的構建與實施展開了分析,分兩個方面展開闡述。親子游學課程打破了以往教育的局限性,將社區資源、園所資源、家庭資源進行整合,在實踐活動的氛圍中,強化師幼、親子之間的互動,促使幼兒得到全面發展。“親子游學”課堂,更加注重了兒童主體地位,教師和家長在創設活動的時候,要突出幼兒的實際需要和發展階段,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教育目標,促使家長學會科學的育兒方式,教師更準確地把握兒童成長的動態,做到幼兒、家長、教師的共同進步,同時也讓幼兒得到共性與個性的同步成長。
作者:雷國慶 單位: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龍游華茂外國語學校附屬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