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對企業發展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最主要目的是優化監管資源配置,提升監管精準性和有效性,使監管對違法失信者‘無處不在’,對誠信守法者‘無事不擾’,以公正監管促進公平競爭、優勝劣汰。”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蒲淳在日前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市場監管總局今年1月印發《關于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的意見》(簡稱《意見》)。蒲淳介紹,全面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是新形勢下加強市場監管的一項創新性制度供給,對于構建信用導向的營商環境十分重要。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具體要如何分類,對企業有哪些關系,對市場將產生哪些影響?本場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給出明確解答。明確時間表
一、由被動監管向主動監管轉變
“力爭用3年左右的時間,市場監管系統全面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逼汛窘榻B。《意見》是市場監管總局轉變觀念監管理念、創新監管方式、加強信用監管方面的一次轉變。據了解,2019年9月以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組織11個地區開展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工作試點。從實際效果看,將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相結合,發現問題比例大幅提高,監管針對性、有效性、精準性大幅提高。根據《意見》,在強化企業信用風險監測預警方面,強化對企業主要風險點的監測預警,如異常注冊、異常變更、投訴舉報異常增長等情形,進行實時監測,及早發現企業風險隱患并依法處置,推動監管關口前移。強化企業信用風險的綜合研判處置,及早發現高風險區域和高風險行業,采取定向抽查、專項檢查等措施,及時化解風險,實現由被動監管向主動監管轉變?!巴七M這項制度的建設也是對中國現有監管方式的有益補充?!逼汛局赋?,近年來,“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取得明顯成效,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監管針對性不強、發現問題比例不高等問題,亟須轉變監管方式。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將有利于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從‘小切口’入手解決監管中的‘大問題’”,做到以更好的‘管’促進更高水平的‘放’,以信用增信市場主體,以信用賦能市場監管,推動我國經濟發展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新征程。如浙江省已迭代優化企業信用風險監測預警模型至3.0版,對中高風險企業問題發現率提高了87.6%;福建省實施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后,監督抽查問題發現率提高了57.1%。北京市市場監管局局長冀巖介紹說,2021年北京市市場監管部門在對市場主體進行日常監管過程中,運用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的成果開展隨機抽查,與2020年相比,在抽查檢查企業戶數上下降了50%。
二、科學精準差異化分類助推“良幣驅逐劣幣”
“分類不是目的,目的是在于運用分類結果提升市場監管效能。”針對具體如何分類,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信用監管司司長劉燕介紹道,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運用場景越豐富,我們監管的便利性就越高,企業的獲得感也就越強。一是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有機融合?!半p隨機、一公開”監管是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最主要的運用場景。通過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工作,對不同信用風險類別的企業合理確定、動態調整抽查比例、頻次和檢查方式,可以實現監管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二是與專業領域風險防控有效結合。市場監管部門將通過推進企業信用風險管理,實現各專業領域監管效能的普遍提升。特別是對于食品、藥品、特種設備等重點領域,結合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工作,進一步實現重點監管、全鏈條監管。三是與探索完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監管相結合。近年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發揮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的作用,實施科學有效監管?!皩Σ煌庞蔑L險類別的企業采取差異化監管措施的一項創新制度,對于構建信用導向的營商環境十分重要。”蒲淳介紹道,目前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是基于企業的信用風險信息開展信用風險狀況研判,根據信用風險狀況不同將企業劃分為不同的類別。據悉,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是基于企業的信用風險信息開展信用風險狀況研判,根據信用風險狀況不同將企業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并對不同信用風險類別的企業采取差異化監管措施,實現監管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監管效能。“差異化的監管措施,將為企業打造良好寬松的經營環境。”蒲淳解釋道,讓違法失信企業處處受限,有利于營造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同時,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是動態調整的,企業可通過主動糾正失信行為、消除不良影響、重塑良好信用等方式,降低自身信用風險,提升市場信譽和競爭力。蒲淳認為,《意見》能有效防范監管部門對市場主體經營行為的過度干預,最大限度地減輕企業負擔,更好地服務企業發展。
三、打造良好營商環境促進企業創新發展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幫助企業減輕負擔,也能夠為企業創新提供發展的熱土。近年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它們正處在發展初期,可能會產生潛在問題。對此,劉燕指出,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將有利于發揮科學有效監管的作用,我們將在嚴守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為其留出發展空間,促進企業創新發展。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與企業的關系。蒲淳介紹道,一方面,我們要對誠信守法者“無事不擾”。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是市場監管部門對企業實施差異化監管的參考依據。《意見》規定,對信用風險低的A類企業,市場監管部門將在“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中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頻次,除投訴舉報、大數據監測發現問題、轉辦交辦案件線索及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根據實際情況可不主動實施現場檢查,實現“無事不擾”。另一方面,對違法失信者“無處不在”。《意見》明確,對信用風險高的D類企業,實行嚴格監管,有針對性地大幅提高抽查比例和頻次,必要時主動實施現場檢查,做到“無處不在”。隨著信用監管制度不斷健全,信用監管對塑造市場主體行為和市場環境的影響力逐漸顯現,企業信用風險已成為宏觀決策和微觀管理的重要因素。蒲淳認為,隨著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進一步推進,將更好地服務企業發展出發,做到有效監管、公正監管,為守法誠信企業打造良好環境,讓監管對違法失信者“無處不在”,對誠信守法者“無事不擾”,以公正監管促進公平競爭、優勝劣汰。
作者:蔣元銳 單位:中華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