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引領期刊建設的新時代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自1995年6月創刊以來,《中華男科學雜志》走過了屬于自己的22載芳華,見證了中國男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記錄了中國男科學界專家、學者、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奮斗軌跡。
1回望:《中華男科學雜志》的輝煌歷程
《中華男科學雜志》自2000年起,本刊被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2002年起,被美國《醫學索引》(IndexMedicus)收錄,成為Medline數據庫刊源,是目前國內泌尿男科、生殖醫學、計劃生育領域中,唯一被該數據庫收錄的中文期刊;2010年起,先后被荷蘭《文摘與引文數據庫》(Scopus)、伯明翰全球大型全文檢索數據庫(EBSCO)收錄;2013年起,連續3年被評為“國際有影響力學術期刊”;2014年起,連續2屆入選“中國精品科技期刊”。2017年11月,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2017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顯示:2016年本刊位列2008種自然科學領域核心期刊綜合評價總分排名第10位,在性醫學類期刊中,核心影響因子排名第一,核心總被引頻次排名第一,綜合評價總分排名第一。在2016統計年度,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收錄了2008種中國出版的自然科學領域科技期刊,影響因子平均值為0.628,總被引頻次均值為1361次,而《中華男科學雜志》影響因子為0.972,總被引頻次為1820次。在該年度“中國百種杰出學術期刊”綜合評定中,專家們以期刊評估為主題,先后召開近30次不同學科、不同層面的研討會,在自然科學領域設立的112個學科中,遴選出100種最重要的學術期刊作為杰出學術期刊,本刊位列“中國百種杰出學術期刊”光榮榜。對于每一位有志于中國男科學建設發展的人來說,本刊不僅是一個科學研究平臺,還是一個學術創新平臺,更是一個交流展示平臺。今天,本刊成為全球公開發行的男科學和生殖醫學類核心期刊,發表內容囊括專家談、論著(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循證醫學、中醫中藥)、綜述、臨床經驗交流、病例報告等。我們優先刊用各類基金資助課題論文,并以最快速度刊用國家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課題論文,先后榮膺國家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統計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收錄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F5000)項目來源期刊等國內約20種數據庫收錄。
2探索:《中華男科學雜志》的成功之路
今天,我們身處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面對醫療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對學術期刊建設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深深感到:唯有不忘初心、堅守使命,才能永葆期刊建設發展的方向和生命線;唯有不斷創新、持續發展,才能走好期刊建設發展新的長征路。
2.1方向為要,堅持準確的辦刊定位
明確的辦刊宗旨和準確的辦刊方向,是辦好學術期刊的前提。創刊22年來,本刊秉承“創新引領,發展男科”的理念,精心“構建一流期刊平臺,匯聚一流學術成果,助力解決臨床問題”,走出了一條科研學術互為促進、基礎臨床互為轉化的科學發展之路。創刊之初,本刊就定位于推介中國男科學領域的新發展、新概念、新理論和新方法,交流中國男科學創新學術成果和技術經驗,其準確定位、高端引領得到國內外男科學領域專家學者的認可。經過22年發展,本刊已成為我國男科學領域最具重要性的學術期刊之一,成為男科學研究前沿的重要論壇,也是臨床、教學、科研人員發表學術觀點、交流實踐經驗的重要園地。
2.2人才為本,充分發揮編委會作用
編委會不僅是期刊的學術領導機構,也是期刊發展的智囊團。本刊充分發揮這一高端人才群體的作用,從學術性、科學性、實用性等方面對稿件作出恰當評價,對論文取舍提出重要意見,對期刊整體質量嚴格把關,并直接或指導審稿、薦稿、組稿、增加引用率等具體工作。在充分發揮編委會作用的基礎上,本刊持續狠抓編輯質量,編輯隊伍專業化。每半年對編輯人員進行考核,將他們編輯的稿件相互交換評審,從格式要求、語言規范、標點符號使用等方面進行細致評審,評選出優秀編輯、優秀編輯范文,并組織編輯人員學習討論。積極選派人員,參加期刊協會舉辦的編輯學習班。目前,編輯部共有專職和兼職工作人員11人。7名專業編輯中5名具有博士學歷,平均年齡34歲,均從事男科臨床、實驗室和基礎研究工作。
2.3紀律為繩,嚴格落實審稿制度
稿件質量是學術期刊的生存和發展之本。創刊以來,本刊嚴格執行“三審制”:稿件初審、同行送審和編委會終審,確保稿件學術水平。稿件初審主要由編輯部把關完成。這一過程直接關系到稿件的“退”或“送”。為把好初審關,本刊編輯部制定了嚴格、具體的審稿原則,對質量較低、與本刊要求不符的稿件,由主編簽名退稿,并注明退稿理由。同行評議是期刊出版質量的先決條件和重要保障之一。本刊每篇文章選擇2~4名審稿專家,采用“雙隱”方式進行同行評審,審稿人選擇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以及相關專業期刊推薦的專家。對二審通過的稿件,由責任編輯根據審稿專家的意見及本刊編輯要求,指導作者修改完善,提交主編終審或編委會討論決定。所有擬錄用的稿件,均需由主編終審簽定才能錄用。
2.4真實為根,加強學術道德建設
學術不端是對科學的褻瀆:本刊不斷強化責任意識,加強制度建設,努力將剽竊、抄襲、一稿多投、偽造或篡改數據等學術不端現象扼殺在萌芽狀態。嚴格內部把關:杜絕罔顧稿件質量收費刊用文章,排除正常投稿與關系用稿的雙重標準,提升學術素養,不斷優化編輯人員的知識水平,提高編輯質量和鑒別真偽的能力。用好查詢平臺:充分利用各種期刊數據庫和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對來稿主體研究部分進行檢索、查詢,嚴把稿件的創新性和真實性。落實懲罰措施:對于學術不端的相關作者,除了“一票否決”不予刊用,還在一定時期內列入投稿黑名單。
2.5主動為進,拓展高質量稿件來源
在加強審稿、編輯質量的同時,本刊主動出擊,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撰寫“專家談”;積極聯系學術界嶄露頭腳的年輕專家,特別是具有博士學位并獲得重點基金資助的年輕專家參與審稿,并約取、發表其課題論文;關注和參加各種相關專業的學術會議,約取、發表大會優秀論文。
2.6借力為謀,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
加強國際合作:注重與國外學者的學術交流,主動約稿、審稿。積極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加強與國際頂尖專家的學術交流。近年來,本刊發表的文章逐漸被國際知名期刊作者關注,多篇權威論文中均引用本刊文獻。爭取學會支持:期刊的發展,離不開學會的支持。創刊以來,本刊多次承辦和協辦學會學術年會,同步審校、刊印年會論文集。此外,還主動與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男科專業委員會、中國性學會性醫學專業委員會等學術組織和期刊合作,主辦或協辦學術會議。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期刊在中國男科學及相關學科的知名度,為吸引更多優質論文提供了有效途徑。開展高端交流:2010年以來,本刊每年均舉辦中國男科專家峰會,同時召開編委會,參加專家云集了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中華醫學會計劃生育分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男科專業委員會、中國性學會性醫學專業委員會等專業委員會的正副主委、常委及委員,以及各相關專業雜志負責人、相關企業負責人等,進一步提高了本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2.7平臺為先,推進網絡化建設
相比傳統的科技期刊運行管理體制,網絡化是其在形式、技術、運作和管理上的重大創新。2003年,主要用于更新審稿狀態、查詢投稿須知、編輯部新聞及兄弟刊物信息等。2009年,編輯人員第一時間通過網絡與審稿專家進行聯系,第一時間回復網絡投稿作者。2012年起,提供每期全文下載。2014年,本刊建成微信公眾平臺,第一時間向讀者提供免費閱讀文章。從2017年第一期起,讀者可以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學習原創手術作品中的手術技巧。傳統的油墨清香還在,但視聽的效果更引人入勝。目前本刊正在積極籌備手機APP,預計于2018年初即將呈現給作者及讀者,會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和更快的知識傳播效率。在創新服務意識和互聯網大數據開發應用上,本刊深入探索新型數字出版模式,通過建立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工作機制,由原來紙刊內容的傳統數字出版,積極向數字化、網絡化轉變,全面提升了原創作品科學價值的傳播性,做出了國際化、現代化、網絡化、數字化的有益嘗試。
3展望:《中華男科學雜志》的未來
在黨的報告中深刻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報告同時深刻指出: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在這個大背景下思考探索學術期刊的建設發展之道,《中華男科學雜志》每一個作者、讀者、編者心中,都充滿著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時代的發展賦于了我們新的任務,展望未來,隨著我國男科學事業的迅猛發展,本刊亦需不斷充實和自我完善。
3.1進一步提升學科的權威性
我們要繼續保持并不斷提高期刊在本學科內的權威性,力爭與國際接軌,全面、及時反映我國男科學學科發展的成就和水平,特別注重報道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3.2進一步突出學術的導向性
本刊要堅持面向全國,貼近臨床,增設臨床疾病專欄,把國際男科學發展的最新前沿信息介紹給國內讀者,幫助廣大臨床醫生進行知識更新,解決實際困難。
3.3進一步拓展傳播的國際性
積極開展期刊對外合作,充分借助國外名社大刊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推動本刊走向海外華文市場,大力傳播中華文化、中國學術,參與國際競爭。
3.4進一步開發來稿的多元性
我們要積極謀劃,主動組稿,辦出期刊特色。進一步跟蹤國家重點項目、攻關項目、國家863、973計劃項目的突破性科研成果,邀請知名專家撰稿,多方吸收優秀稿件,使本刊稿件的學術質量不斷提高。
3.5進一步提升平臺的交互性
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和新媒體技術,創新出版形式,豐富期刊內容,改進出版發行,拓寬經營渠道,升級出版流程和管理機制,突出提高刊物的引用率尤其是他引率。高標準建設投稿、審稿網絡服務平臺,完善稿件遠程管理系統,開發作者在線投稿和查詢、專家在線審稿、編輯在線辦公、期刊內容在線等系統,有效縮短稿件發表周期,改善稿件“編發時間過久、出版周期過長、返修頻次過多”等問題。
3.6進一步體現評價的實用性
當前,國內與醫學期刊相關的評價體系主要有4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各家評價體系對作者來講,可能存在評職稱認定一種、評獎勵認定另外一種等“不實用”的現象。我刊需全盤兼顧,不斷順應科技工作和科研評價新形勢,更好發揮學術交流、學術批評、學術導向、人才培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