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時代高校期刊編輯的危與機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教育是讓人明白、啟迪智慧的神圣事業。教育家顧泠沅曾說:“教育是明白之人使人明白。”很多高校期刊編輯在編輯工作的同時,也承擔著教書育人的工作,大都兼具教師、編輯、學者三重身份于一體。[1]高校期刊編輯工作不是一項簡單的勞動,它不僅要求編輯具有相當的學術修養具備某些學科專業知識,還必須具有豐富的編輯出版法律知識及編輯學專業知識,同時還須有良好的文字表達能力以及超強的職業敏感能力———“糾錯敏感癥”。這些知識與能力的獲得,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在長期的編輯工作實踐中用心總結提高,也即所謂心血凝結和智慧結晶。
高校期刊編輯需要傳播符合國家意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除了需要具備學術修養,還必須掌握豐富的編輯學知識、熟悉國家政策、相關法律法規知識,才能避免不出政治性差錯,不侵權,不引起法律糾紛。[1]“互聯網+”時代對高校期刊編輯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編輯要變被動為主動,打破墨守成規、止步觀望的舊俗,樹立新的服務讀者、面向市場的理念,在工作中創新,在實踐中求變。[2]傳統的高校期刊編輯基本與市場脫節,期刊的發行量、讀者的興趣點、刊物的經濟效益不是編輯考慮的問題,編輯只需要埋頭把手中的稿子進行“三審三校”,盡量不出或少出差錯,按部就班即可。編輯的激情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逐漸消失。而在“互聯網+”時代,面對數字化出版和出版轉型的現實,高校期刊編輯不再是“閨門中人”,工作也不是一味的“被動等稿”,而是要走向市場,根據學術熱點和動向,及時策劃新欄目,加大組稿約稿力度,吸引高水平的作者投稿,抓住讀者眼球,提升期刊的社會影響力。
二、“互聯網+”時代給高校期刊編輯帶來的“危”與“機”
“互聯網+”時代也是一個自媒體時代,人人編寫,時時編寫,處處編寫,這給高校期刊編輯帶來了“危”與“機”。“危”體現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且便捷,可以公開自由表達個人見解,但對于高校期刊編輯而言,如何辨識文章觀點的“偽科學”甚至謬誤、如何發現和警示學術倫理失范不良現象中出現的“偽創新”文章、如何在多元文化價值觀中不被不良甚至別有用心的“敵對勢力”培育的“旗手”貌似正確實則經不起推敲的“偽民主”文章蠱惑,做到政治正確紀律嚴明,一直堅定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這些都是新時代高校期刊編輯面臨的危難形勢,也是必須破解的難題。對于高校期刊編輯而言,必須明確一個觀點:作者有自由表達個人學術觀點和政治見解的權利,然而,文章內容質量能否達到刊發要求則是編輯必須嚴格把控的。編輯要嚴格把關文章是否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是否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是否正確,準確識別“偽民主”“偽科學”都是高校期刊編輯必須把關的關鍵。此外,還有的作者沒有進行腳踏實地的科研,文章中偽造數據或新瓶裝舊酒的“偽創新”,都是“互聯網+”時代高校期刊編輯面臨的“危”。“機”體現在,“互聯網+”時代,由于網絡的迅速普及,資訊的高度發達,高校期刊編輯也有更多的途徑獲得更高水平的學術文章,使不同區域、不同級別的高校期刊在同一網絡平臺上公平競爭。一是“數字優先出版”的出現,學術論文經編輯部三審后給予DOI(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可以先于紙質期刊在互聯網電子期刊中出版,這樣作者的科研成果可以在第一時間呈現在讀者面前,這使非核心及地方高校期刊增加了競爭力,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因為刊物非核心的現實而較難吸收高質量稿源的尷尬局面,此類高校期刊對于吸引科技創新的中青年作者有著較大優勢。二是“互聯網+”時代,高校期刊編輯可以通過網上及時查閱最新國際及國內課題立項情況,關注自己分管欄目學科的最新進展及業界熱點動態,還可以通過關注某些專家的博客微博研究新動向,增加自己對學術熱點的追蹤,這對于自己負責欄目的策劃、組稿、約稿大有裨益。三是“互聯網+編審平臺”的出現,知網、萬方都推出了相關編審平臺,高校期刊編輯可以充分發揮平臺的優勢,加大約稿力度、規范編審流程、壓縮出版周期,為更快更廣更準地傳播學術提供機遇。
三、“互聯網+”時代高校期刊編輯“危”與“機”的應對策略
編輯的首要職責是對文稿作出恰當和中肯的評價,指出文章存在的問題,指導或幫助作者修改。從某個角度來說,編輯應該是對學術熱點及動態嗅覺靈敏的人,在通覽全篇時能迅速給予專業的價值判斷———論文質量如何?有無創新之處?能否采用?如何修改?這些都要求高校期刊編輯加強素養和能力,正確辨識論文投稿的“偽科學”“偽創新”“偽民主”,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以獨特的視角甄選出真正有學術內涵有文化創新有科技推廣價值的原創文章,以應對“互聯網+”時代高校期刊編輯的“危”與“機”。
(一)強化編輯主體意識
主體意識是一個哲學概念,即明確認識到自己是社會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主體,而不是無足輕重的客體;自己是作為有獨立意識和獨立地位的政治權利主體加入社會政治關系和政治程序的。[3]編輯主體意識則是強調編輯在出版活動中的獨立意識和獨立地位,高校期刊編輯必須樹立編輯主體意識,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相信自己的學術判斷但又能聽得進不同意見、用接納欣賞的眼光培養作者挖掘學術新秀、勇于提出質疑又小心求證,將勤勉專注貫徹于編輯日常工作,才能應對“互聯網+”時代的“危”與“機”。“互聯網+”時代給讀者、作者、編輯的即時交互提供了便捷。許多高校期刊社采用了網上投稿采編系統,在新系統環境里,互動式的同行評議體系,為“創作者”和“反饋者”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豐富了稿件的社交網絡和社群組織,這一切都需要編輯加強主體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為讀者、作者搭起橋梁,以更好地為科技文化傳播服務。在“互聯網+”時代,國際出版業出現了由“海量數據”向“有效數據”的轉變。在宏觀及微觀層面,高校期刊編輯要加強編輯主體意識,通過技術手段實現數據結構化及檢索智能化,再通過個性化定制及服務,去除無關數據,將“海量數據”有效轉變為“有效數據”,節省時間提高效率,以更好地為讀者服務。[4]
(二)學習出版法律法規
高校期刊編輯要加強知識產權法等出版法律法規的學習。知識產權法是指因調整知識產權的歸屬、行使、管理和保護等活動中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5]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主要由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若干法律行政法規或規章、司法解釋、相關國際條約等共同構成,其中高校期刊編輯要加強學習著作權法。我國的著作權法起步于20世紀末,于1990年通過,2001年第一次修正,2010年第二次修正,目前施行的是2010年的版本。[6]隨著法治的進步,高校期刊作者的法律意識也逐漸增強,會注重加強對自己科研成果的保護。高校期刊編輯必須順應這一形勢,加強《著作權法》的學習。曾經有過國內某知名大學博士研究生聯名狀告中國知網侵權的案件,事情的起因就是中國知網數據庫在將他們的博士在中國知網之前,沒有經過他們的授權。在此次事件后,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數家大型數據庫都強化了法律意識,也要求合作期刊社在自己刊物的顯眼位置注明“同意在刊物發表,即視為也同意授權在相關電子數據庫發表”等信息,以免引起法律糾紛。“互聯網+”時代,高校期刊編輯必須加強知識產權法尤其著作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學習,保護作者的知識產權,為期刊的良性運轉、為科研創新保駕護航。
(三)提升專業素養
高校期刊編輯最大的特點和優勢是專業性。在“互聯網+”時代,基于許多學科向縱深拓展,新學科、交叉學科不斷出現的現實,高校期刊編輯更需要在工作中通過各種方法與渠道提升專業素養,以勝任工作崗位。作者的論文寫作,表達的是個人的觀點或看法,作者有充分表達自己學術觀點的自由與權利。而高校期刊是社會性產品,是要按社會的一定標準來出版。因此,個人的著述要達到出版的要求,有一個篩選和升華過程。編輯在此起著強有力的組織、引導、要求、督促作用。優秀作品的問世,既有作者的辛勞,也同時凝聚編輯的智慧。“互聯網+”時代高校期刊編輯可以通過以下途徑,提升專業素養及能力,以應對這一時代的“危”與“機”,高素養的高校期刊編輯甚至可以化“危機”為“時機”“轉機”。1.編輯在職繼續教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新聞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有明文規定,即“出版專業技術人員每年參加繼續教育的時間累計不少于72學時”。編輯繼續教育形式多樣,既有新聞出版總署教育培訓中心的在線課程,也可以是相關機構組織的統一面授培訓,還可以是專家講座報告等。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期刊編輯可以利用網上資源進行遠程在職學習,不離崗不影響工作,及時學習編輯出版繼續教育遠程課程,提升編輯素養和能力。2.參加學術會議。如果說編輯部內部培養是編輯成才的基石,編輯走出編輯部參加學術會議及交流則是編輯成才的助推器。高校期刊編輯放下手頭繁忙的工作外出參加學術會議,聽專家學術報告,聆聽最新的學術熱點,了解最新的學術動態,甚至與同行交談,這些都會拓寬編輯的學術視野,甚至產生學術靈感。有心的高校期刊編輯會在高級別的學術會議中結識學術大咖及新秀,這對于約請審稿專家和邀約一些高質量的稿件以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大有裨益。還有的編輯會在聆聽專家報告中萌生自己研究的思路,然后潛心鉆研將之整理成學術,這些成果也是高校期刊編輯成長為學者型編輯的資本,是與大學教授及學者專家們平等對話的“籌碼”。[7]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期刊編輯在學術會議上的新發現和新思路,在回到工作崗位上,可以利用網絡搜索的便捷持續追蹤、繼續和與會人員網上互動探討,既可以組建課題組進行熱點研究,也可以創建欄目,請讀者、作者一起探索和爭鳴。3.兼職教學。有的高校期刊編輯是走高校教師系列,一直兼職教學和科研,有的編輯走的是編輯出版系列,屬于教學輔助系列人員,沒有兼課的要求。但高校期刊編輯如果能一直兼任教學工作,則更能體會高校一線教師的需要,通過參加學校教研及科研會議,更能了解高校教學及科研實際,對刊物欄目設置及未來學術熱點把握更有針對性也更為精準。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期刊編輯借互聯網之力結合自己的專業將新知識滲透教學,通過教學進一步提升編輯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互聯網+”時代給高校期刊編輯帶來了“危”與“機”。高校期刊編輯應主動融入時代,“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投入工作,享受工作,在成就作者的同時也完善自己、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