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推廣得失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自然條件分析
1.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得榮縣位于東經99°07′~99°34′,北緯28°09′~29°10′,東西寬44km,南北長112km,幅員面積2916km2。地處四川西南邊陲,其東南和西南分別與云南香格里拉縣和德欽縣毗鄰,西北與西藏鹽井縣隔江相望,是川、滇、藏三省(區)的交匯地帶。縣城所在地松麥鎮距省會成都市1024km,州府康定縣650km,攀枝花市517km,云南昆明市818km,麗江市260km,大理古城252km。得榮縣遠離大都市大市場,且只有公路交通,崎嶇陡險,還常受山洪泥石流的阻礙,對含水量高、易腐爛的鮮活農產品的生產銷售不利。2.地形地貌和耕地土壤特征得榮縣位于青藏高原的邊緣。境內山高坡陡,角峰刀脊,溝谷狹窄,山脈和河流呈南北走向。最高海拔5599m,最低海拔1990m,相對高差為3609m。地貌以高山為主,約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6%,極高山約占3%,河谷平壩僅占1%左右。耕地土壤多集中在河谷和低半山上,都為幼年土,且土層淺薄。因土壤本身粘粒含量低,且耕地所處的坡面陡斜,致雨水沖刷和水土流失嚴重,石礫和砂粒含量高,從而無法形成良好的土壤結構,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差。加之改土、培肥、施肥等措施跟不上,廣種薄收,造成地力下降,農作物產量不高不穩。3.氣候特征得榮縣年均日照1967h,日照率85%,年輻射量123•3kcal/cm2,年均氣溫14•6~16•5℃,年最高氣溫36℃,最低氣溫-8•9℃,氣溫≥10℃的天數為245d,年均活動積溫4458•3℃,氣溫年較差小,日較差大,晝夜溫差16•5℃。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僅308•8mm,多年平均蒸發量高達2360•2mm,平均相對濕度46%。總之,得榮縣日照充足,輻射強烈,大氣干燥,降水稀少,晝夜溫差大,氣候多樣性強,垂直變化顯著,屬于較干旱的半荒漠氣候區,是我國西南干旱中心。日照充足,溫度富裕,晝夜溫差大,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發育和積累光合產物。但干旱長期制約得榮縣農業生產的發展和進步,是得榮縣農業生產的最大限制因子。4.水資源特征縣境內一江四河(金沙江、定曲河、瑪曲河、許曲河、崗曲河)均屬金沙江水系,年均總徑流量5•228×109m3。境內湖泊9個,總面積約3•25×105m2,總儲水量約9•5×106m3。水資源利用方面,1991~2005年共新建與改擴建人畜飲水管渠和“三面光”水渠308條360km,水池165口35000m3,使水澆地(可灌地)達10099714m2,并解決了21919人和11•3萬頭(只、匹)牲畜的飲水問題;建設了農村電站8座,34•65%的行政村用上了電。但種植業用水僅初步解決了三分之一,嚴重不足。5.生態系統特征由于天然林禁伐前長期的亂砍亂伐,一江四河兩岸森林生態系統已退化,半荒漠化已呈現,干旱河谷范圍正逐步擴大,森林生態功能幾近消失。草地也因多年來重用輕管、超載放牧、采挖草藥、毀草開荒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加上鼠害、蟲害嚴重,投入低、建設滯后等原因,其生態系統也已明顯退化,表現為植被稀疏,草層低矮,覆蓋度小,產草量低,草質差,沙化和荒漠化嚴重,草地載畜量減少,蓄水保土等生態功能下降。但是,城鎮和農舍四周綠樹成蔭,有良好的植被,說明只要有人栽種和管護,荒山完全可以重新綠起來,生態環境重建完全可行。
(二)資源生物、農業生物、農業生產和農牧民收入分析
得榮縣生物資源豐富。已被利用的資源生物主要有:藥用生物蟲草、野牡丹、黃芪、當歸、貝母、知母、雪蓮花、枸杞、川麻黃、黨參、巖白菜、黑熊、林麝、馬麝等;食用菌松茸、干巴菌、牛肝菌、木耳等。主要農作物有青稞、玉米、小麥、馬鈴薯、蕎麥等;主要經濟作物,傳統的有大麻、煙葉、南瓜、蔥、蒜、樹椒(多年生辣椒),另有蘿卜、蕪青、蓖麻等,20世紀80年代后引進種類有花生、西瓜、哈密瓜、向日葵、葡萄、杜仲、天麻、白菜、萵筍、蕃茄、茄子、甘藍、菠菜、生菜、胡蘿卜、花菜、空心菜及各種辣椒等;主要經濟林木有花椒、蘋果、梨、柿、核桃、石榴、藏桔、櫻桃、桃、李、杏、棗等;其他作物有:碗豆、黃豆、四季豆、雪山大豆、飼料、綠肥等。家畜有牦牛、犏牛、黃牛、馬、驢、本地豬、藏豬、藏雞等。農業生產和農牧民收入方面,2007年四川省農業統計年鑒資料顯示,得榮縣年末總耕地面積37713514m2,實際全縣有很大一部分耕地因缺水而無法耕種,致使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實為27313650m2畝,復種指數僅72•4%。全縣有雨養地27613800m2,占總耕地面積73•2%,這部分耕地沒有水源保證,當年能否播種完全聽天由命,農作物產量更沒保障。2007年全縣糧食作物實際播種面積24725690m2,平均單產214kg/667m2。200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8785萬元,占全縣生產總值的51•9%,而工業總產值僅626萬元,僅占全縣生產總值的3•7%。總之,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在得榮縣域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農業生物和其他生物資源也極為豐富,但是農業生產水平低下,幾乎完全靠天種地,致復種指數低,作物單產低,大小畜禽飼養粗放,生產效率低,從而使得07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僅1518元,為全省平均水平的42•8%,全省排名第175位,人均占有糧食317•1kg,全省排名第120位;2009年全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020元,不到該年度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4462•1元[2]的一半,比全省排名倒數第一的本州農民人均純收入2228•75元[3]還低208•75元。收入水平低,不能吸引農牧民對農業生產進行投資,反倒使其更加不重視農業生產,一到蟲草、松茸等藥材和食用菌采挖季節,農牧業關鍵時期的生產就受到影響。
(三)農村人力資源分析
得榮縣轄1鎮、11鄉,127個行政村。截止2007年底,全縣總人口為24496人,藏族占95%,漢、回、滿、蒙、彝、傣、納西等民族共約5%。其中,農業人口21559人,占總人口的88%,農村勞動力12320人,占農業人口的57•1%。農村勞動力中,60%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40%為文盲。勞動力文化素質低,對現代農業技術的認知和接受能力低,農村實用人才培養難度大,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嚴重滯后。更甚者,有些農牧民缺乏必要的謀生知識和技能,只能抓取眼前現成利益,如采挖出售藥材和食用菌等,并且對生產缺乏經營理念和經營手段,對生活幾乎毫無規劃。相比較而言,緊鄰城鎮和靠金沙江邊的農牧民對現代農業技術的認知和接受能力較高,而居住偏遠和較高海拔的農牧民則較低。后者對重大的生活和生產活動是靠求神打卦來決定,就連對政府資助的目的是改善其生活和居住條件的定居房新建和改建(人畜改道、衛生間改造等)工作,也要靠打卦決定動工與否和動工時間。新生代接受了較好教育的農村人口,基本上脫離了農村,不再進行農業生產。
(四)農業科技人才現狀分析
得榮縣農牧科技局集中了全縣農業科技人才,雖然全局總編制為151人,但在職在編職工截止2009年底僅有57人,缺編超62%。其中,種植專業技術人員編制39人,在職在編的僅19人,缺編超50%;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編制40人,在職在編的僅17人,缺編近60%。全局在職在編專業技術人員中,有研究生1人,大專生27人,中專生5人,高初中生3人,學歷結構極不合理;而且,多數人員畢業于同一所農業中專,后又在同一所農業高專在職進修取得專科學歷,可以說學緣結構也不合理;就職稱而言,有高級師6人,中級師16人,助理級以下共14人。全縣127個行政村分散在2916km2的土地上,可耕地總面積37713514m2,因而每位種植專業技術人員平均要負責153•5km2土地上的6•7個行政村共1984992m2土地的農業生產,任務重,服務半徑大。每位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則要負責171•5km2土地上的7•5個行政村的牧業生產,另外還得為草原牧業生產服務,任務更重,服務半徑更大。加之,道路崎嶇險阻增大了農牧科技人員服務難度和服務成本。更為嚴重的是,三十年來,因各方面因素制約,種養業方面引進的全日制專科以上畢業生只有5名,致使人才斷層非常突出。目前,得榮縣嚴重缺乏果樹栽培管理、植物保護、畜禽養殖、獸醫、植物育種和種質資源保護、動物育種和繁育等方面的專門人才。
二、近30年農業推廣的內容分析
(一)良種推廣
先后推廣的良種有:冬小麥西幅5號、西幅7號、西幅9號、西幅10號、94r-457、95r-728、94r-405、白粒2號、蘭考906優系;春小麥88-147、3-18、99-443、97-6、86-542、9504、98-8-3、康麥7號;青稞康青3號、西藏X、杜里黃阿、杜里黃松、本地黑白六棱青稞;黃豆美引4號、誘處4號、翠扇大豆、豐豆8號、北京2號;花生中花843、花育17、魯花11號;蔬菜瓜果類、茄果類、薯類、根菜類、葉菜類、豆類等六十余個良種;玉米雜交親本莫12、莫17、自330以及川單15的親本48-2、156;玉米雜交種中單2號、川單15、得頂1號、正紅6號、正紅2號、得頂10號、GZS115、川單21、蜀農2號、臨奧1號、臨奧4號、戶單2000、承玉6號;牲畜有內江豬、波爾山羊等。瓜果類中,曾經成功種植過哈蜜瓜、西瓜的多個品種,而且產量高、品質佳,但因銷路不暢,豐收之日也就是推廣失敗之時。
(二)良法推廣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曾經陸續引進地膜覆蓋、大棚栽培、氮肥深施、氮肥基施、根外追肥、初級配方施肥、微肥施用、化學除草、藥劑拌種、種子包衣、玉米規范化栽培、中低產田造、糧草輪作、優良牧草種植、黃牛改良、生豬雜交改良、良種雞養殖等技術。引進試驗成功后被普遍接受并長期使用的有:地膜覆蓋栽培、藥劑拌種、種子包衣、玉米規范化栽培等。其他技術因各種原因使用率較低。有的技術則在推廣中走樣,沒能發揮其應有的增產增收作用,如良種畜禽養殖技術。有些技術,雖然試驗成功,但因其在解決生產實際問題上針對性不強,未能得到推廣,如大棚栽培等。
(三)正在引進推廣和擴大推廣的經濟作物
優質釀酒葡萄赤霞珠是該縣目前積極引進和準備大面積推廣的經濟作物,計劃種植1867600m2。并積極著手建設酒莊,解決農產品出路問題,保證其持續有序發展。優質核桃既是該縣傳統的也是目前大力推廣的經濟作物,在已有核桃規模(從海拔2900m至1900m的區域,各農家核桃之和)的基礎上,再在白松鄉建優質核桃基地333500m2。樹椒是得榮縣著名的土特產,曾分別獲得首屆和第二屆農博會金獎和銀獎,并已于2006年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2010年樹椒播面達到733700m2,預計年產鮮椒825000kg。此外,在縣城附近河谷一帶,擴大推廣優質蔬菜800400m2。這些作物是作為中、大型項目來進行推廣的,而且經過多方論證,并有非政府組織參與其中,確立了“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的經營模式來保障項目的有效推廣,以暢通農產品出路,保障農民利益。非政府組織的參與,使得榮縣農業推廣工作從一元化走向了多元化,因而日趨成熟,但同時也讓得榮縣面臨如何引導、服務與管理這些推廣組織從而使農業推廣工作取得更好成績的問題。
三、農業推廣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
(一)成功經驗
除了政府重視和農業科技人員勤奮工作之外,推廣項目適應當地自然條件,推廣后的產品銷路暢通,是得榮縣那些成功的推廣共有的兩條重要成因。如核桃推廣面積一再擴大;地膜覆蓋栽培、藥劑拌種、種子包衣、玉米規范化栽培等技術,農民一旦掌握,便能長期使用;各種糧食作物新品種很容易在全縣各產區推廣應用,等等。
(二)失敗教訓
不同項目失敗的原因不同。有的項目引入,沒有針對當地自然特點,因而失敗。如太陽谷光照和熱量非常充足,農業生產的限制因子是水,引入塑料大棚就沒有針對性,反而適得其反。有的項目引入,雖然對當地自然特點針對性強,但沒有考慮到其產品的銷路,因而失敗,如西瓜、哈蜜瓜引入太陽谷,因光照、熱量充足,晝夜溫差大,因而產量高品質好,但因遠離大城市大市場,而且交通不暢,銷售問題不能解決,最后還是失敗。即使解決了它們的深加工問題,交通不暢仍然是這些項目難以推廣成功的原因。更為重要的原因是:農業科技人才缺乏、農村實用人才缺乏和農牧民文化素質較低,使得農業推廣的關鍵功能,即組織與教育農牧民這項功能,未能得到發揮,因而農牧民思想觀念、生活素質、生產經營方式等始終停留在極為落后的階段,對現代科技知識、現代生產經營方式和現代生活理念缺乏主動的和必要的認知和追求,農業推廣的難度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另外,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缺乏,也造成一些工作不能開展,如:果樹整形修剪和嫁接,農業生物病蟲防治等。
四、得榮縣農業推廣得失的啟示
(一)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
綠化能夠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帶來高效益生產和高質量生活。面對得榮縣嚴重惡化的生態環境,農業推廣工作必須綠化先行。可采用圍繞城鎮村舍逐年適量外擴式綠化策略,逐步擴大荒山綠化面積;同時,把綠化與林果(尤其干果)生產相結合,努力取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局面。農林部門落實有關退耕還林政策時,無論是任務布置、檢查驗收,補糧補款,還是獎勵處罰,都應以城鎮村舍逐年擴增的綠化成效為依據。有鑒于得榮縣有綠樹的地方就是城鎮村舍及其四周的現實,可以說,只有采用這種策略,才能取得綠化實效,才能鞏固綠化成效。
(二)光大傳統與移風易俗并重
農業推廣旨在促進農村發展,而農村發展是一項涉及自然、技術、經濟、社會、政治、文化、教育、衛生等諸多方面的社會變革[1],其中直接涉及自然、技術方面的變革所占份額很小,倒是如何讓農民接受先進技術和現代生產經營方式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的變革所占份額很大,它們直接改變農民行為而間接影響農業技術的推廣,同時也是農業推廣工作應有的內容,因而關系到推廣成敗。得榮縣緊鄰城鎮和金沙江邊的農民對現代農業技術的認知和接受能力較高,而居住偏遠和較高海拔的農民則較低,就是這方面的明證。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業推廣工作中,改變農民行為比單純推廣農業技術更為重要。但改變農民行為要講究策略,正確的策略是尊重傳統與移風易俗并重。在得榮縣,正確的策略就是要尊重那些有利于發展農業生產、壯大農村經濟、豐富農民生活的藏民族優良傳統,并使之發揚光大,同時通過體驗教育、示范教育、輿論引導、增進知識、改變態度等方式,讓村民逐步養成善經營會管理懂技術的現代生產經營生活方式。
(三)因地制宜與市場需求并重
農業技術推廣必須因地制宜,必須考慮是否適應推廣地自然條件和解決其生產和發展難題。在此基礎上,應著重考慮推廣帶來的產品出路問題。在得榮縣,應著重推廣那些與干旱、輻射強、光照強烈、晝夜溫差大、土壤砂重相適應的,產品易于加工貯運且市場廣闊的農業項目,如核桃、花椒、樹椒、桃仁、花生等。
(四)基礎設施建設與人才隊伍建設并重
基礎設施是農業推廣的先決條件,涉及引水渠、灌溉設施、改土、土壤培肥、道路交通等內容,農業生產、農產品運銷需要這些條件,城鎮建設、移民區開發、村舍荒山綠化、農牧民生活質量提高等,也需要這些條件,得榮農業推廣的歷史和現實便是明證。為了生產的進一步優化和農村的進一步發展,得榮縣還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而人才,包括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因其集農業科學技術推廣與農村人口組織、引領和教育于一身,也是農業推廣的先決條件。可以引進外地人才,也可以培養本地人才。引進外地人才,應著重考察其工作積極性以及發現和正確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本地人才,也應重視這兩個部分,而且要從初、高中就開始重視。現在陸續有“9+3”學員畢業回歸故里,更要重視把他們納入本地人才的培養和使用范疇。此外,人才是否具備發現和正確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其是否具備合理的知識體系密切相關,那種應試教育的題海式教學方法割裂知識體系,是不能培養出人才的,必須加以改革。再就是,要重視改善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以利于留住人才和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
(五)集中居住與分散生產并重
得榮縣山高水險,從保障農牧民生命財產安全、提高其生活質量和活躍區域經濟而言,應大力進行移民開發和發展小城鎮建設,引導農牧民集中居住。但同時應重視分散生產的重要性。畢竟開發區和小城鎮所占面積有限,面對地廣人稀的得榮農村,沒有分散生產,便難以充分開發利用得榮自然資源,難以重建良好生態環境,難以生產大量適銷對路的優質農畜產品,反而對提高農牧民生活質量產生不利影響。必須把集中居住與分散生產看著是得榮農村繁榮昌盛的兩個同等重要的策略,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同時引入“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那樣的現代經營模式,協調集中居住與分散生產的關系,從而讓農村生產效益高,農牧民生活質量高。筆者認為,在干旱河谷的藏民族聚居地區,要真正實現農業推廣的終極目標:培育新型農民、發展農村產業、繁榮農村社會,必須做好這五個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