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綠色農業經濟創新發展途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河南省概況分析
河南省是我國的經濟大省,2010年我國GDP總量中河南省排名第五位,是我國中部四大經濟區之一。河南省地理位置位于我國中東部地區,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河南省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居全國各省區市第17位,我國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中河南省人口為9402萬,全國排名第三位。河南省屬于溫帶季風性氣候,河南省中東部為華北平原南部地區,西南部為南陽盆地,河南省的山地丘陵面積7.4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積9.3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5.7%,河南省橫跨黃河、淮河、海河、長江四大水系,全境內由1500多條河流縱橫交錯,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河流有400多條,全省氣溫一般保持在12-16攝氏度之間,山地和平原地區的溫度差異較明顯。河南省內的復雜地理環境和溫度生長條件為農、林、牧、漁業的綜合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河南省的農業主要以小麥、棉花、油料、煙草為主,糧食產量占到全國總產量的9%,油料產量為全國總產量的15%,牛肉產量為全國總產量的15%,棉花占到全國總產量的30%。在我國的副食品加工行業河南省占比為35%,半成品與成品的銷售占全國的50%。河南省的農業發展基礎比較全面,但是缺乏相應的技術提高與人才的培養,在綠色農業的標準與產業化進程上還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
二、河南省綠色農業發展的特點與意義
(一)河南省綠色農業的特點
1、綠色農業的標準化。河南省綠色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對綠色農業進行標準化審查與監督的過程,綠色農業標準指的是對綠色化生產的系統性做出全面管理的一種低碳的綠色的標準尺度,利用這種標準尺度的制度、管理方式可以幫助綠色農業較全面和平穩的發展。綠色農業的標準化其中包含:農業基礎標準、種子種苗標準、產品標準、綠色農業管理標準、環境保護標準、衛生標準、農業工程和工程構建的標準。
2、環境保護。河南省作為我國農業大省,又是中部地區四大經濟區之一,所以綠色農業的發展會推動我國低碳經濟時期的轉型。會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發展節奏,河南省綠色農業的發展可以幫助環境保護實現更多的綠色化轉型。其中在農業的耕種、施肥、采摘、銷售、食用、廢棄過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環境保護作用,從綠色農業的發展帶動環境保護發展是“一舉多得”的舉措。
3、無毒、無公害、無污染。河南省要從“無毒、無公害、無污染”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如何發展綠色農業,綠色農業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種實際行動。“三無”為主題的綠色農業發展特點提高了綠色農業的發展動力,為綠色農業的發展目標確立了方向。
(二)河南省綠色農業的發展意義
河南省綠色農業的發展需要考慮以下幾種因素:首先,現代化工業發展的污染排放造成了河南省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氣污染,農業發展的落后技術和傳統的耕種方式對河南省的農業發展帶來了挑戰,對河南省的農業發展的穩定性造成了影響,河南省必須發展綠色農業才能更好的帶動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有效的保障農產品的產出數量、保障農產品的安全質量、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生態環境的安全、實現低碳經濟時期的生活方式的轉變。其次,全國人民的生活條件不斷提高消費理念不斷增強,隨著低碳經濟轉型的信號加強,綠色化的消費理念根深蒂固,對農產品的消費更加注重健康和環保,而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必須通過創造綠色農業產業的轉型生產出讓全國人民放心的健康綠色產品,為綠色食品的發展創造出更好的生存空間,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所以河南省要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最后,我國近年來與國際產品競爭激烈,尤其是與美國、澳洲、法國的農產品競爭,國際勢力利用技術優勢建立綠色貿易壁壘,抬高國際市場的“綠色門檻”,對農產品的要求更加偏向于高品位、高質量、無毒、無公害、無污染,這就迫使我國農產品必須面臨低碳經濟的轉型與發展,河南省做為農業大省必須走綠色農業發展道路,提高綠色農業技術,擴大生產規模,以產品質量與生產成本競爭優勢,提高我省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
三、阻礙河南省綠色農業發展的難題
1、綠色農業品牌少,規模小,自主可持續發展能力弱。目前,由于我國仍然處于低碳經濟轉型時期,河南省綠色農業發展處于初期發展階段,河南省內的綠色農業品牌較少,規模較小。河南省內的綠色農業品牌截止2010年有27家,占我國總體的1.5%,綠色農業試點單位在河南省內較少,而且由于分散較大,不能系統化運行發展。而且河南省本身政府投資與鼓勵建設中對綠色農業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政府參與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沒有相關的綠色農業戰略規劃,也沒有相對應的資本投入,這導致河南省缺乏綠色農業產業園區的建設,因為產業園區相對較少,河南省本身擁有的農機基礎優勢未能得到集群化的發展。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河南省城鎮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加上市場化經濟帶來的惡性競爭,導致了就業壓力過大,農村農用資金的使用在復雜環境影響下,大部分被挪用,農業發展的配套設施不足,農業發展的制度與管理措施不合理,綠色農業的發展動力不能得到基本保障。大部分農村的農業發展以家庭承包制為主,但是由于河南省外出務工人員過多,而留守人員大多以老弱群體為主,加上務農勞動力本身素質偏低,對農業發展的認識不足,務農勞動力的素質低下,農民發展綠色農業的比較效益就相對下降,產量增加質量和收入卻為上漲,影響了農民與農業企業的積極性,也影響了社會資本對其的投資信心,降低了可持續性發展的動力。
2、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河南省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曾幫助農業發展實現大的突破,在產量上實現了飛躍,農業基礎設施發揮的作用很大,可是農業基礎設施的使用壽命較短,現階段許多農業基礎設施由于年久失修,已經出現了問題,并影響著綠色農業的發展。河南省的農業基礎設施不足的表現主要是:第一,農業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在基礎層面尚未得到正確的認識,農民認為發展農業的目標就是追求經濟價值,環境保護在務農人員看來并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務農人員也愿意為了追求農業發展而犧牲環境保護。第二,河南省內部發展農業存在掠奪式的經營模式,導致了大多數的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產品加工較簡單、企業效益低、農民收入低、生活負擔大。第三,政府地方財政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經費過少、企業效益低,企業或個人難以獲得除政府以外的投資金額,投資渠道的缺失導致了企業和農民個人都不愿意自己出資投入更多的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的長期失修和陳舊造成了農產品的質量下降,形成了惡性循環。第四,河南省水利建設中政府出資額度與速度較緩慢,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建設比較薄弱,省內部分排水河道淤積嚴重,造成了引水困難,內河河道常年沒有撈淺,淤泥沉積,抬高了河床,減少了單位立方米的水流量,大部分農用水泵、水閘、水閥、水橋等設施不能配套建設,導致了灌溉動力不足,維修問題嚴重。
3、綠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河南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是中部四大經濟區之一,種植業面積可以達到726.3萬平方公里,種植業面積過大造成了農業結構的不穩定,河南省主產糧、棉、油,產量均占到我國總產量的40%-50%,河南省大多數農民的產量雖然上漲,但是收入并沒有上漲,而且大多數農民在經濟作物、畜牧養殖、水產漁業、林業等獲得的收入相對較少。河南省綠色農業的發展缺乏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健全,主要表現為:第一,種植的大面積糧、棉、油大宗產品在國內過剩,缺乏社會引導和有組織的農產品對接交易展覽會,不能夠得到準確的市場機會,在出口方面又面臨難題,該難題主要是農產品質量和附加價值達不到國際化標準,出口貿易面臨綠色貿易壁壘。第二,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和合作經濟組織規模都比較小,在地區性還是國家性所發揮的功能還比較弱小,農業發展為目的的組織能力較低,導致了農業主導產品與新階段的市場要求不相適應。第三,農民的生產經營缺乏社會化經營的引導,在綠色農業發展的理念、方法、管理措施、人員素質、市場方向等方面欠缺引導,在綠色農業產前、產中、產后都迫切需要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引導,從而實現河南省綠色農業的可持續化發展。
四、解決河南省綠色農業發展問題的創新對策
1、建立健全綠色農業發展產業園區,實現集群優勢發展。河南省在發展與創新綠色農業發展的道路上,應該發揮河南省本身具有的農業基礎優勢,提出綠色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改變目前河南省內部綠色農業發展動力不足的現狀。河南省應該注重對綠色農業產業園區和試驗園區的建設,將省內的原本具有優勢的農業基礎力量集中在產業園區或試驗園區內,形成集群效應,互相彌補之間的不足與缺陷,相互幫助實現資源的互補,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另外政府應該起到主導性的發展作用,政府應該擴大綠色農業的財政預算,積極主持與發展民間資本的投資與參與,提高市場中綠色農業的投融資靈活性,通過市場集結的資本大多數要應用于綠色農業的技術開發領域,要提高綠色農業產品的產品附加值,加強綠色農業產品的應用價值和市場價值,利用綠色化技術的開發提升綠色農業產品的競爭力。在建立好以上兩種渠道發展綠色農業后,河南省政府還應該提出產業化發展綠色農業,形成從研發、種植、耕作、施肥、采摘、檢驗、包裝、運輸、銷售為一體化的綠色農業系統工程,在整個產業鏈條中擴大了綠色農業的生存空間,實現了綠色農業的經濟效應。政府要突出龍頭企業的作用,讓龍頭企業做好帶頭作用,實現可持續發展,政府主導舉辦更多的綠色農業產品展示展銷、信息、項目推介活動。
2、加強綠色農業信息化系統建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河南省綠色農業的組織化程度較低,集群化發展優勢不明顯,社會與市場的雙重風險不確定性導致了綠色農業發展的動力下降。為了緩解綠色化農業的發展的風險,加強綠色農業的信息化系統建設是河南省發展綠色農業的必經之路,也將成為刺激河南省綠色農業飛速發展的關鍵。所謂的綠色農業信息化系統建設指的是綠色農業的信息產業配套建設,綠色農業發展可以通過信息化系統的配套建設實現與其他產業的信息對接,實現對國內外信息的實時了解與分析,實現對市場中農業產品需求的第一手信息的掌握,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統拓展綠色農業的銷售渠道,特別是國際銷售渠道。河南省政府應該擴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出資,提高農業財政預算比例,主導社會資本的投資,鼓勵投資綠色農業經濟發展,主要對策為:第一,開展基層教育,實現農民對環境保護的認識,綠色農業不是犧牲環境資源獲得經濟回報,而是要充分考慮兩者均衡關系得到和諧的綠色農業發展。第二,放棄掠奪式的農業經營方式,提高農業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第三,加強河南省的水利設施的維修與更換,改善河道蓄水量,排除淤泥,配套整體的水泵、水閘、水閥、水橋等設施。
3、建立綠色農業產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河南省綠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薄弱原因在于兩個方面:第一,基層綠色農業科技人員與綠色農業發展的低碳經濟新形勢不能相互適應,綠色農業科技人員的技術應用出現了障礙,體現出了人員的知識結構老化、風險意識不強的弱點,大多數農業技術人員還停留在傳統的生產項目,對于新型的經濟型作物,如水果、蔬菜、林業、漁業、畜牧養殖等新型技術性指導存在不足,缺乏相關經驗和理論知識。第二,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的規模過小,不能搭建綠色農業區域化的合作平臺,無法拓展新的合作機會,造成了河南省綠色農業基礎發展的方向不一致、目的不一致、方式不一致、效果不一致,甚至出現了綠色農業產品的生產不能與市場實現對接,綠色農業產品的生產不適應市場的需要。河南省要大力推動社會化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與組織的建設,該組織的主要目的是做出引導作用,綠色農業產業化主導產品對鄉鎮農業技術隊伍、服務體系的建設有著高要求的定位,要求建立一支綠色科技農業的知識武裝隊伍,實現綠色農業技術發展的人力資源動力,還要擁有一套適應現代化綠色農業要求的服務設施和服務手段,大力建設綠色農業示范基地,用真實案例和樣本產品引導農民生產市場所需要的綠色農業產品,從而打開市場,提高農民在經濟作物、畜牧養殖、水產漁業、林業中的收入比例,可以以示范基地為基礎,取得區域性農民的信譽,組建與農民風險共享、利益均攤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綠色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共同壯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