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花生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問題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重點介紹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在推廣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研究,探索適宜本地區的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配套技術,提出了加快舞陽縣花生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全程機械化技術;改良土壤;對策和建議
花生是我國的主要經濟作物和油料作物,是食品業的重要原料,也是工業的優質原料?;ㄉ嵌箍谱魑?,與其共生的根瘤菌固氮能力較強,具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有利于后茬作物的生長。因此,花生在農作物輪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ㄉ虣C械化的推廣與應用可以大幅提高勞動效率和花生的品質,但在實際推廣與應用工作中也存在的一些問題,本文以河南省舞陽縣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種植的特點和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分析,并提出了適合我縣發展的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模式。
1發展現狀
舞陽縣地處河南省中部,淮河流域,屬漯河市,轄14個鄉鎮,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大縣,是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舞陽縣花生種植面積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章化鄉、蓮花鎮等6個鄉鎮。近年來,隨著舞陽縣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花生種植面積增長迅速,由2016年的2246.7hm2增加到2020年的0.95萬hm2,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機具發展迅速。截止目前,全縣擁有大中型種植機械1420臺,花生收獲機械465臺,其中自走式花生撿拾摘果機104臺,自走式聯合收獲機10臺,飛防植保機械36臺,花生烘干機型目前處于空白。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對舞陽縣全程機械化技術的示范推廣起到了輻射帶動的作用。
2存在的問題
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作為主要推廣技術之一,也是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的重點和難點技術。針對舞陽縣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與應用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
2.1基礎薄弱、機具性能較差
近幾年來,舞陽縣花生生產機械化發展迅速,通過試驗發現花生生產機械在使用過程中,機具存在以下問題:播種、收獲機械品牌雜、機具性能差,撿拾摘果機械化收獲損失率、破損率大,有的含雜率較大,本地試驗發現不同機械機械化收獲的損失率為3.57%~3.08%,含雜率為1.91%~1.93%,破碎率為1.67%~2.23%,數據均大于行業標準規定。其薄弱作業環節主要表現在飛防植保和秸稈綜合利用。
2.2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
農機自主創新能力薄弱,質優、價廉又適用的農機新產品與特色產業、經濟作物相配套的農業機械短缺,對全程機械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2.3農機農藝融合問題
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機農藝的融合是解決主要農作物的機械化種植、收獲的關鍵問題,特別是株距、行距、寬窄行、溝播覆膜和壟作等。
2.4社會化服務能力亟待提高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管理,目前社會化服務主要是側重于機耕、機收等;在實際應用中農機服務組織化程度較低,缺乏耕、種、管、收等全程機械化一條路服務模式。對于普通散戶、大戶而言,他們不愿意額外付費購買這些服務;可對于已經形成一定經營規模的新型主體而言,又覺得不解渴,因為這些服務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了,而他們需求迫切的土壤墑情、蟲情監測等一條龍服務,因技術裝備和能力所限,很難得到滿足。
2.5農機從業人員業務素質亟待提高
農機推廣隊伍老化、力量薄弱,跟不上農機化發展需要,不能滿足農民群眾對新技術的了解和認識,農機化發展投入資金不足,沒有形成長期有效的機制保障。
3發展對策及建議
3.1探索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配套技術,形成技術集成
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的運用,提高了花生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通過試驗示范探索出適宜舞陽縣可復制可推廣的花生生產關鍵環節技術規程,并形成技術集成。
3.1.1春播花生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路線
播前耕整地→花生多功能播種機播種(一次完成覆膜→起壟→播種→施肥→噴灑除草劑)→機械化植?!鷻C械化聯合收獲花生(機械挖掘→晾曬→機械撿拾摘果或人工撿拾機械摘果)。
3.1.2夏花生全程機械化種植模式
(1)前茬小麥機械化收獲(小麥秸稈粉碎拋灑還田)→花生多功能播種機播種(一次完成施肥→起壟→播種→施藥→秸稈覆蓋還田)→機械化田間管理(病蟲草害防治、灌溉等)→根莖挖掘機收獲→田間晾曬→撿拾機械摘果→機械化深松(2~3年1次)→后茬小麥機械化免耕播種。(2)前茬小麥機械化收獲(小麥秸稈粉碎拋灑還田)→潔區花生多功能播種機播種(一次完成還田→旋耕→施肥→起壟→播種→施藥→秸稈覆蓋)→機械化田間管理(病蟲草害防治、灌溉等)→花生聯合收獲(一次完成扶秧、挖掘松土、拔秧、夾持輸送、抖土、摘果、清選及收集等工序)→后茬小麥機械化免耕播種→機械化深松整地(每2-3年1次)。
3.2加大宣傳培訓力度
為提高全程機械化生產效率,減少機械故障的發生率,在播種及收獲前,對機手進行集中培訓,從理論知識到實踐操作、從機具原理到保養維修,在作業期間,深入田間低頭進行面對面、手把手的技術培訓,使農機服務實現了“四大轉變”,即:由季節性服務向全年性服務轉變,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由遠距離服務向貼心服務轉變,由跟蹤性服務向前瞻性服務轉變。
3.3加強示范推廣工作開展對比試驗
建立對比試驗田,組織農機技術推廣人員和合作服務組織開展全程機械化作業,提升農機農業服務組織的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通過示范帶動,開展土地流轉、托管服務,引領全縣農機、農業服務組織健康發展。
3.4因地制宜、實現農機農藝的融合
農藝是農機的服務方向,農機是農藝實現的載體,農機農藝融合對發揮農機裝備和農業技術最大效益有著很大的幫助,進而推動農業實現產業現代化。
3.5建立和完善社會化服務組織
建立健全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激勵機制,通過市場推動,培育一批新型農機服務組織和“全程機械化+綜合服務”農事中心,充分發揮農機社會化服務的紐帶作用,提高農機服務效率。
3.6政策引導、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鼓勵生產廠家和科研、推廣部門開展技術攻關,研發高性能的作業機具。根據主產區的花生收獲特點,優化機械性能,加強農機技術的研發和技術推廣。
3.7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建議
通過組織部門引進年輕的專業技術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農機推廣隊伍。
作者:白衛衛 李廣興 芮孟閣 單位:河南省舞陽縣農機推廣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