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種植技術與農業機械化生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以農業種植技術和機械化生產為切入點,分析了在對二者進行推廣與應用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接下來便結合實際情況,針對不同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具體包括制定農業扶持政策、落實區域差異生產等,以期能夠在某些方面給人以啟發。
引言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無論是在農業種植技術的發展還是在機械化生產的推廣方面,都由于起步時間較晚而存在著諸多不足,在將機械化理論向實際應用進行轉化時,同樣存在著一定的制約,基于此,保證農業種植技術得到推廣的關鍵,是對農業機械化進行科學、合理的應用,換言之,實現機械化生產的前提,是結合實際情況,完成農業種植技術的選用工作,二者既相互影響,又相互促進。
1農業種植技術及農業機械化生產存在的問題
1.1小農種植局限性明顯
眾所周知,與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采用大農場或種植園模式對農業進行發展不同的是,在我國,作為推動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而存在的模式為小農模式,該模式的特點如下:農民整體素質偏低;機械設備成本過高,導致“大材小用”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受自身能力及水平制約,農民對農業機械知識往往知之甚少,由此而引發的問題即為養護不到位,人為因素極易給設備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這對于機械化生產的落實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1.2區域差別較大
由于我國的國土面積較大,不同地區間的差異往往十分明顯,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導致不同地區適宜種植的農作物種類存在差別,適用的農業種植技術自然有所不同,在不適合大規模種植的地區開展機械化操作,不僅會導致資源浪費,還會給環境帶來不必要的污染[1]。例如,南方和北方地區適合種植農作物的時節不同,南方多為三季稻,北方則以一季稻為主。
1.3人才儲備稍顯不足
作為文明古國,觀念保守的情況在我國的農村地區較為常見,保守的農業觀念,不僅會影響農民對新知識的接收,還會給農業種植技術、機械化生產的完善與發展帶來制約。除此之外,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政府將目光過多的放在經濟總量的方面,教育的重心集中在工科領域,種種現象的存在,導致當代大學生逐漸喪失了對農業教育的興趣,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自然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2農業種植技術及農業機械化生產的有關研究
2.1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農業扶持政策
政府應當以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為依據,完成農業扶持政策的制定工作,在保證所制定政策科學性的基礎上,引導并鼓勵農業種植技術、機械化生產的發展,當然,作為肩負著統籌規劃任務的政府部門,農業管理部門不僅需要保證所制定資源分配方案的合理性,還應當具備合理應用促農扶持資金的能力,無論是對農業種植技術還是對機械化生產而言,上文所提及的內容都具有推動發展的作用。除此之外,定期組織科研人員前往農村地區,開展以農業種植技術、機械化生產為主題的知識講座,為農民提供溝通、交流的平臺同樣很有必要,實踐結果表明,這樣做能夠幫助農民實現“農業致富”的目標;還能夠為科研人員提供便利,使其在創新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開展相關工作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相關技術所具有優勢的目標,自然也就成為現實。
2.2逐步落實區域差異生產
將農業種植技術和機械化生產相結合的前提是區別對待不同地區,根據地區間的差異,確定需要應用的農業種植技術,從根本上杜絕“一概而論”的情況出現,這是因為實踐結果表明,應用農業種植技術時不考慮地區差異,不僅會導致人力、物力、財力的大量浪費,還會制約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由此而引發的問題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首先是農民收入受到不利影響,其次是基于農業經濟所制定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難以實現[2]。基于此,“因地制宜”自然應當成為開展相關工作時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以所在地區的地形和氣候為依據,完成對農業種植技術進行選擇與應用的工作。例如,在我國的華北和東北地區,平坦、肥沃的平原十分常見,集中存在的耕地對經濟、糧食作物的種植規模具有決定性作用,適合大型機械設備運行的地形,為農作物的大規模種植提供了便利。與之相對應的即為以山地和丘陵為主的南方地區,無論是山地還是丘陵,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地形不平坦,地勢起伏大。正是因為這樣,才導致集中耕作的目標始終難以實現,農民應當根據這一情況,選擇中小型機械設備作為農業種植所依托的主要力量。
2.3將工作的重心放在加大扶持力度方面
政府應當以不同地區所表現出的農業形態為依據,調整惠農政策,通過重點扶持農業機械設備的方式,為相關機械設備所涉及應用范圍的增加奠定良好基礎。與此同時,需要政府完成的工作還包括增加農民接受培訓和教育的機會,較為常見的方法包括選派技術人員前往各個地區,將機械設備的使用方法、維修方案以及保養措施向農民進行傳授,并通過大力宣傳對機械設備加以應用所具有積極作用的方式,轉變農民的農業種植理念,使農民能夠明確的認識到對農業的機械化生產而言,機械設備具有的重要意義。另外,對小型機械設備來說,加大補助力度同樣很有必要,因為只有補助力度得到提升,機械設備的利用效率才能隨之提升,為“機械化生產”這一最終目標的實現提供幫助。
2.4完善以市場監測網絡為代表的保障措施
隨著政府宣傳力度的加大,越來越多的農民投身到對當季農產品進行種植的過程中,與之相對應的問題就是市場狀況難以達到預期,不僅政府公信力受到了損害,給農民帶來的經濟損失也是難以彌補的。解決上文所提及問題的關鍵,是完善包括市場監測網絡在內的保障措施,通過對市場信息進行實時的方式,杜絕“閉門造車”的情況出現,能夠與市場時刻相連的農產品,自然不會出現缺少市場的情況[3]。除此之外,資源整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該項工作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幫助農民在廣告宣傳、產品包裝等方面獲取更加可觀的利益,在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落實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口號。
2.5加強人才培養力度
著重面向各大高校就讀相關專業的人才開展教育和培養工作。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對農業種植技術、機械化生產所具有積極作用加以了解的渠道,引導并鼓勵學生開展與農業生產相關的實踐活動,在系統認知相關知識與技術的基礎上,通過親身實踐的方式,深化掌握程度。當然,在開展實踐活動的同時,總結經驗與教訓,以國內外現有的、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科研成果為依據,以我國經濟狀況、實際條件為參考,對個人的能力及專業水平進行提升,對推動我國農業的生產水平而言,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結論
可能給農業種植技術、機械化生產帶來影響的因素相對較多,具體包括土地氣候、經濟狀況等,因此,在對種植方案和機械化生產所適用的推廣方案進行制定時,相關人員應對上述因素加以考慮,保證農業生產鏈對應的經濟產業鏈不存在任何缺口。除此之外,需要做到的還包括站在農民的角度出發,以提升農民利益為目標開展各項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推動農業種植技術、機械化生產的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余麗華,此里央宗.芻議農業種植技術和現代農業機械化的相關性[J].農業與技術,2018,38(10):60.
[2]李彩英,譚紅亮.制約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的因素及其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7(16):165.
[3]李莉萍,上官子昌.試論農業種植技術與農業機械化生產的發展建議[J].種子科技,2017,35(03):36-37.
作者:王景波 謝海濤 趙小紅 徐福良 李一波 單位:湖南省臨湘市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