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下農業經濟發展創新機制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互聯網在農村地區普及,我國“互聯網+農業”產業大肆興起與發展,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在解析“互聯網+”及“互聯網+農業”內涵的基礎上剖析了我國“互聯網+”視域下農業經濟創新發展的支持基礎,并結合這些優勢暢談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創新的主要實踐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經濟;創新;支持基礎;實踐路徑
1“互聯網+”及“互聯網+農業”內涵
“互聯網+”主要是指以互聯網為基礎,實現信息挖掘、技術升級、信息與技術充分應用的數字化技術。利用“互聯網+”的輔助,可有效提高傳統產業的整體生產力,增加國家財富?!盎ヂ摼W+農業”是在“互聯網+”功能的基礎上,將互聯網技術貫徹落實到農產品計劃、生產、銷售等一系列環節中的產業。其中,“+”代表的不是互聯網與農業的直接拼湊與組合,而是結合互聯網通信技術,實現農業與互聯網全面融合,進而促進農產品生產要素優化配置,使互聯網為農業生產與運營提供有效支撐,全面推動農產品實現更新換代,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率。簡單而言,“互聯網+農業”,就是將傳統農業產業鏈以互聯網的方式轉化成新型高效的農業經營方式,以進一步促進農業向新業態方向繼續發展。當前,“互聯網+農業”主要實行了三種相對有效的模式:①在生產領域,結合物聯網技術,打造涵蓋范圍廣的智慧農業模式,從而實現農產品生產的精確化,減少勞動力及農產品生產資料的浪費,提高農產品的時空分配效率,為農民、農業爭取最大化的經營效益;②在流通領域,接入互聯網,構建農業電商模式,使農產品流通由原來的線下單一渠道轉化成線上線下共同流通的渠道,進而實現農產品的高效生產、高效銷售;③在產業鏈方面,使互聯網與農業實現深度融合,即將互聯網技術融入到農業產業鏈中,使更多人的能夠獲取農產品信息,包括農產品生產技術信息、農產品市場銷售信息等,并不斷完善法律服務和融資服務,從而全面提升“互聯網+農業”的競爭力。
2“互聯網+”視域下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持基礎
2.1農業生產愈加趨向規模化,農業發展需互聯網支持
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機制不斷完善,農村土地利用率不斷提高,集約化生產利用局面形成。尤其是在土地流轉機制進一步規范化后,我國農業生產與經營明顯趨向規?;?。但就目前而言,我國農業規?;€不夠成熟,粗放管理現象嚴重。尤其是在資金周轉、農資產品大批采購方面,缺乏有力的信息化管理。基于這個農業生產與發展現實,我國農業向前發展亟需取得互聯網的支持。盡管我國已有部分農村地區開始構建生產資料電商,但其經營模式還不夠完善,互聯網支持力度明顯不足。
2.2政策大力支持“互聯網+”農業向前發展
我國中央機關曾在2015年的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隨著我國農業經濟快速向前發展,糧食與食品安全逐漸成為了生產發展的重點。同時,中央部門高度強調,必須要積極貫徹落實農業科技,使互聯網農業轉化成解決農業發展困境的主要方向。而后,相關部門為推動互聯網農業落實,又提出了一些意見,明確提出各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涉農電商平臺建設,使農村農產品能夠依托互聯網平臺開展良好的農業服務,推動農村電商加快網上購銷對接,進而全面降低農產品的物流運輸成本。除此之外,我國相關部門還特地出臺了清掃“互聯網+農業”發展障礙的相關政策,為農產品實現互聯網化提供了較良好的優勢環境。直至今日,我國各地依舊高度倡導支持農村電商向前發展,使“互聯網+農業”真正落實到農產品的實際生產與經營中,實現“互聯網+農業”更上一層樓,并反過來助推農業經濟向前進步。
2.3農村網絡普及,農業產業互聯
網技術條件具備近年來,隨著網絡迅速普及,農村居民家中幾乎都配備了完善的基礎信息設備。如當下,光纖、寬帶進村,農村寬帶提速工程全面開展等,就是在農村網絡普及理念下執行的具體工作。其次,我國大部分農業經濟產業都已開始貫徹落實云計算、遙感等互聯網技術,農業經濟已由原來的技術荒漠轉變成了新興技術“當家作主”,農業經濟得到了大力發展。再者,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網絡工具更新換代速度加快,我國農業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融合速度,線上線下互通,共同推進農業經濟創新發展的趨勢明顯。而且據電信機構提供的調查報告顯示,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已成為了網民增量最大的地帶。隨著未來互聯網在農村地區進一步普及,“互聯網+農業”將擁有更堅實的實踐基礎。
3“互聯網+”視域下農業經濟創新發展的主要實踐路徑
3.1結合互聯網技術創新智慧農業
在“互聯網+”視域下推動農業經濟創新發展,首先要在現有“互聯網農業”的基礎上創新智慧農業。具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舉措:①將互聯網及其技術落實到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提高施肥灌溉的效率,節約農業經濟成本,并保護環境。如利用互聯網的大數據功能,能夠使農業經營的每個步驟,包括育種、栽培、灌溉、收割、加工等都實現數據精細化,進而提高農業經濟創新效率;②利用物聯網的功能加快農業經濟的轉型與升級。一方面,物聯網可在互聯網基礎之上將農業經濟信息采集、通信等集合為一體,使規模化農業經營者能夠通過遠程控制等方式管理農業生產、銷售等事宜。另一方面,農業物聯網體系實現了感知技術、GIS技術等技術的集成,有利于各地區農業機構的數據共享與農業數據智能化處理,大大提高了農業經濟結構的優化效率;③利用互聯網技術全面提高工業經濟各個環節的智能化水平。如引進智能化節水灌溉系統,強化農業基礎設施信息化;加快農業智能裝備與信息技術相互融合;在農業物聯網基礎上構建符合畜禽生長實情的優化調控系統;建成集智能感知、傳輸等為一體的農業自動化管理系統,提高農產品的生產量與生產效率;打造專門監測農田水利、病蟲害情況的智能信息化系統,提高農產品生產環境的監測能力。
3.2創建并完善農業電子商務
如果說創新智慧農業是農業經濟創新的首要步驟,那么構建并完善農業電商則是最直接的創新表現。構建并完善農業電商,并不是幫助農民更好地買賣農產品,而是幫助農業經濟更好地明確其消費導向。即市場需要什么,農業才生產什么;消費者需要多少,農業才生產多少。由此可見,創建與完善農業電商的最主要目的是轉變農業經濟的傳統經營觀念,使農業經濟納入互聯網思維。據悉,目前,部分農村已開始構建農村電商生態體系,農產品網絡交易愈加活躍。而且,部分農村地區也逐漸回歸到市場端口,全面擴展網購市場,企圖利用推廣網購來提高農業經濟的水平,使農村資源能夠在市場上找到足夠大的生存與發展空間。除此之外,在創新農業經濟過程中,還可設置具備中介性質的、專門解決用戶低訂單密度問題的“中轉站”,使農產品能夠在市場上實現有效流通。通過這種設置,農產品銷售速度還可適當加快,規避農產品買賣信息的不對稱風險,提高農產品網絡信息的利用率。
3.3借互聯網重塑農業產業鏈
在“互聯網”視域下推動農業經濟創新發展,必須要先明確現代農業的關鍵———農業產業鏈。首先,毋庸置疑,借助互聯網及其相關技術,重新塑造農業產業鏈,能夠解決傳統農業產業鏈問題。如解決傳統產業鏈中農產品生產與銷售脫節問題、農產品銷售的合同問題等。據悉,在傳統農業產業鏈中,農產品買賣時,雙方一般以口頭協議為主,違約風險較大。但依托互聯網構建的農業產業鏈則不同。它不僅為農產品買賣合同提供了良好社會信用監督環境,還能夠通過搜索、索引等方式借用其他同行的電子交易條款制作紙質合同,實現農產品交易雙方良好合作,規避不必要的買賣爭執,提高農產品買賣效率。其次,借互聯網重塑農業產業鏈,還要特別注重培育具有較強資金、技術實力的龍頭企業,全面提高龍頭企業農產品網絡信息的利用率,增強龍頭企業的信息專業化程度,進而推動龍頭企業成長為一個競爭力強、影響廣泛的企業。三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全面改造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優化生產過程,確保整個農業生產過程效率與質量能夠同行;四是借助互聯網技術打造完善的農產品市場營銷網絡體系,形成相對較完整的農業產業鏈;五是在農業經濟生態圈的基礎上繼續落實農村電商,并使金融業務逐漸和農村經濟相互掛鉤,實現大數據對農村金融市場的監督,從而有效滿足農業經濟創新發展的資金需求?!盎ヂ摼W+”視域下農業經濟發展創新機制研究
3.4構建農產品質量互聯網追溯體系
依托互聯網技術打造農產品質量互聯網追溯體系,是實現農業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具體來看,須做好以下幾項工作:①在互聯網資源的基礎上,整合數據資源,構建農產品產地準出與農產品市場相互銜接的準入機制,擴大追溯范圍;②結合無線射頻識別、物聯網等技術,打通農產品的“種子”到“舌尖”流程,實現信息互通,上下游質量追溯無縫對接;③以標簽的方式記錄農產品所有環節的數據,并盡可能讓掃描終端全面讀取農產品標簽,包括農產品的生長區域、生產環境、質檢報告等所有信息;④針對該互聯網追溯體系存在的漏洞,制定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及產業政策,以確保農產品質量的追溯有法可依;⑤加大農產品質量互聯網追溯體系作用的宣傳,向消費者全面普及相關的質量安全知識。同時,若在農產品質量追溯過程中發現質量問題,要及時通報全社會,使農業各生產環節都能意識到提高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性。
4結語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不管是二三產業,還是農業,其產業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都離不開互聯網及其相關技術的支持。可以說,依托互聯網而生的農業運營模式乃至農業經濟融資方式,都將大大推動農業經濟創新發展。因此,在現代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要高度重視互聯網的作用,堅持在“互聯網+”視域下,構建農業經濟發展創新機制。
參考文獻
1李國英.“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鏈及商業模式解構[J].農村經濟,2015(9)
2周玲,王明宇.“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業電商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J].中國商論,2015(5)
作者:劉樹磊 畢鵬 王欣蘭 單位:佳木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