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現階段經濟建設工作的重點是新農村建設。而基于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問題也是值得關注的一個重點。國家通過不斷地加大三農投資的力度,不斷地完善強農惠農的政策,使得我國農業保持著持續穩增穩產的良好勢頭。闡述當前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意義。本文首先分析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和機制建設,農業產業金融體系和產銷聯結機制建設以及農業基礎建設與科技創新力度等對于農業經濟管理建設的一些主要障礙;其次提出利于健全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發展機制;最后闡述優化新農村建設的農業結構以及提升農業科技裝備水平等可行對策。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農產品優化策略
1新農村建設要求下的農業經濟發展
1.1信息化科技化發展
伴隨我國科技力量的不斷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方面的先進設備也不斷的被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有效的市場信息,是農業得以快速發展的必要條件。計算機大數據技術的合理運用使我國加快了實現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步伐,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具體化,市場變化以信息化方式及時掌握,保障了農業經濟的有利發展。
1.2現代化持續發展
現代化持續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前提,農業現代化在體現我國農業發展進步的同時,也能夠體現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現代持續發展的模式下,對比傳統農業經營模式,現代化農業經濟的優點在于可以更加敏銳地發現市場。在關注農業經濟發展持續性的同時還能夠利于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經濟發展理念的改變推動農業經濟管理邁向一個新的高度,也促使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和新農村建設更加融合。
1.3生產的工業化
農業合作經營制度的出臺,使我國農業利用利益明顯提高的同時,使農業經濟產業化,農業經濟產業機制的發展也更得到更好的發展。在一些大型企業的帶動下,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工業化發展所體現的不僅是只有大企業掌握標準化生產,而是在整個產業鏈當中農產品加工業的標準化實現,這是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農民收入提高的整體表現。
2我國農產品加工發展的現狀
2.1企業規模不大
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在數量處在世界的前列,但是大部分屬于勞動密集型的中小型企業,這些中小型企業的自身局限性比較突出,比如規模體制、設備性能、生產工藝都屬于落后的狀態,甚至有的相關企業還是以傳統的工藝手工操作,不論是機械化普及率,產品質量,都無法達到相應的規模,能與發達國家高科技支撐下的高集中企業一較高下的所剩無幾[2]。在種子行業當中,國家也出臺適合于發展的政策,種子企業也由幾年前的8700多家縮減到目前的3951家,減幅高達54.6%;直刺資本1億元以上的企業有298家,占企業總比數的7.5%
2.2產業鏈不長
我國當前的農產品加工大部分是粗加工,在技術和設備方面相對簡陋。在基礎農作物加工上呈現加工鏈短、資源利用不充分等短板,并且大多沒有多層次多環節的模式,也體現不出其附加值。而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都已經實現了規模化、集中化和自動生產化,以及深加工和副產品的利用程度都比較好。像美國的玉米加工技術和設備、歐美的油脂提煉和副產品精細產品的提煉技術和設備等都是這樣。
2.3技術創新不足
我國的農產品加工整體上的模式大多是以初加工、小規模為主,限制發展的主要原因一個是其生產技術再有就是設備的現代化水平。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也是值得關注的一點,需要加工企業進行較系統的研究,并開發滿足發展需要的高新技術設備。對于技術問題、設備問題等一系列關于農產品加工方面的一系列困惑,我們可以采用與高校合作的方式,學生是科技與創新的引領者,在我們缺乏技術,院校缺乏實踐的背景下,與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不僅能夠使企業高效發展,也對于青年一代的成長得到更好的幫助。我們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這樣才能更好地立足國際舞臺。
2.4科技含量不高
我國農產品加工的短板也較為明顯,像粗加工在農產品加工方面所占的比重還是偏多,而精加工明顯還沒有實現規模化,還有對于加工物的綜合利用,突出的有沒有使廢棄物的二次價值得到充分有效的綜合利用,無法與國際發達國家相比較。
3農產品加工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3.1緩解農民農產品難賣
依據國際慣例,農產品的加工和農戶的關系聯系緊密。在我國許多地方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基地、農戶的利益鏈已經形成,有著良好的良性循環,穩步地推動著農業的產業化的發展,有效地把農民的農產品買賣難問題得以解決。還有一些填補農產品加工空白的項目,有效地將本地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逐步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力保障,促進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3.2促進農村小城鎮建設
農產品的工業加工一般都是一些土特產或是優勢農產品,原料來源不集中,資金、技術要求不高,所需勞動量大,工藝相對簡單,適合于就地加工,不易集中到大城市加工。因此想要使鄉鎮企業扎下腳跟,需要對農產品加工的合理布局策劃有效的方略。農產品加工的優點在于產業鏈、行業跨度、產業關聯度等,都有較大的擴展空間,在農畜牧等第一產業中都可以涉獵。然后產品的包裝、廣告的印刷等,都有所帶動。表明農村的城鎮化建設對于農村的經濟的提升有著建設性的指導意義。
4新農村模式下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4.1農產品生產的勞動力不足
在政府對于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推行的大背景下,農產地的外出務工人員卻不斷上升的現實下,導致的結果就是農業經濟管理人員,農業勞動人員的嚴重流失,其原因不外乎就是農民外出務工所取得的收益遠大于在農村的勞作。再加上務工人員難以用勞作所產生的價值無法供應家庭的開支,城市經濟發展迅速,工業步伐也迅速上升,青壯年也沒有不進城務工的道理。
4.2管理體制的完善
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對于農業生產的意義有著直接的影響,制約了對管理行為的作用,農產品與市場的貼合程度是現代化形勢下的農業要求,現代化的管理機制也是生產要素的現實需要,管理人員要貼合與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來進行推進。就目前來看,農業經濟體制和新農村建設的背景還有較大的出入,落后的政策制度嚴重影響著經濟的發展,農業經濟的管理水平需要通過各種渠道進行改變。
4.3農產品的產量受生產技術的限制
我國農業生產的限制有落后的農業制度以及技術的制約,最終導致的結果則是農產品的產量。同樣影響到我國的新農村建設,這個問題追根溯源要到改革開放的中期,當時我國側重于發展城市經濟,人才大批量的用到了城市建設當中,結果是城市經濟發展的繁榮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蕭條。人才無法深入到農業建設當中去,與新農村建設的思路無法很好地施行。當眾多知識分子在進行城市建設時,早已無法轉入到新農村建設,回到農業的建設當中去。[3]人才在農業生產上的缺乏,科技力量在農業生產上的缺乏,直接性的導致農業生產的產量影響,這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達到農民受益的增長有著較大的挑戰。
5提高農業經濟管理能力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策略
5.1以開設工廠的方式留住勞動力
留下勞動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夠讓勞動力在農產地有活干,所以進行招商引資在當地設一農產品加工廠,把農產品和工業相結合。農閑的時間段也是農民外出務工高峰期,其原因無非是可以在農閑時外出務工為家庭的開支提供補貼,使家庭生活得到改善。而問題在于留守的老人和小孩,老人頭疼腦熱沒人照顧,小孩的學習也沒人監督,還有回家的費用和精力。所以設立工廠就能夠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在進行招商引資的同時也使當地的城市化進程得到良好的發展,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也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5.2不斷健全農業經濟管理制度
指導農業經濟發展的依據是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在完善健全農業經濟管理制度時也需要去考慮幾個方面的因素。第一,最根本的綱領性問題不能動搖,國家對于農業經濟管理的指導意見需要我們深入的探究,結合實際情況,切實有效地履行國家政策綱領。第二,在踐行國家的農業經濟管理政策時,首先要對當地的民風民俗進行透徹的了解,不能盲目照搬,以切實可行的政策進行改革。第三,在健全農業發展時,首先要考慮的是這一政策是否符合現代化農業的需要,是否符合可秩序發展的要求,以中國特色農業管理為基礎,完善現有農業經濟管理的不足,合理配置生產資源,構建創新型管理制度,凸顯區域特色[4]。
5.3農業經濟管理團隊的建設,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新農村的建設要想快速的實現,需要管理團隊的運作,和相應的管理政策,當然不論是團隊的運作還是管理的實施,都需要以人作為必要的條件,優秀的管理人才,優秀的管理團隊,是新農村建設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我們要不斷的培養優秀的管理人才到新農村建設的事業當中去。當然也要去對管理人員階段性的進行復訓,給他們灌輸最新的農業經濟建設政策,堅定他們的信心,使他們的綜合能力素質穩步提高。建立全新的現代化農業經濟意識,助力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
6結語
目前我國在改革道路上的嚴峻考驗還有很多,在新農村建設方面,以什么樣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對農業作出有效的調整,使農業發展的效益最大化,使農民的收入不斷提高等等問題,都需要我們在實踐當中去摸索。而就現在而言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現代化機械設備,充分利用現有政策,一步步的完善體制政策,基礎建設。改革的路上攜手同行,為兩個百年目標畫上完美句號。
參考文獻
[1]孫希貴.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探析[J].農業與技術,2017,37(5).
[2]劉文峰.基于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研究[J].中國市場,2016(42).
[3]劉向陽.基于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J].農業經濟,2015(12).
[4]韓耀輝.基于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J].農家參謀,2017(24).
作者:陳宜品 單位:江蘇邳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