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推動農業經濟發展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進步,互聯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中。其中,“互聯網+”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對我國農業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與轉型十分重要。概述了“互聯網+農業”的概念及重要性,分析了通過“互聯網+”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策略與方法,以期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經濟;發展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命脈,也是支撐國民生產生活的重要支柱產業。隨著互聯網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普及,我國農業發展邁上了新臺階,互聯網對農業現代化、智能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1“互聯網+農業”的具體含義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普及和應用,“互聯網+”的概念也越來越為人們所廣泛熟知。簡單來說,“互聯網+”就是將互聯網與各行業相結合。“互聯網+農業”是指將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的各個方面。通過互聯網提供的網絡平臺,在網絡上推廣、擴散農業信息與數據,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及路徑,滿足現代農業經濟發展需求[1]。“互聯網+農業”有效實現了通過互聯網平臺優化與整合農業資源,將現代信息化發展理念、思維模式與傳統農業相融合,推動農業現代化產業鏈不斷升級,使現代農業經濟發展路徑更加高效、科學、可持續,從而達到全面提高農業生產力與發展潛力的目的。
2“互聯網+”對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2.1優化農業生產結構
通過應用“互聯網+農業”模式,可以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升級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在當前的農業生產過程中,應以農產品的市場為導向,確保在生產過程中提高農產品的經濟效益。運用互聯網和農業的新技術,主動適應當前農業生產消費市場,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結構[2]。首先,互聯網具有開放性。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用戶可以方便、高效地查詢與分析農業信息數據資源,例如研究農產品產量、價格等信息來優化生產結構。其次,互聯網具有綜合性。用戶可以借助互聯網內容范圍廣的特點,對最新農業發展趨勢及內容進行分析,隨時了解各類產品的發展方向,為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提供支持。再次,互聯網具有創新性。通過互聯網平臺信息資源的支持,用戶可以獲取最新的農業生產工藝及技術,按照實際生產需求選擇合適的發展路徑,并將最新的科技、設備應用到現代化農業生產與發展中,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3]。綜上,將互聯網與農業有效結合起來,可以更新農業生產模式,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高效分配農業資源,使農業經濟發展更加健康、穩定。
2.2優化農業生產技術
在互聯網經濟發展背景下,將互聯網信息技術與農業經濟有效結合起來,可以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突破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約束,拓寬農業發展路徑,形成以技術為核心的農業發展架構。普及“互聯網+農業”生產模式,可以在創新農業生產技術的同時,升級農業生產模式,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推動農業經濟快速發展[4]。
2.3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
互聯網具有實時性、高效性及流暢性等優勢,應用“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在農業經濟融入互聯網平臺,使“互聯網+”技術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支持,可以保證用戶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階段及時獲取最新的生產、經營動態,實時了解農產品市場情況,利于相關人員調節農業生產結構,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生產效益最大化。另外,通過應用“互聯網+農業”模式,可以將一些繁雜、耗時的信息處理工作交給互聯網平臺,不僅可以提高信息處理效率,還可以減少對人力資源的消耗,降低生產成本[5]。
2.4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當前我國農業經濟迅速發展,主要依靠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新型技術讓農業生產模式發生了轉變,不是僅靠投入資本就能實現農業發展,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的資源型農業發展模式向信息化技術模式發展。農業生產開始受到技術、信息的影響,比如使用了智能化機械設備,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智能化的設備還能夠檢測土質和大氣,便于種植者選擇合適的農作物,避免了因為土質不合適而導致種植損失。新時代到來和互聯網發展,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使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進一步發展起來,促進了我國農業轉型和農業經濟發展[6]。
2.5提高農業經濟信息化程度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農產品的各個環節都被聯系到了一起,對農產品的生產地、產品品種、施肥種類都可以進行追根溯源,使消費者了解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從而得到消費者的信任。互聯網促使建立完整的農產品生產鏈,使農業經濟發展進一步向高水平和信息化模式轉變。
3“互聯網+”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3.1優化農業資源
要想優化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加強互聯網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通過互聯網的優勢整合農業發展資源。在“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科學發展觀,從實際生產發展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制訂農業發展方案及措施,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數據資源,了解地區農業生產環境狀況,包括氣候、土壤、資本投入等,評估當地農產品的發展趨勢,進行有針對性的經營或調整,實現農業發展資源最優化,使農業經濟蓬勃發展。
3.2健全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
想要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互聯網融合,以“互聯網+農業”的模式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必須完善互聯網基礎設施[7]。為保證互聯網使用,要完善通信設備,技術人員需要在農村建立客戶端,保證互聯網接入,為用戶提供良好的網絡環境,除了要有一定的技術支持外,還需要相關人員進行風險評估管理,對通信設備操作過程中的風險進行評估,并分析和處理風險危害。
3.3建立相應的農產品交易電商平臺
隨著互聯網發展,為農產品交易提供了新思路,傳統的農業企業銷售方式主要是在線下團購或零售,現代電子商務的普及為農產品銷售提供了新平臺,既提高了銷售效率,也便利了人們的生活。為了適應“互聯網+”時代,進一步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應構建農產品交易的電商平臺。電商平臺作為產品的“集散地”之一,是信息和產品的交互地,將生產者和消費者緊密地聯系到了一起。可以效仿已經構建完善的電商交易平臺建設,從農產品本身出發,構建電商平臺的農產品供應鏈和生產鏈,轉變當前的農產品交易方式,使偏遠地區的農產品可以快速流通,進一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3.4建立網絡化服務平臺
除了要建立電商交易平臺外,互聯網技術也可以應用到農產品生產網絡服務平臺中,對生產中的農產品進行實時監控,不僅可以讓農產品生產過程更加方便和快捷,還可以及時發現生產過程中的問題,保證農產品的生產質量。另外,網絡化服務平臺還可以使消費者了解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將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展示給消費者,在保證農產品安全性的前提下獲得消費者的信賴。在當前的網絡背景下,應對農民進行線上或者線下的互聯網網絡平臺教育,將互聯網技術滲透到實際的生產過程中。鼓勵人們將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上傳到網絡服務平臺上,既可以有效、快速解決問題,還能夠給后續的農業生產提供數據,實現互聯網與農業的融合和動態化的農業服務。
3.5提高農業生產的智能化水平
農業健康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持,通過科學技術的應用普及,可以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的效益。因此,合理應用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水平,可以更好地提高地區農產品競爭力。首先,建立農產品物聯網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示范農產品的智能化措施,培養農戶精準施肥和智能節水灌溉等智能化操作技術。其次,對當前的農產品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大多農產品設備比較落后,將智能傳感器、導航儀器等比較先進的技術推廣到農產品的設備中,可以加快農產品的設備智能化,將智能化的精細管理應用到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效益,進一步促進農業的智能化發展。
4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社會發展矛盾也隨之發生了轉變,農業生產作為我國的重要產業,需要進行農業產業結構優化,進一步促進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農業生產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是國家安定發展的重要基石。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應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整合,實現“互聯網+”與農業相結合,推動農業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岳小萍.“互聯網+”時代下農業經濟發展有效路徑研究[J].河南農業,2019(20):14-15.
[2]胡文雪,方潤.農村電子商務:推動“互聯網+”農業的引擎[J].黑河學刊,2019(3):1-2.
[3]韓靜.“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探索[J].智庫時代,2019(21):45-46.
[4]李喬僑.“互聯網+”背景下農業電子商務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19,33(6):66-69.
[5]龔鳳梅.“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的策略分析[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6):44.
[6]郭浩.“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探索[J].農民致富之友,2017(10):9-10.
[7]龍婷利.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探索[J].經濟,2016(9):126.
作者: 劉彩霞 單位:濟南市新舊動能先行區太平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