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產業集群SWOT分析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連云港市農業產業集群SWOT分析
1.1優勢
1.1.1區位優勢。連云港市區位得天獨厚,戰略地位重要,南臨長三角,北接環渤海,通過隴海鐵路連接大西部。作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連云港市是東隴海經濟帶的東大門和對外開放窗口,又是連接長三角和環渤海2大經濟圈的重要交匯點。優越的區位特征有利于促進區域間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對推進西部大開發,推動沿海與長三角區域經濟潛在的“增長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連云港河海相通、港路相接、海陸空相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目前連云港市以港口為中心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初步形成,必將推動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
1.1.2經濟優勢。據連云港市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連云港市地區生產總值全年實現GDP941.13億元。全市糧食播種面積48.07萬hm2,糧食總產達334.50萬t;油料播種面積2.65萬hm2,總產量11.46萬t;棉花播種面積0.30萬hm2,總產量3747t;新增造林面積1.46萬hm2,森林覆蓋率達到19.7%;花卉苗木累計總面積達到1.11萬hm2。漁業生產全年水產品產量達58萬t,海水放養面積達3.80萬hm2,全市淡水放養面積2.90萬hm2。全市新增高效農業2.77萬hm2,新建高效設施農業示范基地50個,9個國家級高產萬畝示范區。全市有規模養殖場(戶)1.2萬多個,蔬菜等檢測合格率95.7%以上,組織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產地19個、無公害品牌50個、綠色食品品牌8個、有機食品2個,新建6個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試點項目,2個省級名牌農產品。農業資源開發全年改造中低產田1.05萬hm2,發展項目57個,完成總投資2.49億元。全市新增6大類28種規格型號機具16358臺(套),農機總動力達357.84萬kW。農村水利建設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投資達10.4億元。
1.1.3資源優勢。
(1)海洋資源優勢。連云港市擁有8.60萬hm2沿海灘涂,26.67萬hm2可開發淺海水域,可進行海水育苗、淺海深海養殖,形成海產品加工一條龍產業鏈。(2)港口資源優勢明顯。連云港市區位交通優勢明顯,運輸時間省、成本低。港口年吞吐量將突破7000萬t,沖刺8000萬t,集裝箱運量將突破130萬標箱。2010年,連云港港將建成億噸大港,為農產品出口提供便利條件。
(3)能源優勢凸顯。連云港市新海發電公司2臺33萬kW熱電機組并網發電,田灣核電站2臺106萬kW機組即將投入運行,核電二期工程及風力發電、抽水蓄能電站等其他新能源項目正在積極爭取,可為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動力。
1.1.4產業優勢。連云港市農業產業具有一定的基礎,截至2009年,全市有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26家、市級龍頭企業151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方面,有部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9家,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32家。已形成了東海縣的鮮切花、贛榆縣的現代漁業養殖、灌云縣的蘆蒿、灌南縣的菇類等特色產業。
1.2劣勢
1.2.1人均農業用地較少。2009年連云港市農業用地5224.92km2,農業人口401.95萬,農業人口平均用地為13km2/萬人。根據江蘇省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及2010年江蘇省統計年鑒數據,2009年江蘇省農業用地745.6萬hm2,農業人口為5133.84萬,農業人口平均用地為14.52km2/萬人。連云港市人均農業用地略低于江蘇省平均水平,土地資源缺乏勢必對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帶來約束,因此農業產業的發展要向集約化方向發展。
1.2.2水資源相對缺乏。據2009年連云港市水資料公報,連云港市2009年總人口490.64萬,水域面積為481.00km2,占全市總面積6.4%。2009年全市平均降水量767.2mm,折算降水總量57.5億m3,比多年平均值906.5mm(1956~2009年系列)偏小15.4%,屬于偏枯水年份。2009年全市地表水資源量14.04億m3,相當于年徑流深187.2mm,比2008年地表水資源量28.67億m3少14.63億m3。2009年全市水資源總量為19.13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14.04億m3,地下水資源量為5.09億m3,地下水資源量是指礦化度M≤2g/L可利用量。2009年連云港市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389.9m3,與我國人均占有量2700m3[2]相比,水資源相對缺乏。
1.2.3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相對較弱。目前,連云港市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較弱,主要表現在鄉村勞動力資源少、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農業科技人員數量少、農業科技含量低、農業信息化水平低等方面。2009年鄉村勞動力資源為173.81萬,占全市總人口比例為0.35%,相對較低;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5.67%,農村勞動力培訓人數僅8.31萬;從事農業科學研究的市級農業科學院1家,地方高校4所,農業產業的領軍人物缺乏,科技進步貢獻率只有45%,科技成果較少;農業信息化建設方面雖有起色,但信息基礎設施薄弱,特別是缺乏農業信息化方面的人才,嚴重地束縛了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
1.3機遇
1.3.1國家政策機遇。1996年,國家科學發展計劃1996(165號)文中關于培訓農村技術和管理人才的星火計劃拉開了我國惠農政策的序幕;2002年,中共十六大制定了“三農”工作的大政方針,提出新時期指導“三農”工作的戰略思想;2005年,國務院總理在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2008年,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戰略目標;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中進一步強化惠農政策,增強科技支撐,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改革創新,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為經濟社會發展繼續提供有力的保障。“三農”問題已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如果農民的溫飽和小康問題得不到解決,就不可能實現全面現代化建設。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要充分利用國家對農業的優惠扶持政策,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充分重視農業產業經濟的發展,以實現人口、經濟、社會、環境相協調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宏偉戰略目標。
1.3.2社會發展機遇。2009年6月,國務院批準實施《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將以連云港市為龍頭的江蘇省沿海開發納入國家戰略層面,將會從政策等多方面對連云港市給予支持。江蘇省沿海開發五年推進計劃中,連云港市計劃總投資4672億元。沿海大開發為連云港市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連云港市應緊緊抓住這一機遇,推動農業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
1.4威脅
1.4.1理念因素。農業產業的發展面臨著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國際非關稅貿易壁壘等風險,但其威脅程度低于農民輕農、棄農的思想理念風險。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農村得不到發展,從經濟學上,會成為我們國家產業發展的一塊“短板”;從政治上,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的穩定,人民的幸福安康。目前,城鄉差距還在不斷加大。2000~2009年連云港市城鄉人均收入。,2000~2009年連云港市城鄉人均收入差距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2009年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2000年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這勢必導致輕農、棄農的思想的產生。
1.4.2生態環境惡化。生態環境惡化主要表現在生活污水的隨意排放、秸稈的焚燒、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等方面。目前,農村許多地方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居住環境惡化。特別是夏季小麥收割以后,很多農民對小麥秸稈進行焚燒,嚴重污染大氣環境,嚴重影響到人民的身體健康。隨著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農業生產活動中所引起的各種污染物以低濃度、大范圍的形式緩慢地在土壤圈內運動并從土壤圈內向水圈擴散,給環境特別是水環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3]。可以說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惡化,給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已成為制約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和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
2連云港市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策略
2.1壯大農業龍頭企業
2009年連云港市有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26家,市級龍頭企業151家。主要有海產品養殖加工銷售集群、食品加工產業集群、牧業產業集群、糧食加工產業集群、蔬菜類加工產業集群、木業產業集群等。這6大類產業集群對連云港市農業產業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礎上,要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實現農業產業的跨躍式發展,首先應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在貸款方面劃出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第二,實行“公司+基地+農戶”利益共同體經營模式,減少農業龍頭企業的經營風險;第三,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重點發展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如以國家級龍頭企業江蘇榆城集團有限公司為核心的海產品養殖加工集群,以雨潤食品為代表的食品產業集群等,形成較強的產業聚積能力;進行龍頭企業的標準化管理,提高農產品品牌意識,強化農產品品牌建設,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集群。
2.2做強現代化農業示范產業園區
目前,連云港市現代化農業示范產業園區有部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9家,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32家。主要有江蘇省灌南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江蘇省贛榆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江蘇省東海現代農業示范園等省級外向型農業示范區等。目前,農業產業園區初具規模,但其示范帶動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以領引高效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一是積極申報國家農業產業項目,或利用民營資本、外資等合資或股份經營模式,爭取充足的資金建設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二是充分優化示范園區土地、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化集中,規模化經營,以使資金的投入產出達到預期較高的收益,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發揮農業產業人才的聰明才智,打造低耗、高產、高效的農業示范產業園區;三是充分發揮園區的載體示范帶動作用,使農業產業示范產業園區優勢得以行之有效地推廣和應用,從而實現現代化農業示范產業園區的快速發展。
2.3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發展
農業特色產業既能開發具有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特色農產品,又能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實現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4]。特色產業對提高農業產業的竟爭力,促進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贛榆縣依山傍海,62.5km的黃金海岸,7000km2的海州灣漁場為海產品育苗、養殖、加工提供了便利條件,可以重點發展墩尚泥鰍、羅陽漁業、宋莊對蝦等特色產業;東海縣是全國農業綜合實力百強縣,農業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優勢,可以重點發展雙店鮮切花、黃川草莓、石梁河葡萄、桃林西葫蘆、李埝櫻桃等特色產業;灌云縣是全國綠化模范縣、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先進縣,蘆蒿生產基地縣,在做大做強蘆蒿重要特色產業的同時,可以大力發展豆參養殖、楊集苔蒜、王圩西瓜、伊山紫蘇等產業;灌南縣肥水沃土,是國家級生態示范縣,有“蘑菇之鄉”的美譽,特色產業應重點發展百祿香菇、三口白玉茹、花園黑木耳等。
2.4做好現代農業物流產業
充分利用連云港市區位得天獨厚的戰略地位優勢,打造農業物流產業。以農業龍頭企業無緣食品為物流產業龍頭,以連云港蘇魯海產品綜合批發市場等為載體,做好冷藏物流、畜牧開發、海產品加工、國際貿易等農業產業發展,擴大綜合性加工流通功能。通過東隴海經濟帶的東大門和對外開放窗口,吸引隴海中西部區域的農產品在連云港市外包,通過連云港海運出口。現代農業物流產業的發展勢必對連云港市農業產業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2.5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目前,連云港市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不能適應農業科技的發展,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需求,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存在著諸多問題,如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農業科技投入不足等。因此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對提高連云港市農業產業科技水平,實現農業產業集群化和現代化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吸引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特別是農業技術專家、農業信息化方面的人才;二是要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良好的機制有利于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三是要建設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體系,通過農業信息化建設,使政府與生產者之間、生產者與市場之間信息對接,促進當地農業向深層次發展[5];四是要加強龍頭企業、產業園區與農業科研院所及高校之間緊密的合作,為農業科研成果轉化創造良好的平臺。通過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開創現代化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