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優質護理在神經內科中的重要性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神經內科患者多為年老體弱人群,部分患者甚至連生活都無法自理,所以積極探尋一種優質的護理模式已迫在眉睫。我院在神經內科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引入了優質護理模式,現將護理結果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神經內科在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90例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56例,女性34例,年齡19~67歲,平均(46.2±10.5)歲,病程7h~4d,其中癲癇發作13例,腦出血29例,腦梗死48例。運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5例、研究組4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實施常規護理,具體包括:介紹住院環境、住院制度;入院健康宣教;病情監測;遵醫囑進行護理;協助醫師進行治療等。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優質護理措施,具體包括:細致的心理疏導?;颊呷朐汉?容易因對醫院環境的陌生而產生一定的恐懼、緊張、抵觸心理。為此,護理人員耐心地與患者進行交流,通過向患者介紹醫院環境、主管醫師、責任護士等,以減輕患者對環境的陌生感,緩解其緊張、恐懼心理。從而讓患者始終保持一個積極、良好的心態面對疾病。人性化的生活護理。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的生理機能普遍處在脆弱、敏感時期,所以在飲食方面要注意避免攝取生冷、辛辣、難消化等刺激的食物,飲食要清淡、易消化,以免加重器官負擔。每天要使用濕掃法對病房進行清潔,以免患者吸入煙塵。針對生活無法自理者,要注意做好患者的口腔護理,并指導、協助患者進行適當的活動鍛煉,以促進機體康復。做好安全護理。在患者入院時,要對患者的護理等級進行評估,然后根據評估結果對患者進行病房巡視,隨時監測患者的病情、體征變化,做好記錄。在患者外出檢查的過程中,若患者病情不嚴重,可在護工或家屬陪伴下完成檢查,對于病情嚴重者則必須有醫護人員陪同進行檢查。住院期間,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及其家屬開展神經內科疾病知識的防控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從而積極配合臨床工作。
1.3評價指標
護理前后,分別使用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護理后,使用WHOQL(世界衛生組織與健康有關生存質量測定量表)評估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越低說明生存質量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0.0軟件,通過t檢驗或卡方檢驗進行不同類型數據的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SAS、SDS評分
護理后,兩組的SAS、SDS評分均有所降低,并且研究組護理后的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2.2生存質量評分
研究組患者護理后的生存質量評分為(102.8±7.9)分,對照組為(138.2±8.7)分,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t=20.208,P<0.05)。
3討論
神經內科疾病具有病程長、起效慢、護理工作繁重的特點,傳統的護理方法側重于疾病本身的護理,而忽視了患者的心理、社會等方面需求,所以護理質量往往難以達到預期標準[1]。優質護理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現代化護理模式,其重視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基本需求的滿足,一切護理工作都始終“以患者為中心”,其不僅較好地滿足了患者病情康復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有助于激發醫護人員的工作潛能,改善護理服務質量,促進患者康復。在神經內科中開展優質護理服務,通過護理人員與患者的有效溝通,能夠迅速安撫患者情緒,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從而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在優質護理模式下,對患者實施人性化的生活護理。此外,做好安全護理及康復指導,能夠保障患者住院期間的安全性,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在本次研究中,實施優質護理的研究組護理后的SAS、SDS評分及生存質量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與黃巧莉[2]的報道結果相符。說明優質護理在神經內科的護理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值得推廣應用。
作者:陳月琴 單位:南京市棲霞區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