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藝術院校民族器樂人才培養模式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在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對民族器樂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多樣化。藝術院校在延續已有辦學特色、專業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創新,探索新時代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國戲曲學院的民族器樂專業,遵循戲曲人才培養規律,在培養目標、教育教學改革和藝術實踐中主動創新,探索出民族器樂人才培養的新道路。
關鍵詞:藝術院校;民族器樂;人才培養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開啟了新征程,民族器樂專業作為藝術教育的一個分支,建立了科學規范的現代教育體制。在這個過程中,一批專業特色鮮明、師資力量雄厚的藝術院校不斷完善專業體系,主動探索,朝著系統化、專業化、科學化的道路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藝術院校民族器樂人才培養情況及培養目標
20世紀初,中國的民族器樂逐漸從傳統口傳心授形態向現代專業教育形態轉變。尤其是1949年后,獨立設置的藝術院校和一些師范院校紛紛設立民族器樂專業。這些藝術院校辦學歷史比較悠久,專業教學水平比較高,學生的培養質量比較高,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水平專業型人才培養模式,代表了我國當前民族器樂專業教育的最高水準。經過七十多年的發展,藝術院校民族器樂專業在教學、實踐和科研各方面更加規范化、體系化,已經建立了附小、附中、大學、研究生一套完整連貫的專業音樂教育體制。第一,藝術院校民族器樂的高水平和專業性,體現在招生生源的高質量和人才培養的專業化程度。這些院校的生源主要是自身的附屬中學、地方藝校等的畢業生,每年的招收名額很少,學生入校前專業基礎好,專業考試要求高。藝術院校匯集了國內頂尖的民族器樂專業教師和教學硬件設施,秉承精英教育理念,往往采取一對一教學方式,培養目標是國內頂尖的民族器樂演奏家,就業去向也往往是專業藝術團體或高校,這也體現了其高水平和專業性。第二,在藝術院校民族器樂人才培養過程中,充分體現了民族器樂專業演奏教學的規范化、清晰化、明確化和科學化。教研教改的力度較大,對全國民族器樂人才培養起到了示范引領的作用。不同藝術院校的民族器樂專業各有自身特色、各有優點,百花齊放。鑒于師資力量的不同,各校的民族器樂專業都有自身的保留曲目、所屬藝術流派的曲目、教師所擅長演奏的保留曲目等。專業教師在教學中將這些具有特色的曲目納入教案編寫、教法研究之中,并在演奏技法訓練和藝術風格把握等教學環節之中得以體現,從而凸顯自己的教學特點,形成和保持民族器樂專業在不同院校教學方面的優勢和特色。從課程設置來看,基本都分為四類課程:專業主干類課程有主課、副課、合奏、室內樂四類;學科基礎課分為音樂學類和作曲理論類,有樂種學、器樂聲學概論、漢族民歌、中外音樂史、視唱練耳、和聲、曲式等;公共基礎課有政治、英語、體育類課程等;實踐類課程有藝術實踐、社會實踐等。第三,藝術院校民族器樂人才培養代表了這一專業教育的頂尖水平,這是一個長期發展積累的過程,充滿了一種由內而外、自始至終的專業自信與人才自信。在藝術院校,教學相長、人才培養與作品創新是伴隨始終的,民族器樂專業的改革創新也往往從這里產生。例如:藝術院校里求新求變的意識濃厚,往往專注于摘要:近年來,在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對民族器樂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多樣化。藝術院校在延續已有辦學特色、專業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創新,探索新時代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國戲曲學院的民族器樂專業,遵循戲曲人才培養規律,在培養目標、教育教學改革和藝術實踐中主動創新,探索出民族器樂人才培養的新道路。關鍵詞:藝術院校;民族器樂;人才培養模式突破民族器樂演奏技術的難點及提高基本演奏技法,豐富其演奏鑒賞水平,開展全國有示范意義的教學實踐活動,加大對民族器樂專業方面的教學與理論研究等,這都引領了全國民族器樂專業教學的風向。
二、民族器樂專業人才培養的創新改革
藝術院校一直在民族器樂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上積極探索,結合不同學校的傳統優勢與地域特色,豐富高水平專業人才成長的教育理念,不斷培養具有深厚底蘊、專業優勢和開放視野的人才。有的院校在人才培養中與民族文化元素高度融合,走出更有特色的人才培養道路。例如:云南藝術學院依托云南獨有的民族音樂資源,傳承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培養面向21世紀的復合型音樂藝術人才,走民族音樂本土化教育的路子,其民族器樂的發展體現了獨有的云南地方特色。以中國戲曲學院為例,作為全國唯一一所獨立建制的培養戲曲藝術高級專門人才的大學,學校有著深厚的辦學底蘊和濃郁的戲曲教育氛圍,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借助這里得天獨厚的戲曲環境,民族器樂專業教育也主動求新求變,在教育教學中既彰顯專業特點,也充分體現戲曲特色,已經初步形成戲曲風格民族器樂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專業人才。第一,進一步明晰戲曲環境下民族器樂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民族器樂專業在學校已經有二十多年的辦學歷史,其培養目標和要求均按照學院民族器樂專業的培養方案來展開。在民族器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提出“本專業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熟悉并掌握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高的創新精神和音樂表演水平,熟悉戲曲音樂,能在戲曲表演等專業文藝團體及藝術院校等相關部門、機構從事音樂表演和教學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音樂系的專業基礎課包括戲曲唱腔概論、視唱練耳、曲式與作品分析、和聲、戲曲音樂應用基礎、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等,這些專業基礎課都給民族器樂專業學生開闊了戲曲視野,打下了堅實的戲曲理論基礎。第二,廣泛開展民族器樂專業教研教法的創新改革。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民族器樂專業既秉承傳統專業教學的特點和培養規律,又主動思考戲曲大背景下的教學改革,從教案編寫、曲譜選擇、專業排練、實習實踐、理論研究等諸多方面展開戲曲風格研究,主動吸納不同戲曲劇種的風格特點和規律,充分地將戲曲元素植入日常教育教學之中。以揚琴專業為例,在堅持揚琴專業人才培養的“規范性、針對性、豐富性”特點的基礎上,按照培養方案要求,在教學上加入許多戲曲元素,鼓勵學生了解多劇種的經典片段,主動觀摩學習戲曲風格的各種演出,體會不同劇種中器樂的風格及伴奏特點,體現了濃郁的戲曲風格。這既是一種教學特色的體現,也是新時代戲曲環境里揚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的主動變革,在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等方面的具體探索。經過這樣的培養,學生不僅掌握其他藝術院校揚琴專業的教學要求,而且也能夠適應地方戲曲院團和社會的需求,從而為揚琴的繼承創新和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出貢獻。第三,提高專業小課與合奏課教學質量。教學是基礎,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在民族器樂具體教學方法上,針對學生自身實際,在小課教學上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針對基礎比較好、悟性比較高的學生,增加教學難度和廣度,以視頻或觀摩的形式學習、涉獵戲曲元素,將傳統戲及現代戲中的難以駕馭的片段逐一練習,并利用學校獨特的戲曲資源,向各劇種的名師取經,使學生正確掌握戲曲音樂語言,把握戲曲音樂的獨特韻味,培養學生全面的音樂素質和能力;針對基礎稍差的學生,鼓勵其在某一流派開展學習和鉆研,培養其專一的音樂素質和能力。例如:在小合奏課上,采取二重奏、三重奏、小合奏、伴奏(即興伴奏)等方式,著重選取具有戲曲風格的作品,并適當引入京劇器樂專業學生一并參加,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專業課堂的訓練在戲曲色彩上更加豐富、更有沖擊力。
三、依托藝術院校良好氛圍豐富育人平臺
在藝術院校,尤其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日常觀摩、專業演出和參加專業比賽以及社會活動的機會,這都是豐富的育人平臺。第一,搭建專業藝術實踐平臺。在日常教學中,特別重視專業實踐的質量和效果,注重搭建戲曲風格教學與實踐的平臺,給學生們創造學習、實踐的機會。例如:利用教學實踐周的時間,組織學生深入戲曲院團的演出一線,向演員與樂隊學習,追根溯源,尋求戲曲音樂的本體,并考究民族器樂的存在方式與發展脈絡。另外,學校有專業的民族樂團,給師生提供排練與實踐的平臺,每周兩次的實踐課與專業排練是難得的鍛煉機會,這樣既可以做到寓教于練,也可以多方位展示民族器樂的魅力。第二,搭建各種活動比賽平臺。學校專業眾多,除了音樂類專業外,還有表演、導演、舞美、戲曲文學等專業。在這個平臺上,民族器樂專業學生廣泛參加各種校園文化活動,跟不同專業的學生交流,朋輩間互助成長,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中,如“戲韻管弦2015新作品音樂會”“春華秋實—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演出”、歷次新年戲曲晚會的排練演出及各類戲曲音樂風格演出活動等,讓學生們對戲曲藝術有了全新認識,深刻地領會戲曲音樂的獨特魅力。此外,學校民族器樂專業學生多次參加各項專業比賽,如“敦煌杯”北京國際民族器樂大賽、文旅部“文華獎”教育教學成果展示、“金蘆笙”中國民族器樂大賽、中國揚琴藝術節等,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展示了中國戲曲學院民族器樂教學的豐碩成果。此外,學校民族樂隊還走出國門,走到國際舞臺上展示民族藝術的魅力,成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與交流的有效載體。第三,搭建廣泛的思政育人平臺。充分發揮民族器樂專業課程思政作用,專業知識講授與價值觀引領相結合,培養新時代的品德與專業并重的人才。在教學中主動挖掘專業里蘊藏的豐富思政教育資源,講解專業作品的創作時代背景、樂曲的表現內容時,自然而然地把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融入專業教學中,讓學生們在專業教育中受到深刻的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做到專業課程育人與思政課程育人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同向而行。同時,師生一起上好“大思政課”。近年來,民族器樂專業學生積極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建黨百年、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等重大活動的服務保障任務,在重大活動中接受深刻政治洗禮和思想教育,這些重大活動是黨和國家、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展示和生動實踐,蘊含著寶貴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大思政課”。可以說,通過參與這些活動,給廣大民族器樂學生提供了更多參與和展示的機會,確保他們成為胸懷“國之大者”的高素質“紅色接班人”。由此可見,藝術院校的民族器樂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堅持高水平、專業化,已經自成體系,并且行進在探索創新的道路上。不同藝術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拓寬了民族器樂的表現領域,豐富了學生全方位的實踐演奏能力,更提高了民族器樂專業學生在社會中的競爭力。這種改革與探索,對創新型民族器樂藝術人才培養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值得我們繼續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不斷豐富和完善藝術院校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王靜.綜合類藝術院校揚琴教學方法研究—以云南藝術學院揚琴專業為例[J].藝術品鑒,2019(21):341-342.
[2]錢偉宏.談揚琴的戲曲化教學與研究[J].戲曲藝術,2012,33(1):115-117.
[3]謝玉虹.揚琴教學改革的成效與啟示[J].中國音樂,2009(2):142-148.
[4]周達疆.強化實踐教學,構建高校藝術類專業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7(2):94-96,101.
[5]高朝霞.我國高等院校音樂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音樂,2019(1):151-158.
[6]王建元.關于音樂藝術院校提高教學質量的幾點設想[J].人民音樂,2003(12):41-43.
作者:錢偉宏 單位:中國戲曲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