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美術教育數字化教學實施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數字化時代下的美術教育有別于以往的教育模式,其打破了地域限制,通過新媒體展示了高質量的數字化教學資源。該文以初中美術教育為例,在闡述數字化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分析初中美術教育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實施與應用。
關鍵詞:美術教育數字化教學數字資源
一、數字化教學的特點
從發展的眼光看,傳統的教育技術是數字化教育發展的基礎;“互聯網+”打破了教育信息化的單向傳播方式。當下的數字化教育,正通過移動互聯網的模式,讓課堂教育擺脫場景束縛,建立起新的教育體驗方式。具體而言,數字化教學主要有以下幾點特性。
1.趣味性
數字化教育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往的板書形式難以直觀、形象地描述藝術教育知識;投影設備的應用雖然增強了視聽效果,但設備老化和室內環境燈光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數字化模式下,讓學生通過在線同步教育提高課堂參與感。如,在講授七年級上冊《抒情與寫意——中國花鳥畫》一課時,教師通過連連看的操作模式引導學生觀察黃筌《寫生珍禽圖》中的工筆技法,以游戲的方式提升學習趣味,使學生更有學習的動力。
2.仿真性
數字化資源的高效應用提高了課堂教學的仿真性。如九年級上冊《敦煌•千年》一課的教學,雖然書中插圖較多,印刷也精美,但靜態的圖片難以為學生直觀地展示壁畫的神秘感,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講授中引入數字敦煌網站,使學生通過全景漫游系統體驗敦煌的文化遺產,近距離觀察莫高窟彩塑和壁畫,有利于提升學生對莫高窟彩塑和壁畫藝術的欣賞能力。VR技術的流行與推廣,使學生能夠在藝術教學中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在九年級下冊《生活的舞臺——中國建筑藝術》教學中,教師可通過VR技術逼真、生動地展示北京故宮博物院,使學生沉浸在虛擬的仿真情境中,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盡收眼底。這種深入體驗的方式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交互性
在線交互是數字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在線性教育的模式下,知識的傳遞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降低效率。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看,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建立在個人努力的基礎之上的,激發個人的潛力,才能實現創造力和自覺性的提升。數字化課堂的交互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實現了視覺、聽覺和觸覺的三位一體互動,促進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升。在七年級下冊《多變的色彩》一課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讓學生自由拼接牛頓色環,比一比誰拼得又快又準確;還可以讓學生自主配色,體驗不同色彩對人的心理產生的不同影響。事實證明,交互性的數字化實踐教學會給學生帶來豐富的情感體驗,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4.反饋性
教學反饋是把握課堂教學進度、強化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以往的教學反饋存在滯后性,教師難以及時對進行中的課堂教學實施改革。教師利用數字化的教學手段,可以及時在線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于部分知識點的教學甚至可以做到“一對一”輔導,極大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如,教師在講授“中華博覽”和“世界之旅”欣賞及評述單元時,可借助在線互聯答題系統,隨堂實時了解學生對古今中外文化藝術鑒賞知識的掌握程度。
二、數字資源建設策略與方法
美術課程的數字化教學實施離不開大量的教學資源,建設教學資源應立足互聯網傳播媒介,注重形式多樣化,為全面實施數字化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1.知識碎片化,化整為零
教師要打破傳統快節奏的滿堂灌,將教學目標碎片化,并以碎片化知識點為基礎,制作圖片、視頻等形式的課程資源。這樣,一方面降低了制作難度,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如,教師在講授篆刻知識時,可將篆法、章法和刀法三要素知識分開,并制作對應的短視頻或圖片資源,加深學生對“方寸之間的藝術”的理解。知識的碎片化,不意味著能力的松散式培養,教師需要以知識積木化為目標,加強知識內容之間的銜接,完善課程結構。
2.知識體系化,凸顯特色
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培養其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初中美術教育的重要目標。教師需要以美育、德育和智育為基礎,在DBAE(學科本位)理論支持下,以生為本,循序漸進地構建初中美術學科知識體系。知識體系化是一項長期的過程,需要從一節課、一單元、一本書到一個學科慢慢積累。體系化的構建不僅需要立足教材,而且需要結合地方文化,融入本土人文特色。如,泰州是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家鄉,教師在構建京劇臉譜的知識體系中,可引導學生熟悉家鄉名人,在繪制京劇臉譜的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3.形式多樣化,增強趣味性
圖片、音頻、視頻、動畫和文字是數字化資源建設必不可少的形式。豐富的教學資源結合交互性操作,增強了學習趣味性,使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而在促進學生的學習參與率上升的基礎上提高了教學質量。如,在《水墨交融寫青山》一課教學中,教師在介紹山水畫筆墨特色時配以古琴背景音樂,既可營造古韻、典雅的欣賞氛圍,又能促進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韻味的深刻理解。
4.資源再編輯,提高可用性
數字化資源存儲方便,可編輯性強,可隨時根據教師的教學目標要求,通過軟件進行二次、多次編輯,從而保證教學資源的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如不同圖片的拼接、局部圖片裁剪、圖片明暗度調整等。教師甚至可以在制作視聽教學資源的過程中,對照學情調查,分別制作適合不同班級學情的教學資源,做到個性化輔助教學。
5.技能再升級,適應時代性
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實施者,肩負著數字資源建設的重要任務。依托社會一線公司制作教學資源,是當下較為普遍的做法,但這種方法存在制作周期長、脫離教學實際需求、應用推廣和實際需求間差距較大等問題。數字資源制作的專業軟件一般有Photoshop、Premiere等,這些軟件功能強大,但學習難度也較大。此外,美圖秀秀、快剪輯等軟件的推出則降低了圖片和視頻編輯的難度,上手也較快。在繼續教育范圍內,提升圖片和音、視頻編輯能力,以適應新時代數字媒體的發展,是未來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
三、美術教學中的數字化應用
1.微課
微課是近幾年比較成熟的一類數字資源。微課以碎片化知識的講授為目標,以智能終端設備為學習工具,對學習時間和空間的要求較低,學習的進度由學習者自由把握。微課既可用于課堂教學,也可用于課前自習、課后復習。微課制作簡單,從教者只需經過短期培訓,即可通過有攝像頭的筆記本獨立制作。“泰微課”是江蘇省泰州市基于微視頻學習資源促進中小學學生數字化學習的一項信息化應用項目,從2013年推出以來,至今已經實現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全學科微課資源建設,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尚在建設中。該項目的成功建設,為教師課堂教學提供了便利。如在講授蘇教版八年級下冊《園林探幽》一課中,教師可使用微課“蘇州園林中的漏窗藝術”,其大容量的素材,能夠讓學生欣賞漏窗的形式與圖案,感受漏窗在園林建筑中的作用,彌補了課本賞析類圖片數量較少的不足。
2.自媒體
自媒體的誕生使人人皆可成為傳播者,這對知識的傳播起到了加速的作用。微博、公眾號、貼吧、論壇等平臺的成功運行,為大量的知識傳播者提供了平臺。以教育為主的知識自媒體賬號,抓住教育個性化發展的趨勢,成為數字化網絡教育的推動者。目前,開設自媒體賬號的教師數量不在少數,其通過自媒體平臺知識、課件、視頻和圖片等資料,為學生、家長和同行提供了不受條件限制的學習平臺。如,上海市奉賢區特級教師徐韌剛推出“徐老師談美術”公眾號,梳理中小學美術教學,為廣大一線美術教育者提供了新思維、新方法。
3.App
教育類App有很多,符合教學需求的App卻不多,而且開發定制App成本較高。因此,在美術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篩選軟件應用市場現有的App,精挑細選出高質量的App,為學生開闊藝術視野提供可能。如,“每日故宮”是故宮博物院推出的一款App,除每日甄選一款館藏珍品進行介紹外,還以專題欄目的方式介紹各領域的珍貴文物及代表作品,并配以高清的文物細節圖,方便學生欣賞文物,體會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4.云資源
美術教育素材較多,高分辨率的圖片、時長較長的視頻等資料文件一般較大。分享這類資源最可靠的方法便是存儲云空間。利用百度云、騰訊微云和新浪微盤等平臺,教師通過資源分享,讓學生離線下載后便于線下預習或復習。合理利用云平臺分享數字化教學資源,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語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印發,啟動了新時代教育數字化的進程,構建“互聯網+教育”大平臺是教育信息化、數字化的首要目標,提升師生信息素養、發展互聯網教育新模式是當下教育者需要關注的焦點。藝術學科既培養學生的人文基礎素養,又負責審美能力訓練。當下的初中美術教育數字化進程,一是要從信息技術學科著手,加快其與美術學科的結合,依托信息技術,提升美術教師的媒介素養,打造數字化資源;二是要從美術學科著手,提升教師的數字資源設計能力,實現美術教師從傳統型向數字型轉換。此外,對于培養未來教師的高等師范院校而言,立足《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從人才培養的根源出發,培養出適應數字化教學的師范生,則更加值得大家期待。
參考文獻:
[1]徐韌剛.玩轉App的美術課堂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段新龍,趙佩,李小軍.初中美術教師媒介素養的現狀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17(6).
[3]何磊,郝蔚舒.美術教育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研究.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
[4]巫若婷.數字化教育環境下的新媒體美術教學.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12).
作者:季恒 丁穎 單位:泰州學院 泰州市海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