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體驗經濟下的鄉村旅游發展趨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鄉村旅游越來越重視參與性和體驗感,體驗經濟成為推動鄉村旅游進一步發展的大勢所趨。但是,在現代技術推動下,鄉村旅游的體驗式發展已經突破單純的田園旅游式的體驗,而是受到更多因素的影響。本文從體驗經濟情境下鄉村旅游的發展入手,分析了鄉村旅游體驗化的發展趨勢,并認為體驗經濟在鄉村旅游中的應用存在基礎設施支撐不足、專業人才匱乏以及協同機制共享滯后等問題,從而為體驗經濟在鄉村旅游中的深入探索與應用提出建議。
關鍵詞:體驗經濟;鄉村旅游;趨勢融合;發展困境
近年來,體驗經濟成為社會消費的新理念,不斷推動各類經濟資源的整合,發展出新的產業業態和經濟增長點。作為我國重要的服務產業,旅游經濟也開始探索與體驗經濟的融合,通過觸發旅游者的主動參與和積極感受提升旅游服務吸引力。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鄉村旅游以其寧靜平和的生活節奏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觀光采摘、垂釣鮮食以及鄉村民居等田園旅游更是以其高參與度的休閑模式成了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方向。到目前為止,鄉村旅游已經完成了從觀光農業到鄉村度假模式的轉變,逐漸呈現出規模化、多樣化。隨著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的旅游資源化,鄉村旅游成為各地區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重要推動力,同時也出現了嚴重的旅游產品同質化現象。而隨著旅游者對鄉村旅游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傳統意義上的休閑、觀光等旅游方式忽視了旅游者的個性化需求,導致旅游體驗的滿足感降低,影響了鄉村旅游的吸引力。鄉村旅游需要打破路徑依賴,探索新的旅游業態和增長點,體驗經濟成為鄉村旅游突破傳統旅游路徑依賴的切入點,為鄉村旅游深入發展提供了思路。
一、體驗經濟下鄉村旅游發展趨勢分析
在政府政策推動下,我國鄉村旅游發展迅速,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為農村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隨著現代科技與管理模式在鄉村旅游中的不斷應用,中國鄉村旅游朝著融觀賞、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和度假于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開啟了產業融合、規模經營、全域發展的“鄉村旅游+”的模式,更是從傳統的觀光、休閑、餐飲等單一化旅游產品向產業型、文化型等復合旅游產品邁進。鄉村旅游已從傳統點式開發趨向對旅游地的規劃建設與線路開發,向特色村鎮、田園綜合體、共享農莊等國家政策主導的新形式轉變,體現了鄉村旅游對農村本地資源和文化傳統等與現代經濟要素的融合發展趨勢。首先是鄉村旅游與農村傳統文化的融合。近年來,文化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靈魂,通過將傳統文化資源嵌入旅游發展過程,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文旅產品,形成旅游與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新型旅游方式。鄉村旅游與文化融合的發展不僅體現在對新型生活方式的倡導,更是在旅游中深化了農村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理念的融合,以農村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形成新的旅游吸引力。以文化資源作為細分鄉村旅游市場的要素,農村旅游產品開啟多元化發展的格局,以新型旅游模式助力精準扶貧,以開放的姿態吸引中大型企業與社會資本成為鄉村旅游的開發主力,為體驗經濟在鄉村旅游中的應用提供動力。其次,鄉村旅游與現代科技的融合。鄉村旅游與現代技術的融合拓展了傳統體驗式旅游的廣度,深化了現代科技在農業經濟中的應用。鄉村旅游不僅通過借助科技發展理念,融合先進科學技術,打造帶有科學元素的鄉村旅游產品,還以現代園藝栽培技術等形成農業生產新工藝,向旅游者展示無土栽培、高架立體等現代農業優勢,融合農業、科技與藝術,打造升級版采摘農業新體驗,多元化旅游者體驗。再次,鄉村旅游與互聯網的融合。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發展,為鄉村旅游的智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通過與互聯網的融合,開發微信公眾號、微博、網絡社區等自媒體平臺,不僅可以提升鄉村旅游的服務水平,還能增強品牌的知名度。不僅如此,各地區鄉村旅游的智慧化發展方向也為改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提高鄉村旅游吸引力提供了可能。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通過高科技手段的應用,打造鄉村旅游的全景式交互體驗,以虛擬旅游場景滿足旅游者沉浸式旅游體驗成為可能,也是未來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向。另外,鄉村旅游與新型村鎮建設的融合發展趨勢更是為鄉村旅游向體驗經濟發展提供了現實可能性。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對于提升和拉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打造“美麗鄉村”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村鎮建設的穩步有序開展,又能為鄉村旅游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和資金保障。
二、體驗經濟情境下鄉村旅游發展的困境
盡管鄉村旅游在市場拉動、政策推動、創新驅動下呈現了蓬勃發展的態勢,但是,借助現代旅游消費理念,將鄉村旅游服務向鄉村旅游體驗經濟方向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1.農村旅游基礎設施不足以支撐體驗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已經近乎完備,而村鎮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較多問題,不利于提高鄉村旅游的體驗質量。首先,鄉村交通道路設施的匱乏,鄉村旅游道路、停車場等設施建設的滯后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游客需求;其次,缺乏有效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治理設施,景區生態環境受到污染;除此之外,部分景區尚缺乏完善的景區內部標識牌系統以及公共廁所等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而現代化基礎設施的缺乏更是不利于體驗旅游項目的開發。
2.鄉村旅游發展的盲目性阻礙了體驗式創新。鄉村旅游競爭優勢的本質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民居以及生態環境。因此,立足地區特色,打造差異化不僅是鄉村旅游產品的切入點,也是落腳點。但目前旅游業逐利趨向嚴重,創新性不足,給地方存在盲目復制效仿其他景區模式的行為趨勢,不惜放棄自身特色,出現很多單一雷同的大眾化項目,導致鄉村旅游產品的同質化問題加重,缺乏內容豐富的產品體系,不僅喪失了對游客的吸引力,更是無法適應現代經濟發展趨勢下旅游者對鄉村旅游的多樣化需求。
3.鄉村地區對專業性人才吸引力不足。鄉村旅游的發展,離不開專業性人才,而基于現代消費理念與現代技術的體驗式旅游方式更對具有綜合素養的專業人才提出了較高要求。目前,我國很多鄉村旅游業的經營主體依然是農民,尤其是小規模的鄉村旅游地區,經營者往往缺乏專業的、系統的培訓,也缺乏旅游經營者應具備的管理經驗,因此,對于旅游產品開發、市場營銷、文化挖掘等缺乏深入了解,限制了鄉村旅游產品和內容等創新的空間,不利于體驗經濟在鄉村旅游中的發展與應用。此外,鄉村旅游部分基礎設施缺乏專業人才的保養和維護,產生了閑置,導致公共資源的浪費。
4.鄉村旅游開發的協同共享機制不健全。新的經濟形勢下,部分地方政府為了地區發展業績,不考慮發展鄉村旅游的條件是否成熟,決策時普通民眾的參與度低,甚至沒有發言權。由于資源共享不充分,鄉村旅游所帶來的成果,在民眾之間的分配也出現了不平衡的現象,但由于發展鄉村旅游產生的外部性問題卻由全部民眾承擔,共享機制的不成熟,激化了鄉村地區內部矛盾,也影響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不利于打造現代化的體驗旅游方式。
三、體驗經濟融入鄉村旅游發展的對策建議
鄉村地區獨特的文化、生態以及風俗風情等鄉村旅游發展的資源優勢,加之政府政策推動,深化旅游體驗,形成旅游產業優勢是我國鄉村振興的有利突破,為此,需要從規劃、人才以及體制機制建設方面打破鄉村旅游傳統發展路徑依賴。
1.科學合理布局產業發展規劃,實現規范化管理。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是否成功,離不開前期的合理規劃布局。在盡量不破壞原生態鄉村旅游面貌的同時,與農村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聯系各地實際情況,做到科學、合理、有序的規劃產業發展,提出一套科學的規劃方案。政府不僅應該加強對鄉村的資源整合力度,為鄉村旅游的發展環境把關,而且應該大力引進旅游規劃專業的高級人才,細化管理條例,實現鄉村旅游的規范化管理,預防不良的景區發展現象,杜絕惡性競爭等妨礙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重復出現。
2.增加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模式,提升知名度。新媒體的大力發展,大數據技術的不斷提升,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都為城市和鄉村間的連通創造了條件。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不是孤芳自賞和故步自封,是要借助網絡、電視、雜志期刊或者人員的推介等多種形式進行有效的宣傳,進而提升鄉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造各自獨特的鄉村旅游品牌,形成鄉村旅游的經濟圈。同時,借助大數據平臺,分析游客們的旅游偏好和旅行需求,有針對性的尋找宣傳的亮點,廣泛開展旅游推介會、農業產品展覽會等,多方吸引國內外的旅游愛好者。
3.雙管齊下,提升農民參與經營的專業化水平。農民是鄉村旅游的參與者與經營者,也是鄉村旅游資源的承載著,農民經營觀念的轉變以及生產經營管理知識的提升,與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實現政府積極幫扶和農民自身提高雙管齊下,既要加大農民教育培訓的力度,提升農民專業化素養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又要鼓勵農民參與到鄉村旅游開發設計的全過程中,打通農民參與通道。此外,創造農民不斷學習的機會,積極學習積累成功經驗,制定合理的激勵機制,發揮鄉村精英的帶動作用,增強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增強農民參與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權責清晰,優化全民參與共享機制。鄉村旅游的發展中涉及政府、農民、旅游企業以及外來個體或者機構投資者,這些參與者也是核心利益相關者,雖然他們在鄉村旅游產業中利益的訴求點有一定的差異性,但對于經濟效益的獲取和追逐上目標是一致的,因此,利益分配成為鄉村旅游業發展的核心和重點關注點,同時也是矛盾點。合理的利潤共享方案,應當本著公開、透明、按勞分配等原則,明確承擔以及分配方案,確保每個參與體在得到合理回報的同時也要共同承擔相應的責任。激勵全民參與到鄉村旅游的建設中,共享鄉村旅游建設的成果,促使鄉村旅游朝著權責一致、利益共享、和諧共生的方向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志愿.體驗經濟時代的旅游產品開發策略[J].經濟縱橫,2019(8):180.
[2]龍蘭.貴州鄉村體驗旅游發展探析[J].農經研究,2019(11):61-61.
[3]林軼,曾慧珠,田茂露.基于文化旅游空間的游客體驗感知研究-以廣西柳州市雨卜苗寨為例[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9(3):87-95.
作者:王璐 蘇嬋 單位:湖南外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