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林場生態旅游發展思考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通過介紹拓兒塬林場的地形、水文、森林植被、動物、交通條件和周邊特色等情況,分析了林場開展生態旅游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開展生態旅游的具體措施,以期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林場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拓兒塬林場;生態旅游;經濟發展
拓兒塬林場位于甘肅省子午嶺中段,1958年建場,通過62年林業人的辛勤勞作,森林覆蓋率大幅增加,生態環境優良。近年來林場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為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林場以其獨特的山形地貌、延綿的山川河流、各類樹種組成的森林景觀、便利的交通運輸、特色農副產品和四季分明的氣候優勢,適合發展生態旅游。
1林場概況
1.1地形
拓兒塬林場位于東經108°01′~108°27′、北緯35°52′~36°02′,總經營面積23670hm2。活立木總蓄積565684m3,森林覆蓋率77.61%。平均海拔約1500m,境內溝壑縱橫,丘陵起伏,地形地貌復雜,主要由塬、溝、梁、峁、丘陵和山地組成。
1.2水文
拓兒塬林場四季分明,屬北溫帶半濕潤氣候,境內年平均氣溫7.4℃,最高氣溫35.5℃,最低氣溫-27.7℃,年平均降雨量587mm,多集中在7—9月,冬春雪雨較少。年大氣相對濕度60%,無霜期129~183d。拓兒塬林場境內主要河流屬涇河水系,各個溝系溪流都是涇河的小支流源泉,瓦崗川溝河是境內較大的支流,匯入馬蓮河。大部分河流和濕地均穿過綠樹成蔭的茂密森林,形成“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景象,山水相間給開發拓兒塬林場生態旅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3森林植被
林場有草本植物1000余種,木本植物47科96屬222種,其中喬木150種,灌木40種,木質藤本32種。天然林喬木樹種主要有遼東櫟、杜梨、山杏、山楊、白樺、茶條槭、榆樹等,灌木主要由黃刺玫、狼牙刺、珍珠梅、山毛桃、酸棗、胡枝子、丁香、荀子等組成,草本有冬青、蒿類。人工林的主要樹種以油松、側柏、落葉松、華山松、云杉、刺槐、沙棘等為主。人工林面積0.88萬hm2,間斷地交錯在林區的峁梁溝壑,形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使人百看不倦。
1.4動物
林場內動物資源豐富,主要有金錢豹、野豬、孢子、獾、狐貍、野兔、野雞、蛇、貓頭鷹、禿鷹、鼠等。
1.5交通條件
交通十分便捷,目前距合水縣城新建了2條8m寬柏油路環穿生態林區,旁邊青蘭高速沿線輔助,大大提升了交通的通達性,為林場未來的客流輸送創造了有利條件。
1.6周邊特色
距林場機關辦公區3~5km處有紅色革命圣地———包家寨子革命紀念館,周邊村民通過辛勤的勞動,開設農家樂,出售當地林區自采的羊肚菌、黑木耳、土蜂蜜等。
2開展生態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拓兒塬林場牢固樹立綠化惠民理念,始終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國土綠化的奮斗目標,堅持綠化為人民、綠化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快推進國土綠化進程,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的生態問題,營造良好的生產生態環境,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國土綠化成果。在全體職工幾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下,通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等有效措施,現在的拓兒塬林場已經成為美麗的生態園區。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僅僅依靠苗木創收已經束縛了林場發展的腳步。通過全方位思考,可以在原有的良好生態屏障基礎上修建林苑走廊、歇息亭子、林苑小路,移植鄉土樹木、引進花草規模種植等,為了突出項目的主體、特色功能,將高低起伏的茂盛森林、苗圃與生態旅游有效結合起來,既不耽誤生產,又不影響旅游。此項工程建成后,不但能保護生物物種多樣性,調節氣候,美化環境,而且可以促進經濟發展,提高拓兒塬林場知名度,落實再就業工程。此外,林場區域溪流縱橫,空氣清新,氣候濕潤,是理想的避暑度假、休閑療養之地,具備較強的旅游開發潛力。
3開展生態旅游的措施
結合本地實際,合理布局,維護森林生態安全,突出林區生態旅游特色,結合旅游產品的發展趨勢,圍繞拓兒塬林場至牙口資源管護站一線景區展開,主要以康養、休閑生態旅游為出發點。一是規模種植花草。根據地形地貌,引進靈香草,馴化栽植黃刺玫、紫丁香、荀子、繡線菊等花草,進而陶冶游人情操。二是布設林苑小路。在不破壞植被的前提下,整平林間小道或者修筑臺階,便于游客游賞參觀。三是修建歇息亭子。林苑走廊選址在林場中心苗圃東側位置,東面是郁郁蔥蔥一眼望不到邊的人工油松林,南面是林間小路把游客引向園區中心,西面是針葉容器育苗區,北面是公路,游客可以近距離領略大自然景觀。四是加大宣傳力度。利用網絡、微信、微博等媒體平臺廣泛宣傳,吸引游客,通過多種宣傳方式,擴大林場的知名度。綜上所述,慶陽市拓兒塬林場生態森林旅游項目具有一定的區域代表性,開發價值較高,既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又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周社榮 段長軍 單位:甘肅省子午嶺林業管理局合水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