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西藏發展綠色經濟研究及必要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前所未有地將“綠色”與“創新、協調、開放、共享”一起定位為“發展理念”,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五大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之一,并且貫穿于“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環節。而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主體,地勢高峻,地理特殊,它不僅是東南亞地區的河流源頭以及生態發源地,還是中國乃至于整個東半球氣候的調節器。正因為西藏是一塊獨特的生態區域,它有著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所以導致其生態環境非常脆弱,一般來說,只要是西藏某一區域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那么該區域就會用很長一段時間來進行恢復。由此,在全面倡導綠色發展和共創新興經濟體的大背景下,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的“以生態安全為紅線,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任務。因此發展綠色經濟對于提升西藏綜合實力,促進地區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西藏;綠色經濟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產生與逐步的完善,人們對于生態問題的認識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人們終于認識到了生態的問題不僅僅只是大自然的問題,而且還涉及到了人類現在與未來的大問題;當代人類是不能以犧牲其子孫后代的可持續發展為代價。而是應該遵循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當代人與后代人相協調的發展。因此,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推進西藏經濟建設發展看似相互矛盾,其實二者之間是內在的、相輔相成的關系。所以要實現西藏自治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應基于建設生態文明為視角,走一條符合西藏特點的經濟發展之路。
一、西藏特殊的地理環境與生態脆弱性要求我們必須走綠色經濟之路
西藏自治區同國內的其他的省市(區)相比,其所處的地理環境非常的獨特。西藏自治區地處“世界屋脊”,其區域內的平均海拔都在四千米以上,大約有45%的區域平均海拔高度超過五千米,可以說西藏地區是全世界區域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區。也正因為西藏的平均海拔比較高所以人們習慣性的稱之為西藏高原。西藏高原位于中國西南邊塞,同樣也處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長約兩千公里,寬越一千公里,整個高原面積大約有120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總面積的八分之一。西藏高原東邊為云南,四川,北邊是新疆,青海,而南邊和西邊分別和緬甸,印度,不丹,錫金和尼泊爾五國相接,國境線總長約四千公里。正是因為西藏高原擁有非常優越的地理位置,所以它成為我國和東南亞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主要通道。
總體上來看,西藏地區的主要構成為高原,高山和河流峽谷。廣闊的藏北高原則是西藏的主要牧區。藏南和藏東南分別是河谷及峽谷地帶,是西藏地區主要的農業區。在藏東橫斷山脈和三江流域地區,這里北高南低,是高山峽谷地區,景色宜人。除此之外,西藏境內還有許多世界聞名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唐古拉山脈等。在西藏有世界聞名的帕米爾高原,它位于西藏高原的西部。而有名的橫斷山脈則位于高原的東邊。由此可以得知,整個西藏高原都是被群山環繞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西藏地區實際上是相對閉塞的,不僅信息不發達,而且交通非常不方便。
因為海拔太高,所以西藏地區氣候非常惡劣,不僅寒冷,而且非常旱,另外高原嚴重缺氧。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西藏高原的生態系統就呈現出敏感,不穩定和容易改變的狀態,在該區域,人口密度非常低,但集居地人口密度相對較高。所以周邊生態系統一旦遭到破壞,那么就很難恢復,嚴重的會造成區域荒漠化。根據相關的環境調查結果顯示,通常在西藏地區被破壞的生態環境要想完全回復至少得需要45年,如果破壞嚴重的則至少需要60年,破壞程度極為嚴重則可能會導致永遠無法恢復。就近幾年,在西藏地區掀起一陣開礦熱潮,但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在西藏開礦并不是發展的長久之計,中央高層就指出,西藏高原作為世界屋脊,需要得到非常好的生態保護,即使開礦獲得幾百億財富,但卻需要以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這種財富是沒有任何價值的,甚至這種破壞會延伸到全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
由此可見,西藏地區的環境以及其特殊的地理條件,形成了我國邊疆地區的重要屏障。它是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安全屏障。該地區的氣候特征也給我們國家的氣候系統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我國西北部地區干旱少雨,東部地區氣候濕潤的格局,與其特殊的氣候特征有著密切的關系。它能夠協調我國和東亞氣候系統的穩定。因此社會各界都稱其特殊的氣候環境是整個亞洲氣候的協調器。正是因為西藏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及地貌特征,和獨具特點的生態系統的脆弱性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所以我們必須加深對該地區生態保護重要性的認知。它不僅關乎到西藏地區的氣候以及生態平衡,對其進行保護也關乎到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不難看出,對西藏地區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對該地的經濟發展來說也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必須以更長遠的眼光去看待該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增加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知,讓綠色能夠成為西藏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色調。
二、西藏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求我們必須走綠色經濟之路
從當前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式中不難看出,該地區的經濟發展仍然以粗放型的經營為主。盲目的追求經濟利潤,而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由于該地區工業污染企業所占的比重較大,因此該地區的生態環境被破壞嚴重。資源浪費的情況也屢見不鮮。這種發展方式,雖然能夠在短期內給該地的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支持,但長此以往,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加重,勢必會給其經濟帶來巨大的威脅。受該地區地理條件的限制,西藏地區的各種資源十分的緊缺,但該地的經濟增長完全依賴于對資源的開發。這樣不僅導致的了資源的緊缺,同時也造成了經濟發展力的下降。在這種經濟發展方式下,勢必給該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重大的影響。另外本地總體的生產技術水平較為落后,加上這種落后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投資量和收益額有著巨大的落差。有限的資源和不合理的發展模式,也導致了該地經濟水平無法進一步的提升。
因此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加,西藏的環境遭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而且西藏地區的生態環境非常的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將很難得以恢復。在目前,西藏地區已經呈現出的生態系統穩定性降低、資源環境問題也給當地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除此之外,近年來冰川退縮的速度明顯加快、土地流失問題也比過去嚴重了很多、生物在惡劣的生態環境下逐漸減少、各種自然災害頻發等,都給該地區的發展帶來的重大的影響。我們拿冰川來說,青藏高原是我國冰川最為劇中的地區。據不完全統計該地區的冰川儲量大概在5500立方千米。但近年來隨著環境問題的加重。到目前為止該地區的冰川消融十分明顯,縮減了大概15%以上。另外在以前的統計數據中顯示,該地區的草原面積大概在12.5億畝。但現在已經有接近十分之一的草場出現了沙化。并且沙化現象越來越嚴重。由此可見,西藏地區的生態保護矛盾日益突出。
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中,指出:“要堅持地區經濟發展合理化的理念,將生態保護納入到地區經濟發展規劃中。采取多種方式,對青藏高原環境問題進行治理,并對其現有的自然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保護。”科學合理的經濟發展方式,應該將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在能夠不破壞生態系統的前提下,大力進行經濟發展。并在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進行不斷的維護,這樣才能獲得持久穩定的發展。從這不難看出,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完全違背了科學化發展的核心理念,這才導致了該地區經濟發展明顯落后于其他地區,并給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因此該地區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必須改變以往的經濟發展觀念,逐漸向科學發展道路轉變,構建出能夠符合當地資源特點以及環境特點的發展方式。所以我們要徹底摒棄以往的發展模式,減少對資源開采的依賴,建立持久性地區經濟發展的規劃。另外我們還應該利用好該地區的生態優勢,對地區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尋找出能夠節約資源并且不侵害環境的科學發展方式,從而實現西藏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所以我們必須走綠色經濟之路。
三、解決西藏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瓶頸制約,要求我們必須走綠色經濟之路
西藏自治區地大物博,地區內的動植物資源異常豐富,其稀有資源儲備量占我國稀有資源總量的絕大部分。西藏地區的總面積站到了我國總面積的12%左右,是我國最大的省份自治區。西藏地區蘊含了多種資源。比如礦物資源、森林資源以及水資源等。據相關統計顯示,該地區的資源種類,占到所發現的資源種類總數量的一般。不僅如此,由于巨大的冰川優勢,該地區的水資源也異常豐富。
雖然該地區蘊含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其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是非常低的。在目前的所有資源種類中,僅有少部分自然資源被利用開發。這部分資源所帶來的經濟效應是非常低的。從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15年,該地的城鎮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大約在25000元人民幣左右。這和其它地區有著很大的差別,它的水平水平是非常低的。豐富的自然資源并沒有給他們帶來應有的收益,這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有著很大的關系。
另外該地區的生態系統十分的脆弱。對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勢必會給資源環境帶來很大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力度能夠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以長遠的發展眼光來看,拿生態環境換取經濟收益的方式,難以獲得長久穩定的經濟提升。因此在未來的經濟發展道路中,西藏地區應該將資源環境的保護納入到以后的發展規劃中,在環境保護的前提下,尋找出一條符合當地資源環境特點的新道路。
四、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構建和諧社會要求我們必須走綠色經濟之路
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有效增進人的福祉和自由。在中共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這是給西藏地區發展提出的具體要求。其中富民興藏的意思是,以提升該地區居民收入為核心宗旨,大力推進對該地區經濟發展的改革。全面優化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結構,讓人們獲得更好的改革成果。目前的西藏仍然屬于我國少數幾個集中連片貧困的特殊區域之一,因此當前該地區的問題,主要是來自于經濟成長的不規范,以及人民的收入水平較低。所以通過經濟的發展來提高人們的愿望十分的迫切。
經濟發展不僅要對城市進行建設和發展,應該帶動農村地區進行全面發展。兩者之間存在相互的聯系。在以往的發展模式中,都是以城市發展為重點,而忽略了鄉村發展的重要性。因此造成了巨大的城鄉收入差距。并帶來了極大的不穩定因素。因此要想構建持久穩定的發展,應該協調好兩者的關系,對兩者之間的資源進行統一調配,全面性的發展。以西藏地區來說,由于該地的自然資源以及地理位置都獨具特點,因此它并不適合大規模的對城鎮進行開發建設,應該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西藏地區的發展建設,應該在不破壞生態系統的前提下進行。將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以及生態保護相結合,在追求利益的同時還要兼顧利益的持續性和穩定性。由此可見,要想提高該地區人們的生活水平,首先應該協調好城鄉之間的關系,爭取最大程度縮小他們之間的經濟距離。這樣才能和諧穩定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小彬.《經略西藏—新中國西藏工作6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2]牛治富.《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發展路子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2012年9(2014.6重印).
[3]楊武,秦學淑.資源豐富的西藏[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1(3):13-14.
[4]鄭曦,趙朋飛,張菁.西部大開發戰略推進與西部內生增長機制培育[J].經濟問題探索,2011(10):24-29.
[5]毛陽海,沈宏益.《生態安全與西藏新型工業化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11.
[6]狄方耀.《西藏經濟學導論》.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作者:張月恒 單位:西藏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