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健身氣功在醫學院校發展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國家戰略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等政策文件提出:“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點的特色運動項目,扶持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運動項目;要求體育健身活動指南,建立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發揮全民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積極促進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青少年中的推廣與普及[1];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2]報告則進一步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要“堅持預防為主,預防控制重大疾病,推進醫養結合”。健身氣功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粹,西方人曾將氣功稱為神秘的東方哲學。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明確要求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報告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健身氣功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粹,2017年列入了第十三屆全運會比賽項目;且很早就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新時代背景下,健身氣功的推廣發展,承載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因此,健身氣功不僅是一項體育運動,也是一種民族文化,是弘揚和繼承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它融合了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儒、釋、道教文化、中醫文化等傳統文化的精髓。在醫學院校開展健身氣功運動,充分發揮醫學院校的載體作用,豐富學校教育體系,提高當代大學生對中國民族文化的認識,體驗中華民族的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豪感。
1.2體醫融合助力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健身氣功離不開醫學理論,特別是很多動作離不了中醫學理論學說。醫學院校學生在習練健身氣功的同時可通過探究健身氣功的作用及功效加深鞏固拓展專業課中相關醫學知識。醫學院校學生必須學習醫學的基本理論(如生理學、解剖學等),這些專業知識是掌握健身氣功核心技術的基本原則和理論。如八段錦第一式“兩手拖天理三焦”,通過兩手的上托下落來拉長了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及關節軟組織,對肩部疾患和頸椎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另外還牽動了手少陽三焦經,從而使三焦通暢、氣血調和?;卺t學生對身體器官的全面了解和掌握醫學知識的基礎,醫學生對健身氣功的學習和理解更加便利,也更容易喚起濃厚的健康文化興趣。在健康中國背景下,“運動是良醫”理念迅速傳播[3],促使了體醫融合的快速發展。健身氣功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未有藥物治療之前的一種原始、本能的全民族自我健身和為他人治病的首要方法。作為體醫融合優勢項目,醫學院開展健身氣功項目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推手。首先,健身氣功不僅在醫學理論上對醫學生的專業知識進行合理的補充,也是“治未病”“替代療法”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降低醫療成本,創新社會治理,提升人們生活品質的一種內在要求。學生通過習練健身氣功后,將醫學基礎知識和傳統優秀文化進行有效的“體醫融合”,促進醫療技術的發展、開具合適的運動處方,從而很好地滿足醫生工作的需要,為人類健康服務。
1.3促進身心健康提升醫學生職業勝任力
近年來,大學生身心素質狀況不容樂觀,社會的浮躁、快節奏的生活致使一些老年慢性病逐漸年輕化?!叭裏o”體育課、“展演”體育課、獨生子女等社會現象造就了90后青少年心肺功能差、心理素質差、抗壓抗挫能力差、社會適應能力差、民族自豪感差等一系列問題。作為將來從事特殊職業的醫學生來說,“醫患關系”日益緊張無疑又給他們增添了一份擔當和責任?!吧倌陱妱t中國強”急需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西方體育“更高、更快、更強”的運動理念在強健體魄上對人體有很好的積極作用,但在提高整體生命質量、促進幸福感不如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健身氣功具備良好的健身效果和理論基礎,它舍去體育運動中身體鍛煉“三調”分離的身心狀態,趨向于“三調”合一,是一種主動地對形體和精神的自我調節,在健身的同時健心。[4]醫學生通過習練健身氣功不但可以增進自身健康,提升生活品質,最終達到“恬淡虛無”的境界,還能將健身氣功相關理論和技術動作應用到學習工作中。古人云:“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意不寧則神散亂?!弊鳛槲磥淼摹鞍滓绿焓埂保瑧撟龅絼俨或湣〔焕邸⑸畛錆M陽光的形、氣、神協調統一優質的生活工作狀態。因此,健身氣功能促進醫學生們身心健康的同時提升他們的職業勝任力。
2健身氣功在醫學院校開展策略研究
2.1構建一套與醫學院校相適應的健身氣功課程體系
國家從2003年大力推廣健身氣功以來,健身氣功以其動作簡單方便、不受場地設備天氣等限制、健身效果好而廣受群眾歡迎。然而年輕人習練者較少,了解的也較少,要發揚傳統文化,就應吸引年輕一代的力量,特別是具有一定醫學知識背景和創新能力的大學生。據調查,目前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健身氣功項目課程普及率總體不高、課程開課率低;部分學校課時不足、活動少、學生參與人數少。[5]統一課程設置建立完整的健身氣功課程體系是健身氣功在醫學院校發展的基礎。“課”是任何項目在學校開展的主要形式,課的形式直接決定了學生學習或練習的人數,因此,課的形式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面向全校學生開設體育普修課程。遵循《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從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方面加以詳細說明,使學生能夠更進一步加深對健身氣功方面的了解程度[6];促進健身氣功項目被更多的年輕人接受,以便更好地在學校開展起來。其次,根據專業特點在相關專業(如康復治療技術、針灸推拿等)開設專業必修課。從健身氣功能增強人的臟腑功能、改善慢病病人癥狀等功能出發,結合經絡學、生理學、解剖學、康復學等理論知識,重點講授技術動作在運動處方及康復手段等方面的應用,促進醫學生職業規劃,提高醫學生職業勝任力和競爭力。再次,定期在全校范圍開設健身氣功的專題講座。把健身氣功天人合一理論、陰陽理論等融入到課程中,理論實踐相結合、聯系生活,從養生學角度講授健身氣功傳統文化,培養學生養生健身意識及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當然,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具體教學目標、內容,教學計劃和大綱,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評價和反饋等,醫學院校應根據自身學校發展的需要和特色進行課程設置,讓健身氣功更好的融入醫學院校的發展。
2.2打造一支技術過硬、理論知識豐富的師資隊伍
教師是教學實踐活動的設計者、領導者和組織者,教師的自身素質、教師的示范榜樣作用都是影響健身氣功推廣的核心要素。目前,大部分醫學院校都缺乏能承擔健身氣功教學的專業教師。體育教師缺乏相關醫學專業知識背景,醫學專業老師而又缺乏相關體育知識及未接受專業健身氣功技術培訓?!鞍氲踝印崩蠋熢谡n程中不能抓住重難點、教學方法未靈活變通,課堂枯燥無味。這也是導致高校發展健身氣功項目緩慢的主要原因。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又是理論的基礎。打造一支理論、技術都優秀的教師隊伍是健身氣功在高校生根發芽的基石。首先,體育教師是健身氣功教師的主力軍。體育教師有體育動作技術的基礎,但缺乏系統的醫學理論做支撐。應利用專家的權威性,將健身氣功方面的專家、健身養生方面的學者請到學校為體育教師進行養生理論、中醫理論等知識的講學,正確認知健身氣功是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進行技術動作教學時應結合解剖學、生理學等相關知識,對健身氣功動作對人體的關節、肌肉等有哪些鍛煉作用,并自我感覺;還可以講解相關傳統體育養生知識,提高認知水平。其次,還應積極發展醫學專業教師,積極配合“走出去”的方法,讓醫學專業教師參加國家級、省級、市級等不同級別的健身氣功技術培訓班學習,加強醫學專業教師技術動作的規范和統一。在進行理論授課的同時配合技術動作的講解,讓學生更直觀、更具體地了解健身氣功。同時也加強醫學專業教師對健身氣功的認識,更好的為其醫學專業服務。讓健身氣功回歸“治未病”的原始功能,推動其在醫學院校的良性發展。
2.3培養一個認知水平高、能比賽會活動的群體
根據調查,學生對傳統體育養生項目了解和認識僅限于太極和武術,普遍認為“健身氣功緩慢柔和沒有對抗性,是老年人的運動”。認知能力是人們成功的完成活動最重要的心理條件。年輕人特別是具有一定知識儲備的醫學生,他們對于健身氣功的認知水平直接影響健身氣功在高校乃至社會的發展。通過宣傳、活動和課內教學等途徑,加大宣傳,使大部分能重新認識健身氣功。第一,進社團。利用社團、俱樂部等促進學生習練興趣,擴大習練人口。組織真正喜歡的學生在一起,進一步鞏固提升技術動作。另外在社團、俱樂部可開設一些健身氣功基礎理論、養生文化等理論講座,讓醫學生更清晰的了解健身氣功運動對個人對社會的幫助,提高參與積極性。第二,進工會,針對教職工開設健身氣功課程或組織教職工進行鍛煉。醫學院校教師在高強度的工作環境下,致使多數教師都有不同程度的頸椎病等慢性疾病。健身氣功無特殊場地要求、及緩解疲勞、養生健身的功效適合他們的身體條件,而且醫學院校教師理論水平較高,掌握技術動作相對也較快。第三,上舞臺。醫學院校還可以組織健身氣功表演或比賽,師生互動,加強交流,促進健身氣功的開展。也可以在田徑運動會等大型活動的開閉幕式進行全校師生健身氣功表演,將健身氣功特點、美、文化完美的呈現在舞臺上,還能彰顯全民健身、健康中國的氣勢。第四,進校隊。組建高水平健身氣功訓練隊,代表學?;虻貐^參加各級各類健身氣功比賽,為學校爭得榮譽的同時,擴大了健身氣功在學校的影響力。第五,進社區。加大宣傳,對外擴大影響力,組織部分技術水平較好的同學對學校周邊進行義務志愿教學活動,或與專業結合在進行義診的同時教授周邊居民進行相關健身氣功鍛煉,服務社會,提升學校形象。
2.4成立一個教學、科研、服務一體化的專門性機構
據調查,在全國醫學院健身氣功比賽中,參與賽事的院校數量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首先是領導對健身氣功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局限,從而導致主管部門不支持,經費欠投入。因此,應在醫學院校應成立專門的健身氣功組織機構(如培訓基地、推廣中心等)進行宣傳、推廣和管理。第一,加大宣傳、走上媒體,引起領導重視,支持發展。通過舉辦全校性比賽和交流活動,引起同學注意,激發興趣,積極參與。發揮健身氣功服務人類健康的本質,從學生需求出發,變換各種活動內容和形式,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生活。第二,開展健身氣功推廣培訓活動,利用組織機構的教學培訓功能,為社會及學校培訓健身氣功基層指導員及教練員,拓寬醫學院校學生就業面。第三,進行規范化管理。從學生社團、比賽隊伍、訓練場地、活動資金等方面進行規范的管理,使其豐富校園活動的同時不走偏,正面傳播民族傳統文化。第四、開展健身氣功相關科學研究活動。鼓勵醫學院校的師生結合專業和健身氣功,開展科學研究活動。新世紀以來,健身氣功豐富的價值內涵越來越被外界接受和認可,很多專家學者將健身氣功應用于糖尿病、慢阻肺、冠心病、肥胖、慢性腎病、抑郁、失眠等的預防和治療,積累了諸多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7]只有加大實證化研究,才能充分挖掘健身氣功對人類健康的作用,促進體醫結合,體醫融合。
3結語
在大健康的背景下,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健身氣功迎來了全民習練的發展趨勢。醫學院校發展健身氣功不僅是順應時代的需求,也是滿足醫學院校培養新時代具有全面素質的醫務工作者的需要。醫學院校應充分利用自身學校優勢,“體醫結合、醫養融合”,將健身氣功與醫學學科完美結合,設置健身氣功特色課程;吸收有醫學背景的教師,加大師資培訓力度;重視宣傳,開展校內外交流展示活動;領導重視、加大經費投入,做好健身氣功與醫學領域等相關交叉學科的科學研究;“上工治未病”,讓健身氣功回歸其醫學本質,為社會培養出一批“陽光、大氣、善良、感恩”技術過硬、理論豐富的醫療衛生服務人才。
作者:張麗 單位:廈門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