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調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課程體系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課程設置一直是醫學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作為培養面向農村、社區醫院醫療衛生人才的主體,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以下簡稱“該專業”)課程設置現狀究竟如何?本調查根據所獲得的資料,對國內39所院校該專業課程體系現狀進行初步分析,為相應改革提供依據。
一、對象與方法
(一)資料來源與對象。
國內開設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39所院校,其中本科院校14所,高等專科學校19所,高等職業院校6所。學校分布于東部、中部、西部的22個省、市、區。
(二)方法。
人才培養方案或教學計劃直接向有關院校索取,并走訪部分院校。均為當前正執行使用中的人才培養方案。
二、結果
(一)課程模式。
39所院校該專業課程體系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部分,必修課課程結構以公共基礎課、醫學基礎課、醫學專業課三段式模式為主。各院校基本都是以學科為中心的模式組織課程教學。課程基本按學科設置,理論課程大多為大班授課,實踐課程多數以驗證書本理論為主。
(二)課程數量。
各院校該專業課程總門數最高46門、最低28門,平均課程總門數36.44門,其中必修課平均29.74門占平均課程總門數的81.61%,選修課平均6.69門占平均課程總門數的18.36%;公共課最高14門、最低5門,平均8.59門,基礎課最高15門、最低6門,平均9.1門,專業課最高18門、最低9門,平均12.1門。各院校開設課程涵蓋了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1]規定的核心課程,包括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內、外、婦、兒科學等。
(三)教學時數。
總學時數最高院校為2266學時、最低1579學時,平均總學時數為1976,其中必修課平均1832學時占平均總學時的92.71%,選修課平均144學時占7.29%。公共課最高634學時、最低336學時,平均496學時,占必修課總學時的27.07%;基礎課最高770學時、最低378學時,平均573學時,占31.28%;專業課最高990學時、最低450學時,平均763學時,占41.65%。(四)理論課與實驗實訓課比例。理論課時數,最高達1596學時、最低1020學時,平均學時數為1373.44學時,實驗實訓課最高752學時、最低僅有267學時,平均532.05學時;理論與實踐課時數之比為10.39;畢業實習時間最長52周、最短28周,平均40.94周。有25所(占64.1%)開設有專業臨床綜合技能實訓課程,學時多少不一。畢業考試有臨床技能操作考核的院校23所,占58.97%。
三、討論
(一)普遍采用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模式。
本次調查的院校均采用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模式(Discipline-BasedCurriculumModel,DBCM)。雖然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國內部分高等醫學院校陸續開始嘗試進行教學內容和課程改革,課程改革要適應醫學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但是,迄今為止我國醫學院校仍然普遍采用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模式,變化不大。國際上當前廣為推崇的以問題為基礎的課程模式、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課程模式、以臨床表現為基礎的課程模式,在國內的普及率還非常低。傳統的學科課程模式歷史悠久,課程結構以公共基礎課、醫學基礎課、醫學專業課三段式模式為主,較好的體現了醫學科學的系統性、基礎性、完整性,比較有利于系統地、完整地傳授各學科的理論知識。但隨著醫學和社會的發展,其弊端也日益明顯:一方面,它落后于醫學科學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發展趨勢,課程內容不能及時反映當代科學技術、醫學科學及相關科學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教師出于各種原因強調各自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學科之間內容時有重復,人文教育、基礎醫學教育、預防醫學教育和臨床醫學教育嚴重脫節。
(二)課程設置較混亂、教學時數不均衡。
對照教育部1998年出版的《中國高等醫藥院校課程指導》,所調查院校該專業在核心課程設置方面與本科臨床醫學專業有70%左右相同,也就是說傳統的專科課程體系確是本科醫學教育的壓縮版。但是本科臨床醫學專業其他約30%的科目,如神經科學、精神醫學、家庭社區醫學等,在專科層次多數不單獨設置,主要內容安排在相關課程中。早在1981年,國家衛生部就頒布了《高等醫學院校五年制醫學專業教學計劃》,與此不同,三年制醫學專業卻沒有國家層面的教學計劃或課程標準,各院校或壓縮本科課程體系或相互借鑒制定各自院校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較混亂。如本次所調查院校,開設醫用化學課程的院校有27所占69.23%,把醫用化學列為公共基礎課的有10所院校,列入醫學基礎課的有11所,列入選修課的有6所;開設課程最多院校比最少院校多出18門,是其1.64倍。該專業理論課時數,最高院校是最低院校的1.56倍,實驗實訓課時數最高院校是最低院校的2.82倍;畢業實習時間最長院校是最短院校的1.86倍,教學時數差別巨大。另外,國內該專業課程設置中依然存在專業必修課和基礎課課時數比例過大,公共基礎課、人文課程和選修課比例過小,課程結構不合理。
(三)實踐教學有待進一步加強。
學校與醫院相對分離,臨床教學和實踐環節薄弱,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分離、重理論輕實踐確依然是影響我國醫學教育發展和教學質量提高的突出問題。各院校該專業平均理論課時與實驗實訓課時比例為1:0.39;畢業實習時間最短的院校僅有28周。有14所未開設專業臨床綜合技能實訓課程,占35.9%。16所院校畢業考試沒有臨床技能操作考核,占41.03%。這與教育觀念、辦學歷史、辦學條件等的制約,以及實踐教學資源過于稀缺不無關系。近年來,醫學院校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而教育資源相對緊缺。有的院校甚至采用觀摩形式上解剖課,更談不上早期接觸服務對象、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深入專業領域。實踐課教學薄弱、忽略學生自學能力培養,造成醫學生實踐能力差、知識結構不合理、缺少創新性思維、欠缺自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差等問題。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質量難以保證[2]。在醫學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課程體系直接體現著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環節。醫學課程的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否具有先進性和科學性,對于醫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與能力能否適應未來職業生涯的需要具有決定性的作用[3]。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應符合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內在需求,課程設置必須從學生的基礎和本專業就業及所對應職業崗位的需要出發,創新和重構課程體系,合理安排和分配學時,重視實踐環節,加強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徐宛玲 王建國 崔明辰 宋國華 王福青 高鳳蘭 張福華 張延新 單位: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醫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