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繪畫在空間藝術設計中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傳統繪畫的歷史已有上千年,它是經過長期沉淀所形成的藝術寶藏,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無論是繪畫語言還是空間表現形式,都有鮮明的特點。在當前階段,結合著中國傳統繪畫展開分析,實現有效轉化,能讓觀眾在參觀。藝術空間的過程中有更豐富的感官體驗,不斷豐富美術館文化游覽形式,讓參觀者在其中有更好的感受。文章借助不同類型的四幅中國傳統繪畫作品展開相關的分析,根據當前美術館的發展情況和藝術品展示形式,形成四個不同的藝術體驗空間,讓人們對中國傳統繪畫在空間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有更深刻的了解。
關鍵詞:中國傳統繪畫;空間藝術設計;具體應用
20世紀30年代中國第一家獨立美術館成立,爾后其他美術館紛紛設立,但因為和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美術館起步較晚,所以發展緩慢。大部分美術館展覽形式非常單一,也缺乏深度的藝術和文化體驗互動。美國概念藝術家和德國的新表現主義藝術家提出了藝術作品空間化的理論,中國的藝術研究人員則透過中國畫透視原理,借助現代技術將二維與三維空間做好轉化。這些藝術家們的研究方向非常深入,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創造一種新型的體驗形式,來引導觀眾們感受藝術作品,讓藝術作品和觀眾之間的界限更加拉近。因此將藝術作品空間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無論是對美術館的發展,還是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展現都有著突出的作用。[1]
一、藝術作品的空間化概述
藝術作品空間化對很多人而言是相對陌生的。美國概念藝術家Alex為了喚起觀眾對藝術的感受,對繪畫作品中的平面圖像和細節進行抽象,將不同含義的元素進行整合,這樣增強整個空間體驗感,構筑不同顏色、圖案和紋理的藝術裝置,形成針對化的場景,加深觀眾對場景中藝術作品的深度理解。德國的新表現藝術畫家和雕塑家基弗,他的作品是與歷史和自然有密切關系的。他的作品來自時間的流逝,作品從詩歌、歷史遺跡、圣經故事和風景中獲得靈感,并將它們進行抽象和排列。這些詩歌和照片背后所隱含的符號構建了與現實世界所平行的一種藝術空間,作品透過視覺的語言,給參觀者更深刻的感受和突出的視覺沖擊。中國藝術研究學者在圍繞著研究中發現了東方古典園林藝術和園林視覺圖案的一致性,結合中國傳統繪畫真實的尺度和透視理論以及視覺分布原理,分析了中國畫的仰角、水平角和觀看距離,并不斷調整景觀和景點的布局,借助現代化的數字技術,構建景觀數字模型和視覺量化的透視規范,制定了相關的景區二維動畫三維動畫尺度標準。這樣從中國畫原始視角,實現了拙政園不同景色的園林空間分布和景觀路徑。文徵明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四絕全才,他的拙政園三十一景圖作為代表作。無論是構圖、用筆、用墨、形式等方面的藝術成就都非常的高超,這一作品榮譽時代背景卻又獨立存在的藝術風格,讓當前人們在欣賞的過程中有著不同的感官感受。這三十一幅作品構圖有所不同,但用筆和用墨有異曲同工之妙。他的取材是對園林藝術真實的寫生和傳情狀物,通過對這些園林空間分布分析。借助信息化動畫的轉化能力讓人們獲得一種更深層的感官體驗和更沉浸式的觀察,以上的這些案例通過對繪畫作品的圖像分解、元素抽象排列組合借助不同的模式來烘托觀察空間形成了繪畫圖像世界平行的空間。這樣的方法直接拉進了繪畫作品和參觀者之間的距離,讓參觀者對繪畫作品的內涵有更深度地體驗。
二、當代美術館的發展情況研究
根據美術館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當代美術館真正意識到了要讓自身實現長遠的發展,這就需要改變作品的展示形式,讓參觀者在參觀作品的過程中真正地感受到其中文化內涵,真正的走入藝術的世界。
(一)沉浸式美術館沉浸式美術館
透過對亞洲繪畫散點透視觀察空間的研究,借助現代化計算機技術,創造出了一個充滿三維物體的空間世界。從傳統藝術角度對三維空間進行平面化設計,探索出其中的邏輯結構,創造出一種視覺體驗來引導人們進行思考和理解。觀眾在觀看藝術作品時,常會站在固定位置來觀看,然而在超主觀理論指導下,它所創造出來的藝術體驗空間是以觀眾為中心的,通過計算機和影像技術對二維藝術作品進行空間的切割、折疊和連接,讓旁觀者在其中巨大的藝術空間內自由地移動位置和視角,幫助他們對藝術空間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讓藝術作品和觀看者之間的隔膜被打破,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幫助觀賞者對藝術作品有更深刻的了解。
(二)移動美術館
這個概念也是最先起源于西方社會,其提出解決美術館和藝術空間收藏存在的問題,也讓展覽不僅僅局限在一個美術館或藝術空間內,過去美術館和藝術空間都是固定的,處在相對靜止的狀態。這樣的情況下人們想要對相關作品進行觀賞的時候都需要到特定的地點兒移動。美術館概念的提出將美術館變為移動設備,讓其展覽的形式更加多樣化。荷蘭的普萊恩美術館是歐洲最為著名的移動美術館,它面向公眾,成了一個藝術中心,打破固有的局限性,能放置在公共空間或城市中心,成了一個流動的藝術展示平臺,打破傳統美術館的空間限制,拉近了藝術作品和觀眾距離。
三、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空間展現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固有形態下人們總是對繪畫所蘊含的內涵、線條、色彩所展開的分析,這些繪畫作品凝結歷代畫家對藝術的理解和認知。但相比較西方社會而言,中國美術館起步發展相對緩慢,在藝術和文化互動過程中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大部分的民眾對于傳統繪畫藝術認識程度非常有限,認為這是一種脫離大眾而存在的高雅藝術。其實對于中國傳統繪畫的空間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中國傳統繪畫具有強大的藝術空間,找到其空間化,將其形式以移動化形式彰顯,能增加這些傳統繪畫作品和民眾之間的距離,拉近兩者的距離之后,就為欣賞藝術作品提供了一個新的渠道。
(一)中國傳統繪畫空間藝術設計途徑
對中國傳統繪畫空間藝術設計方法進行全面的了解,需要圍繞中國畫題材進行選擇。中國畫作為中華民族的藝術寶藏,它的題材非常豐富,大多適合自然演變有密切關系。透過這些豐富題材,中國畫的選擇能讓觀賞者從中感受到自然發展動態過程,幫助他們的感官有更好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從自然發展的動態過程來進行了解,人們在展示環境中會對展品進行欣賞,這是一種動態畫的欣賞時間,作為動態詮釋的方式,人們在展示的空間里會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和空間的變化,從而有更好的感官體驗。四季就是一個時間和自然發展的動態過程,在中國畫的場景中,結合中國畫題材的具體情況,圍繞四季的演變過程,選擇反映不同季節的中國畫題材就能夠幫助。另一方面觀賞者在其中獲得深刻的感官體驗,就是在感官體驗層面,感官體驗和文學、繪畫、詩歌、音樂等藝術緊密聯系,能夠幫助其情感得到提升。宋代宋人四雅品茶、插花、品香和賞畫,這都是傳統藝術中的精華。這四雅透過人的感官體驗,感受藝術的美,品茶強調味覺之美,插花強調觸覺之美,品香感受嗅覺之美,賞畫突出視覺之美。這四種藝術的結合,展現出了宋人的文雅,圍繞這些傳統藝術的感觀體驗選擇和其相似的中國畫題材就能激發觀賞者的感觀感受,中國畫創作過程是從思維和感受之間建立聯系所提升的一個過程。在這樣的模式下,選擇不同歷史背景下所創作的中國畫題材,就能感受到中國畫創作和藝術之間的聯系,拉近藝術和觀賞者之間的聯系,感受中國畫背后的內涵。
(二)中國傳統繪畫空間藝術設計過程
圍繞四幅中國畫的繪畫技法、透視原理、構圖、空間形態等相關藝術進行分析,透過元素提取抽象和整合藝術作品空間的方法,選擇合適的材料和顏色,可以構成整個中國畫藝術體驗空間。
1.繪畫技法與透射原理
早在宋代,中國畫中的散點透視作畫方法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例如作者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記載: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些就對應散點透視,概述了在三種形態下觀察事物的角度,其實它對應的就是當前所提道的仰視、平視和俯視。散點透視法又被稱作為是動點透視法,它就是畫家不要在固定的位置去觀察風景,只有在不同的角度觀察,才能夠有更寬闊的眼界。散點透射在前文所提道的四幅國畫作品中都有彰顯,作者從深遠、平遠和高遠幾個視角描繪空間,春、夏、秋和冬,分別對應其場景,在掩關焚香圖中,還運用到了隱藏法和留白法,這讓整個畫面更加協調,觀眾看到這幅圖片圖畫后,留給內心無盡的遐想。
2.構圖和空間形態
在《蘭亭修契圖》和《掩關焚香圖》中,都運用了分段式的空間布局方法,整個畫面場景。由近景、中景和遠景構成,根據這三部分的比例關系,可以設置空間。《富春山居圖》通過全局式的形式將富春江山水進行記錄,這時就可以用平移法來讓觀眾欣賞畫作。觀察者視線要從畫面開頭一直到結尾,這樣來欣賞。這種方法和中國傳統園林造景中的一步一景有相似之處,它需要結合整個卷軸長度與空間比例關系,否則就會導致觀看者在觀看過程中體驗過于單一,將其構成一個圓環的模式,讓觀眾在游覽的過程中欣賞到不同的。
3.相關傳統藝術
在這些不同的作品中蘊含不同的傳統藝術,將這四幅作品中所傳遞出來的傳統藝術和宋人四雅有機結合,能夠調動觀賞者不同的感官感受,讓他們在觀賞這些國畫作品中和國畫之間產生一種互動,感受到作品背后的內涵。在整個作品中,還有空間化的特色,例如《蘭亭修楔圖》按照比例提煉出了抽象的階梯元素,有八組山體從中展現。這時可以引導觀賞者運用深遠的視角來俯瞰整個畫作,其中的竹林、涼亭和植被也被進行提取,根據原畫中的景觀進行布置展現。成了整體形式,這樣就增加觀賞者和藝術空間之間的互動性,讓其有更深刻的感受。
4.其他方面
其他方面包括材料顏色、手工模型和藝術空間效果。在材料顏色中,當前的機器已經無法測量其性質和年齡,而源自大自然的材料卻能讓人們感受到其真實性,所以在進行相關的藝術空間材料選擇時,可以選擇木材、絲綢、金屬、細砂等材料,這樣能還原原畫上的色彩。再借助投影設備將作品的主色調投擲在墻面上,增強感官體驗。在相關的藝術空間手工模型中,圍繞著不同的藝術空間模型用紙、木材、絲綢等比例進行制作。因為中國畫中沒有明暗對比的效果,整個模型中可以設置頂部照明,地面照明的模式,讓空間的整個層次感有所彰顯,還可以借助轉動的轉臺,讓游覽者360度欣賞整體造型。[2]最后所形成的空間藝術效果,是借助畫作和藝術形式,形成一個平行的空間。在這個空間內中國的藝術形式被展示,為觀賞者提供一個零距離接觸藝術世界的機會,用全新的方式去感受到中國傳統繪畫。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圍繞中國傳統繪畫展開深入的分析,將傳統繪畫和藝術空間有機結合,能讓游客在美術館參觀過程中獲得更深刻的感官感受。這也是未來美術館發展的主要趨勢,這樣的模式將推動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柳天昱,ThomaiPnevomonidou.中國傳統繪畫在空間藝術設計中的運用[J].設計,2020,33(23):42-45.
[2]詹偉,喻宏.陶瓷繪畫藝術在室內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佛山陶瓷,2020,30(10):41-43.
作者:蔣喆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