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特色村鎮民宿空間設計鄉土文化建構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民宿作為當下特色村鎮的轉型開發中一個重要服務性創意行業,對經濟、文化的傳承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在國外,民宿的轉型極大地推動了當地農村轉型的發展。它主要以農村特有的地理和人文環境為基礎,在原建筑、生產和生活環境中設計開發,形成了一種小型、精巧的酒店風格。在消費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要注意民宿的審美,還要注重民宿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如何激發消費者對文化的認同,決定著其成功與否。中國的社會基本上就是鄉土社會,全體人民都有著深厚的鄉土情緒,因此在民宿空間設計上要特別注意鄉土文化建構的問題。本文將以桂林龍脊梯田景區為例,講述如何在特色村鎮民宿空間設計中如何進行鄉土文化的建構。
[關鍵詞]特色村鎮民宿;空間設計;鄉土設計
前言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隨著鄉村結構和工業形式的變化,傳統的以耕作為主體的生活形式面臨嚴重困境,許多村鎮都面臨轉型發展的需求。民宿與酒店、旅館不同,既接地氣,又富有人文和人情,因此,發展民宿經濟離不開鄉土民間風情文化的依托。在農村民宿的空間設計中,一方面要滿足基礎的生存需求,另一方面更重視空間設計獨特的視覺文化結構,最重要的是喚起消費者對鄉愁的興趣,建立起價值認同的“鄉土文化”。龍脊梯田位于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平安村龍脊山,是一個規模宏大的梯田群,有“世界梯田之冠”的美譽。景區內居住著壯族、瑤族兩種民族,是一個以梯田稻作農耕文化為主題,集自然景觀與少數民族人文景觀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內不僅有萬畝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龍脊梯田,還有保存了愈百年歷史的民族村落建筑——干欄建筑。該景區內的民宿是民族村落建筑中用于接待觀光游客的重要載體。
1構建鄉土文化的意義
鄉土文化蘊涵著地方優秀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鄉土在凝聚人心、淳化民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催發促進人們的民間家園情懷和集體意識。這幾年來,國家關注鄉土文化持續上升。在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一條有關于鄉土文化的意見。在《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里,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提出了“注重實踐與養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的方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地融入生產生活各個方面”。
2龍脊梯田景區的鄉土文化
鄉土文化是在一個區域里,進行特定流行并且經過時間的沖刷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一種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共同體現的文化。中國的鄉土文化源遠流長,而廣大農村則是滋生培育鄉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龍脊梯田以自然景觀為物質實體,以稻作農耕為鄉土文化內涵,以季節為呈現時序進行展演,其中五六月份的灌水期和九十月份的收割期為標志性景觀和旅游旺季。冬季農閑時,村民們在稻谷收割后的梯田中種植油菜花,三月為油菜花觀賞季;從五月開始犁田、耙田、灌水,在陽光的照耀下,水面波光激淞,如同天空之鏡;六月到八月為稻禾吐翠的時節,梯田上綠意盈然,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到此避暑的游人如織;九月中旬到國慶節是一年中最美的標志性景觀時節,成熟的稻谷形成金黃色稻浪,具有極大的視覺沖擊力。另外,當時就職于桂林電視臺的攝影師李亞石拍攝了一組以金坑梯田景觀和紅瑤民俗風情為題材的作品《大山的日子》,在《中國攝影》上刊登后,引起很大反響。近年來,中央電視臺《鄉土》《走遍中國》等欄目以及《舌尖上的中國》《稻之道》等膾炙人口的紀錄片中均有龍脊梯田的身影。民族文化旅游則以紅瑤六月六“曬衣節”及衣、食、住、行展演或其衍生產品為主的“點面”結合模式,以旅游文化節、服飾非遺博物館、特色婚禮、旅游工藝品,民族歌舞等形態進行開發。金坑以梯田景觀加民族文化的互利共贏發展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一方面推進了村寨的快速脫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
3建筑形態設計
龍脊梯田景區除了盛名在外的梯田,蔚為壯觀的壯族干欄民居也是難得一見的世間奇景。古壯寨的建筑都搭建在山地上,房屋坐北朝南。從整體的豎向布局上看,建筑以此垂直于等高線建造,布局緊湊,高高低低的坡屋頂營造出帶有節奏韻律的美感。房屋建造者通過懸挑、架空、退臺等與坡地接洽的方式,創造性地將建筑融入了當地的地形環境中,充分體現了古壯寨建筑匠人高潮的營造技藝和順應并合理改造自然的智慧。民宿最直接地體現為“民”,其基本對象是“農民”,引申為居住、鄉土等。因此,在民宿建筑改造之前,必須充分了解周圍的環境。這一環境不只是指各種自然條件,如經緯、氣候和土質環境,還包括地方民俗、文化和土生人情等。要充分尊重原有建筑形式的風格,不做大變化。如果某些原建筑的物理性和使用功能不足以作為游客居住的基本功能,如屋頂防雨、采光及保暖窗等,對其進行一些改造就是必要的。但在改建過程中,不能影響大面積的外觀,局部采用了新的建筑語言和技巧,使空間保留了鄉土的特色,又富有時尚感。在改造材料的使用中,應盡可能選擇與原建筑相一致的材料,保持原建筑材料肌理語言的統一性。第二,如果改造了院落的格局,則在空間布置和動線上,既要滿足原居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又保留了基本鄉村的生活習慣,又要滿足游客的旅行和住宿需要。在庭院的風格,植物的配置,鋪地的材料等方面,也要盡可能地保持原來的空間樣式。
4空間功能設計
民宿不但要通過建筑的形態設計,為游客帶來視覺上的鄉土情感,而且要直接激發消費者對鄉土的情懷與價值的認同,更要透過空間功能設計,把鄉土的生活方式傳給消費者。如果把院落、建筑形態的改造看作是民宿空間外部的視覺特點,那么空間功能和使用時所傳遞的生活態度就是其內涵性。因此,在民宿空間的設計上,還要注意能夠展現鄉土特點和文化生活方式。游客選擇住宿而不是星級酒店或快速旅館,其目標除了對民宿建筑的視覺吸引之外,對遺存在其農村小院中的鄉間地田園慢生活也是鄉土情感的重要組成成分。桂林龍脊梯田景區的民宿中,應突破傳統干欄建筑二層或三層結構的劃分,以民宿作為初衷,將一層設置成住客活動區域,包括大堂、衛生間、廚房等區域。二層設置成寢室,在保留民俗風貌的情況下,獨立安裝每個房間的房門,做好隔音以保護住戶的隱私;同時可以設置多種不同房型,以滿足游客的個性化需求。另外,可以在設計功能時區分主人與客人之間的使用功能,也可將主人之間的生活方式植入到客人之間的公共活動區,如將主人之愛、勞工手工等植入空間設計,并與游客建立良好的交流關系,營造出親切的家庭情感,深入游客對鄉土文化的感受。
5空間陳設設計
在民宿空間的設計過程中,建筑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限制的,民宿形態的設計與改造決定了只能在原建筑中展開的建筑,而空間陳設設計則相對發揮了較大的空間。民宿通常都有清晰而內涵的主題,鄉土文化是一個大的概念,在不同地區會有一定的鄉土特點。少數民族的鄉村普遍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可根據自己的歷史、傳奇故事等傳統文化,建立一個空間。龍脊梯田景區內就居住著壯族、瑤族兩個民族,在家具陳設方面,可選擇本民族傳統家具,甚至是老家具。傳統的家具沉淀了歲月和生活的痕跡,會更溫暖、容易與游客在文化和情感上產生共鳴。在布藝的選擇上,材料可以選用本民族特色的織物和圖案,色彩上也要體現本民族的用色審美特征;在選擇掛件、擺件等方面,可選擇民族手工藝品或復制產品,通過器物文化傳遞鄉土特色和價值,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特別重視空間的照明設計,燈光的設計要滿足不同地區的使用功能,在燈光的氛圍中要重視寧靜、安閑和舒適的氛圍創造,并與周邊環境協調,使游人能夠在光的環境中放松身心。另外,設計要注意室內的細節,具體到門窗、衛生用品、餐碗飯盤,日常耗電的小物品等就是民宿文化載體,而住客的室內細節設計則常讓住客對民宿人文的情懷印象深刻。在遵守上述一般原則的基礎上,還可以賦予空間陳設以更具創意的主題和風格。相對于具有民族特色的鄉村,大多數普通農村在民宿空間的鄉土文化構建中,只能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結合地域特點營造空間的陳設主題和風格。甚至在區域特征不明顯的情況下,在空間陳設中也可適當地引入田園鄉村,家庭主題,或異國風情,懷舊主題等,甚至原住民,人文藝術等主題。不同房間還可以創造不同的裝飾風格。主要是通過創造手法實現區別發展的。現在,臺灣傳統民宿的設計發展越來越多地注重主題多元化,許多臺灣民宿的整體設計不僅將當地傳統民俗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而且同時加上傳統創意與現代美學的結合元素,打造出許多頗具臺灣特色的、主題不同的民宿設計產品。臺灣特色民宿產業發展,值得大陸讀者學習和深入研究。
6民宿衍生產品設計
游客從行程前獲得的信息,到旅游結束時的評估和回憶,都是一個線性的、持續的過程。因此,開發可以體現鄉土文化或民宿自身特色的衍生產品,使消費者除了能夠現場感受鄉土文化外,還能帶走鄉土文化,成為永久記憶,也是建構民宿鄉土文化的重要組成成分。成功的民宿在游客進店消費時,不僅提供了優質服務、獨特的文化體驗,而且在入店前后的經歷中,也進行了精巧的策劃和宣傳。民宿延伸的產品設計,可以說是民宿用來構建鄉土文化必不可少的物品。現在很多旅游區都在推出自己的文創物品,這些物品不僅僅是在展示自己的地方特色,還可以持續地發展自己的特色文化。所以在民宿中衍生出來的產品,可以更好地幫助鄉土文化進行構建。
7結論
現在民宿雖然現在搞得火熱,也有很多人成功。但是,在業內也出現過大量失敗的案例。在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最為繁多的原因就是民宿的定位不精確。民宿的主題未明確以及民宿經營者管理不當使得很多民宿都半途夭折,所以說在民宿開發的設計過程中,重點一定要圍繞著消費者的需求。深入挖掘文化的內涵,從定位、主題、管理等各個方面傳遞民宿文化的價值與情感。還有需要將鄉土文化融洽的融入民宿之中。不能夠讓民宿只是簡單地換個地方睡覺,而是需要讓顧客在需求中體會鄉土文化,在民宿中體驗到鄉土氣息。通過民宿構建鄉土文化可以有效地催發人們的民間家園情懷和集體意識。
參考文獻
[1]王浩.現代民宿建筑空間設計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18):92-93.
[2]余正勇,陳興,李磊,等.民宿對鄉村文化傳承創新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20(6):81-86.
[3]江勇.休閑空間中紡織品裝飾設計探析[J].藝術工作,2020(5):97-99.
[4]鄧衛華.“互聯網+”背景下鄉村民宿設計——以長豐縣馬郢村鄉柬民宿為例[J].科學技術創新,2020(29):117-118.
[5]馮智明.梯田觀光、稻作農耕與民族文化的互利共生——基于龍脊梯田“四態均衡”模式的考察.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96-103.
作者:伍江華 單位: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