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校園庭院空間設計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庭院作為當代大學校園里一種常見的建筑空間形式,它不僅能為在校師生提供學習交往的公共活動場所,同時具有突顯校園文化、豐富校園空間層次等多種景觀作用。以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樓的內庭改造設計為例,對當前校園庭院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研究與分析,初步探討大學校園庭院空間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大學校園;庭院空間;設計
一、大學校園中的庭院空間
校園庭院是師生們在課余閑暇時自覺聚集和駐留的公共交往空間,作為一種積極的空間因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師生的交往行為,也是聯系教學樓與室外環境的過渡空間,間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質量。
(一)庭院的概念
“庭院”一詞在我國漢字字典《玉篇》中的解釋為:“庭者,堂前階也”;“院者,周坦也”。由此可知,傳統意義上的庭院多指由建筑物所圍合出的相對開敞、平坦的室外露天場地,作為建筑的附屬空間而存在。隨著當代大學教育建設的高速發展以及學生們對信息傳遞、情感交往的渴求,校園中的“庭院”從學生課間休憩、活動的景觀平臺逐漸演變成為了學生進行主動交流探討的教育場所。
(二)庭院的類型
依據庭院在校園建筑中所處空間位置的不同,可將其劃分為前庭、內庭、中庭、后庭以及屋頂花園等;依據校園建筑對庭院圍合程度的不同,可將其劃分為封閉式庭院、半封閉式庭院、開敞式庭院等;依據庭院空間屬性的不同,可將其劃分為公共型庭院、半私密型庭院、私密型庭院等。
(三)庭院的構建原則
1.協調性
庭院不是獨立存在的單元個體。它作為整個校園景觀的一部分,其協調性不僅僅體現在庭院內部各組成元素之間的統一,更體現在庭院與周邊環境、庭院與校園建筑在空間關系、設計風格上的協調一致。
2.多樣性
多樣性原則是以人為本設計理念在校園庭院建設中的體現,目的是為了創造出更舒適、更便利、更人性的空間環境。可通過水景、廊架、景墻、臺階等設計形成多層次的庭院空間來滿足師生的多種功能需求;或通過豐富多彩、變化無窮的多樣化植物景觀設計來滿足師生的審美需求,提高空間使用率。
3.文化性
大學校園作為科學教育之陣地,其庭院設計在滿足功能需求及藝術審美的前提下應突顯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辦學精神。文化內涵的表達主要指由具體人文景觀上升至文化認同的師生情感物化過程,它可以結合學校所處的地形地貌特征及當地植被來展現校園“環境育人”的特色。
4.生態性
生態性一方面是指在遵循一定自然法則和藝術規律的前提下,通過充分發揮當地植物群落的生態效益來提升庭院的自然環境,另一方面指結合庭院現狀,因地制宜地運用生態材料、生態集水理念等來實現庭院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二、當下校園庭院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包裝設計藝術樓庭院的概況
包裝設計藝術樓庭院位于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區湖南工業大學新校區內,是包裝設計藝術學院的下沉式內庭綠地,庭院四面皆由包裝設計教學樓圍合而成,封閉性較強。整個庭院呈長方形,南北向長約44m,東西向長約78m,規劃面積約3432㎡。其中東側與西側分別設置了一個可連接校園道路的人行出入口,南側與北側分別設置了一個可通往教學樓內部的人行出入口,目前庭院內僅做了簡單的綠化分割。
(二)包裝設計藝術樓庭院現存的問題分析
1.庭院入口處設計不合理
庭院的東、西兩側雖然分別設置了人行出入口,但是西側的人行出入口常年封閉不可通行,導致師生在日常上下課的人流高峰期時都擁堵在了東側的出入口,而此處空間面積有限,缺乏可供分流的集散點及緩沖區。另外,該庭院的入口即包裝設計藝術樓的入口,它作為由室外環境向特定教學環境轉換的過渡區,缺乏一定的空間識別性及學院氛圍的營造。
2.庭院空間使用率低
首先,從使用現狀可知,庭院的功能及景觀設施有待完善。如:整體布局缺乏中心主景及次要景點的設置,無法吸引師生視線聚焦或參與互動;缺乏如廊架、座椅、垃圾箱、雕塑等這些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的公共服務設施,導致庭院使用功能單一,目前僅作為師生日常穿行的通道。其次,庭院中現有景觀過于平鋪直敘,缺乏橫向和縱向上空間序列的變化以及障景、藏景等手法的運用,導致視線完全通透,整個空間之景一覽無余,毫無吸引力和趣味性;再次,庭院內部的景觀設計沒有體現出該學院應有的藝術特色。
3.庭院鋪裝及積水問題
庭院路面的現有鋪設為水泥基層,工藝粗糙且形式單一。夏季時,水泥硬質化鋪面對于太陽熱量的吸收、存儲和反射致使庭院內地面的平均氣溫升高好幾度;雨季時,缺乏雨水徑流的合理引導,加之地面的不透水性和低洼不平導致雨水在短時間內無法排出,造成庭院內積水;
4.植物配置不足
首先,庭院內現有植物在綠化量方面雖然能基本滿足師生日常學習需求,但植物品種單一,缺乏觀花類、觀葉類、觀果類、聞香類等多種植物的合理配置,未能形成豐富的植物群落景觀,也缺乏明顯的季相變化,易造成師生審美疲勞;其次,植物景觀的可參與性差,如庭院中配置了大面積的草坪作為綠化,經低矮的灌木叢圍合后僅僅只能用來觀賞。不但阻隔了師生與景觀之間的互動聯系,也大大降低了空間的使用率。
三、校園庭院空間的設計策略
(一)尊重場地,協調空間關系
明末造園家計成在《園冶》一書“相地”中談到,“園基不拘方向,地勢自有高低”。如果能夠依據不同的場地特征,充分發揮場地中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做到“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就可稱之為上選之作了。因此,對庭院進行改造設計時,必須要懂得尊重場地、善于利用場地環境。首先,要詳細考察現有庭院中的地形、氣候、水源、植被、土壤等。其次,還要有掌控全局的整體觀,對圍合庭院的校園建筑及庭院所處的周邊大環境進行同樣細致的分析,了解其對該庭院改造設計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從而做到“俗則屏之,嘉則收之”。由于該庭院場地的特殊性,它作為四面皆由校園建筑圍合而成的封閉型內庭綠地,使改造者不得不重視其與校園建筑在空間組織上的協調關系。例如,庭院的水平尺度與建筑豎向層高之間的比例關系,可直接影響庭院內部的受光面積,那么在進行植物配置時就需要考慮陰性、陽性、中性、濕生等植物種植位置的合理安排;再如,現有庭院的南北兩側分別設置了一個可通往建筑內部的人行出入口,為了方便師生日常通行,假設將這兩處以游廊的方式進行連通,就需要考慮內外空間的轉換與滲透關系。另外,游廊的尺度及形式也都要與建筑體量及外觀相協調。
(二)合理布局,完善空間功能
布局即庭院空間的總體規劃,是根據庭院的性質、功能、主題、服務對象等,結合場地的具體情況進行揚長避短的設計構思,使構成庭院的各景觀要素按照一定的藝術規則有機組織起來,形成相互協調的統一整體。以該庭院為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布局改造:1.功能空間的劃分與組織。根據師生日常功能需求的不同,結合人流的動靜分區,將原本單一的庭院空間劃分為如休憩、交流、觀賞、通行等若干小空間串聯組合的形式,劃分的手段可以是景墻、花架、植物、鋪裝等多種景觀元素。2.游覽路線與景點安排。可在庭院的主體位置設計一個主要景點,周邊相應地安排兩至三個次要景點來與之形成相互間的對景或襯景。這些景點通過曲折有度的游覽路線進行組織,達到步移景異的觀賞體驗,提高庭院空間使用率;3.景觀空間的序列與景深。空間序列可分為開始—引導—高潮—尾聲四個階段,其展示主要依靠游覽路線的引導。景深可以通過空間的對比轉換、景觀層次的收放重疊以及借景、藏景等手法的運用來實現。4.景觀設施完善。庭院內景觀設施不僅具有使用功能,還可以組景、聯系或分割空間、渲染氛圍等。因此,在進行設施布置時,既要對庭院功能進行完善,又在設計風格上與周邊環境保持協調。
(三)因地制宜,豐富空間層次
因地制宜是以順應自然、利用自然、適當地改造自然為前提的。該庭院的用地面積雖有限,卻可以通過景觀的豐富變化和視點的轉換,使觀賞內容多樣化。例如,在庭院入口處可采用“欲揚先抑”的設計手法,以視線隱約可穿透的景墻或造型植被對主景和高潮進行“障景”和“藏景”,再曲徑通幽,營造深遠的空間層次;再如,庭院地勢過于平坦而缺乏空間變化,可借由微地形來創造豐富空間形態。
(四)寓情于景,提升空間意境
一座既有實用功能又富有魅力的校園庭院,它不僅僅需要功能布局的合理或景觀層次的豐富,還必須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即人文之美。景觀設計有三境,即生境、畫境、意境,而校園文化內涵是通過生境之載體,達到畫境之美來傳達意境之靈魂。意境是經過提煉和升華后的詩情畫意,可以由植物景觀人格化后的精神傳達特定的文化內涵,或由該庭院所在學院的人文底蘊來進行表現。
(五)結合生態,師法自然
當代校園庭院不僅僅致力于為師生提供優美的公共交往環境,滿足師生的休閑、學習、交流等使用需求,它更多地被賦予了生態與節能之意義。當自然元素經過有主次、疏密、節奏、變化的藝術布局后,它就是最接近自然生態美的人工環境。這種藝術再現的“自然”在有效利用場地的基礎上,通過與生態技術的創新結合,實現庭院景觀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例如,可將校園庭院設計為收集雨水的生態花園,利用人工挖掘的淺凹綠地合理引導來自周邊建筑與道路的雨水,通過綠地中土壤、微生物、植物的多重凈化后下滲涵養地下水,同時將原有水泥路面改為生態透水鋪裝來增加雨水下滲,以解決庭院的積水問題。
四、結語
校園庭院空間的價值最終取決于它是否滿足了在校師生的使用和發展需求,以及這種滿足的程度。其設計需要在詳細考察場地的基礎上,根據師生的使用需求進行合理布局,并結合借景、藏景等多種設計手法因地制宜地營造豐富多變的景觀效果,有所創新。
參考文獻:
[1]李正.造園意匠[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郭融,王龍成,張乘萌.大學教學樓庭院設計初探———以山東農業大學5號教學樓庭院為例[J].住宅,2017,(S1).
[3]張艷穎,賀勇,曾伊凡.當代中學校園庭院空間特征與設計策略[J].建筑與文化,2015,(07).
作者:田甜 單位: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