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企業會計審計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內部審計職業管理體制不合理,企業內部審計目標與企業目標有差距
內部審計是以幫助企業高級管理層和董事會成員成功地履行各自職責為目的的、是企業自我約束的自律行為。基于我國建立內部審計制度的目的,內部審計職業管理體制實行“雙軌制”,造成內部審計的地位界定不清。一方面內部審計作為國家監督企業經營管理狀況的工具,監督企業最高管理層的管理決策行為,以防止其損害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要為最高管理層服務,起到參謀,助手作用,這種“雙向性服務”使得內部審計目標與企業目標相關無幾,有可能導致最高管理層不重視內部審計工作,而國家審計機關又鞭長莫及,同時也使內部審計人員無所適從處于尷尬的境地。
(二)企業內部審計的相對獨立性難以得到保證,內部審計在企業組織中的地位較低
內部審計本身不同于外部審計,其機構組成人員均是來自企業組織內部,內部審計機構本身也是企業整體中的一個部分,內部審計人員的切身利益與企業休戚相關。按規定企業內部審計是在本企業主要負責人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的,為企業中的一個職能部門,其人員配置、職務升遷、工作地位等都由本企業領導決定,導致內部審計在組織、工作、經濟等方面都不獨立。有的企業將內部審計設于總會計師的領導之下,或是財務和審計合二為一,或是應付完上面的檢查就撤消,審計組織的獨立性得不到合理的保證。內部審計在某種意義上對本企業領導來說是形同虛設。再從監督和作用看,有權力者監督無權力者最為有效,上級監督下級效果也是顯著的;而同級之間的監督,因權力相當、互相制約、互相抗衡,效果會大打折扣;而下級監督上級,可能是正面效力無幾,負面效應隨之而來。
(三)企業內部審計機構人員配備單一化,審計機構的設置方式簡單
企業內部審計組織中的工作人員都是會計出身,他們中有正規學歷并經過相應工作實踐的人很少,大多數是在舊的財會制度下通過多年的會計工作實踐,通過職稱崗位培訓出來的。他們具有會計的實踐經驗,對加工對外會計報表的工作駕輕就熟,但是對企業自身很需要運用的管理會計以及控制理論與實踐、風險管理、經濟預警等方面,還是顯得不夠,其知識結構與企業發展的需要相距甚遠。企業在審計機構的設置上忽視其獨立性、專職性、有效性和權威性等一般原則,對企業自身的特點及控制管理上的實際需要考慮粗略,缺乏對不同專業人才的合理搭配,簡單地發個文件,組成一個審計處或審計科,內部審計機構就算建立了,企業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較為隨意。許多企業內部審計機構設了又并,并了又設,審計人員很不穩定。
(四)審計觀念、審計方式落后,硬件、軟件投入嚴重不足
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步入會計電算化的今天,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及其在企業的廣泛應用,傳統意義上的會計記錄、會計臺賬、會計報表以及整個財務運作過程逐步實現無紙化,公司管理方式也因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應用而發生深刻的變革。而企業的內部審計還依然停留在經驗估計、手工操作階段,審計經費極其有限,相關信息不通暢。審計人員的工作視線一般只是放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事后,平日主要是進行查錯防弊的財務收支審計,審計損益表等會計報表,審計范圍是過去歷史的財務記錄,檢查評價的是過去的利潤或虧損,而內部審計的重心———企業經濟效益審計幾乎沒有涉及。即使在一些企業有類似內部審計的工作,也做得過于形式化,粗略化,內部審計部門與企業其他職能部門看上去是相互獨立,沒有多少聯系的,審計人員工作中也很少顧及企業控制管理以及其他部門的需要。
二、企業會計審計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確立內部審計在企業中的地位,要使其貼近管理控制業務的需要
要確立內部審計的地位,構建適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內部審計模式,首先,必須明確樹立現代管理觀念。因為現代企業制度的確立,對企業管理體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點是要求企業健全自我約束、自我監控機制,以適應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現實,從而有效保護所有者權益。其次,要不斷提高企業家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重塑內部審計的地位,歸根到底還要依靠高素質的企業家來實施。所以在提高對內部審計認識,明確內部審計相關問題上,必須有高素質的企業家。因為經營企業、管理企業畢竟得依靠企業家。完善管理、提高效益是經營企業的最終目標,而高效的管理必然要有內部審計。內部審計和管理控制二者之間的關系也是影響內部審計地位的一個因素,許多組織者就是不分內部審計和管理控制的職能,從而將內部審計置于一個無法發揮作用的地位,使內部審計完全喪失了自己的獨有特征,失去了效用。
(二)不斷做好企業內部控制的建立與健全,為審計監督創造良好的內部條件
內部控制是企業經營管理制度的重要部門,它是為企業特定目的提供合理的保證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的有機總體,內部控制職能包括企業管理當局用來授權與指揮企業供應、銷售、生產等經營活動的各種方式。包括核算、審查、分析各種信息資料及報告的程序及步驟;包括對企業活動進行的綜合計劃,控制和評價而制定或設置的各種規章制度。因此,內部控制貫穿于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各個方面,只要存在企業經濟業務活動和經營管理,就需要有相應的內部控制。內部控制隨著內外環境而變化,不斷改進優化,以達到企業內部部門及企業總體提供的數據可靠,保護各項資產及記錄的安全,促進經營效率提高,鼓勵遵守既定的政策,遵守有關部門的法規等目的。因為企業實體的經營規模和范圍變得愈來愈加復雜和廣泛的候時,企業管理當局必須依靠大量的報告和分析才能有效地控制企業的經營活動,而良好的內部控制系統中包含的檢查復核,能防止人為造成的損失,并降低錯誤與舞弊發生的可能性。內部審計人員不依賴企業內部控制就很難在經費有限,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對眾多的內部審計對象進行審計。
(三)進行常規性的經營審計和經濟效益審計,定期和不定期地對部門負責人或其他相關責任人的經濟責任進行審計
有計劃地對企業進行全面的財務審計、清理核實企業資產總額,特別是對獨立經營的部門,如分公司的成本費用、收人、利潤的真實性進行審計,常在企業不同地點放置的資產的安全性、保值性和增值性,評價部門對總公司全面預算的執行情況、財務收支活動的合法性、合規性、合理性等。遇到重要的違紀違規事件,根據情節嚴重程度與否,立專案審計。對重點的經營環節和部門,如采購、銷售、運輸、庫存管理等根據企業預算標準、管理規章及市場物價行情等進行經營審計,審查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益性、效果性。對企業所屬分公司和獨立核算經營負責的,進行干部任職期間的重點審計、定期審計和責任到期全面審計。將平時經營審計、責任審計與企業對部門的業績考評相聯系,建立分類的、連續完整的審計工作檔案,并妥善保管以確保審計工作必需的保密性。充分發揮內部審計準確、具體、及時、全面的優勢,并根據具體環境的變化,創新審計操作,增強對企業經營活動、責任履行的過程控制。
(四)建立合理的內部審計職業管理體制,實現內部審計的職業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成分多元化,內部審計職業管理體制也應與此相適應。可以學習民間審計,把行政型管理變為行業性自律管理,成立內部審計協會;國家機關不直接指導和監督企業內部審計業務,而應轉向對內部審計協會的指導和監督,避免內部審計的多頭管理。同時,內部審計也可以象會計師事務所那樣,要求具備一定條件,取得資格證書,并經注冊登記后方可允許執業的專門人員來進行工作,以實現內部審計的職業化,這樣無形中也提高了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