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下會計教育改革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互聯網的發展為會計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高等院校會計教育應適應“互聯網+”發展,推動傳統會計教育模式向“互聯網+”會計教育融合。分析高等院校會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互聯網+”背景下的會計教育工作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會計;高等院校;會計教育改革
1“互聯網+”會計教育改革必要性
1.1財務會計準則更新速度快
自我國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后,企業經濟活動越來越復雜,財務會計的相關制度也在不斷地修改完善。幾乎每年都有新的財務會計制度或準則草案修訂與頒布。在如此頻繁的變更面前,傳統的會計教學模式已經顯得有些落后了。教師和學生僅僅憑借書本來獲取知識的方法已經過時了,為及時、有效地獲得和掌握最新的會計處理方法,需要跟上時代步伐,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適應當前“互聯網+”的轉變。
1.2傳統教學模式缺乏創新精神
過去的會計教學中大多數時間都是老師在講授理論知識,而學生只是單純聽課,沒有或很少參與到實踐中,這便導致學生不能將理論知識與企業實踐相統一的問題。由于會計理論知識相對來說比較抽象,如果學生想要更好地運用財務會計知識就必須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單純地對會計理論知識死記硬背只會導致學生無法將知識融會貫通、基礎的建賬能力不足、不懂得對相關成本的計算和報表的財務分析,無法真正地掌握到會計工作的精髓。這樣的教學模式缺乏創新,培養出來的會計人才也無法與當前社會需求相匹配。
1.3傳統教學方式單一
在傳統的會計教學中,存在著方式比較單一以及時間安排不合理等現象。大多數高校設置的會計課程都是由課堂教學和實訓教學兩部分組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根據書本向同學們傳授知識點,然后布置課下作業,等下節課再點評作業的模式來完成課堂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不僅使老師無法及時明確地了解到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還會大大挫傷學生對會計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另外,所謂的實訓教學更像是換了一個地方繼續開展課堂教學,學生大多都是根據書上提供的情景,套用書本上的公式來計算一些財務指標。高校在安排課程時間時也不太科學合理,實踐教學的課時與課堂教學的課時差距太大,無法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互聯網+”的教學模式會縮短教與學的時間和距離,增強教學效果。
1.4教學理念有待更新
長期以來,高校會計專業教學存在著“唯師是從”的現象,以教師傳授的知識為主導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老師和學生處于一個嚴重失衡的蹺蹺板的兩端,即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屬于絕對權威的一方,是主動的施教者和學習的主導者;而學生則屬于被動接受的一方,是知識的接受者和附庸者。這樣的教學模式枯燥、乏味,極大地降低了教學效果,使學生提不起對學習的興趣。除此以外,一些年長的教師對互聯網技術與新媒體應用教學還存有一定的抵觸情緒,這都極大地影響了高校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因此,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2高等院校近5年“互聯網+”會計教育改革現狀
面對激烈的會計人才競爭格局,為提高會計教學質量,各高校積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會計教育教學,來應對當前會計教學中存在的上述問題。近5年來,有關“互聯網+”會計教學改革研討會等的參與單位、活動形式、活動主題等如表1所示。
2.1參與主體以財經高等院校為主
眾多高校積極主動尋求會計教育變革,來應對大智移云物(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對傳統會計教育的沖擊,解決傳統會計教育所存在的教學模式單一、教學理念落后等問題,進而推進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武漢工程大學和安徽財經大學從2016年開始,積極開始互聯網教學改革活動,隨后嘉興商學院、西京學院會計學院、南京審計大學、廣東財經大學、江夏學院、重慶理工大學、鄭州商學院、北京國家會計學院等8所高校也從學術年會、課程建設、人才培養等多方面豐富了“互聯網+”會計教育改革活動的內容。
2.2教學改革目的明確
“互聯網+”會計教學革新活動的目的主要包括:傳達“互聯網+”會計的重要性,推進信息化及互聯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解決高校教學理念滯后、授課手段單一、教學內容空洞的問題,激起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變革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知識體系、培養模式乃至會計教學方法,推進“互聯網+”會計快速、高質發展,建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會計教學改革將助推“互聯網+”會計發展,以培養高端會計人才為主要目標。
2.3教學改革模式多樣
為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會計專業的教學模式應當多樣化,如在“互聯網+”下的教學改革中,可以通過建設和利用智慧教室和其他智能化云會計教學平臺,融合便攜式智能終端,采用掌上高校APP、MOOC、微課、翻轉課堂、雨課堂、藍墨云、超星等平臺,實施線上教學結合線下授課的混合教學方式,引導過程考核的課程內容體系建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專家團隊全程指導等,加強師生之間及時有效的交互活動,充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同時也提高了其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很好地了解學生并為其解惑,極大地提升了教學效果。
2.4活動效果
會計改革活動利用互聯網技術,組織專家即問即答、班內討論分享、學員成果匯報和專題業務沙龍多種活動方式,給出了“互聯網+”會計教學的課程體系設計、學時安排、課程內容、教學主客體、教學模式與資源的改革內容,完善了教學模式適應大數據信息化發展的構想,提出做好學科頂層設計、完善學科體系構建、增強教學團隊建設的建議。會計教學一體化改革應當以面授教學為著力點,各授課環節改革聯動,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會計教學變革,實現會計教學環境互聯網化、教學內容知識點化、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管理信息化,最終實現全面提升學院會計人才培養質量。
3完善“互聯網+”會計教育改革的建議
3.1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
教師應當突破以講授基礎理論知識為主要任務的教學觀,樹立引導學習方向、創設學習情景、策劃學習內容、配置學習資源、解答學習疑惑、監控學習過程、評估學習效果的全新教學觀。教學過程應以能力為導向,充分與課程的應用性、實踐性、職業性相結合。在具體教學中應當改變之前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而轉為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自主性。學生應當從對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探究者,學習的內容是多維度的探究學習,不僅來自課堂和教師,同時來自圖書館、實踐活動和網絡等。
3.2構建完善的會計教育網絡支持平臺,教學方式多樣化
互聯網上的教學資源十分豐富,有各式各樣的教學平臺供教師使用。教師在教學時應當充分利用信息化來構建會計教學平臺,進行線上線下的高效教學。而學生則能夠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及時有效地學習會計相關知識,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借助信息手段,對各類會計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提高學習資源的利用效率,并且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教師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對學生進行評價。在信息化的教學平臺上,教師還可以通過布置不同等級的習題,供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比較基礎的部分可以供所有學生練習,附加題部分可以讓需要進一步提升的學生來練習。
3.3完備高校教師互聯網知識結構,夯實教學人才隊伍
新時代下高校教師要堅持學習,只有知識儲備豐富才能更好地應對“互聯網+”對傳統會計教育的沖擊。“互聯網+”會計教育變革要求教師應當重塑知識結構,培養互聯網思維,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和專業素養,借助網絡教育平臺如MOOC、微課和翻轉課堂等開展教學。在傳統會計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略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然而,“互聯網+”會計更加偏重于會計信息化的操作,結合多種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應當培養信息化思維,將多媒體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之中,為學生提供一個信息化的交流平臺,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教師應當借助互聯網技術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構建科學合理的指導體系,利用動畫、演示視頻以及上機課等開展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師與學生做到及時有效地雙向交互,進而實現教學目標。
3.4加強高校與企業戰略協作,提升學生實戰能力
高等院校應當與企業建立起長期、戰略性的聯系,積極開發和創建“財務共享區域”“云會計”等互聯網學習平臺。企業可以為學校提供良好的學生實習環境,提升學生的社會價值,而學校則可以為企業的相關會計技術發展提供良好的科研環境。在不觸及商業機密的前提下,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可以讓企業將基礎經濟業務發生時的原始憑證外包或直接分享給高校會計專業的學生,學生可以通過這些真實的經濟業務提高實踐能力。
4結語
在“互聯網+”背景下,會計學專業學生的角色應由被動學習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而會計培養的人才應當由技術性轉為綜合型,并且要樹立管理會計思想和大數據意識。會計教育的改革要求改變單一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構建完善的會計教育網絡支持平臺和師資團隊,加強高校與企業間的戰略協作。當“互聯網+”會計教育改革基本完成的時候,它能夠打破原來結構化和封閉化教育體系,建立靈活而開放的學習生態,為我國培養出更多高端國際化會計人才,推動未來會計教育的長遠發展。
作者:胡曲應 馮曉航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