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如何打造會計專業工匠精神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2015年《大國工匠》的播出開啟了一道研究工匠精神的大門,工匠精神成為社會研究的熱點。會計專業作為一門技術性學科具有工匠的特征,高職院校由于其教育定位決定了對專業技能提升的重視,在高職院校中如何更好地打造會計專業學生的工匠精神成為焦點。本文研究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學現狀,指出會計人才培養誤區,并為會計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打造提供了建議措施。
關鍵詞: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工匠精神
一、背景
高職院校是技術型人才培養的基地,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總體要求,高職院校教育應本著“德才兼備,知行合一”的原則,在突出自身優勢和優點的前提下,在提高操作能力、動手能力上下功夫,才能培養出更多能適應中國制造2025需求的高水平的技術技能人才。在新常態的經濟背景下,我國提出了供給側結構調整的戰略舉措,其中人力資源作為人的要素在供給側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而人力資源中的會計人才是集專業與技能于一身的,在企業的經濟發展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指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體現了國家對于工匠精神的鼓勵與追求,也為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一絲曙光。本文以天津市高職院校為樣本分學生、教師進行了調查問卷,經過為期一個月的調查研究,共收回問卷3000余份。通過調查發現,學院師生對會計專業人才工匠精神的打造極具興趣,為研究提供了基礎。
二、何為會計專業人才的工匠精神
在《辭海》《辭源》中對于工匠一詞的解釋十分相似:手藝工人、從事手藝的人。這一概念源于人類起源初期原始社會的勞作,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變成了從事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勞動者,隨著對工匠研究的深入,對從事工匠的人也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工匠精神的概念。學者普遍認為工匠精神是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為此工匠精神代表著藝術品的呈現。隨著大家對工匠精神的認可,工匠精神出現在了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有媒體將其列入“十大新詞”予以解讀。古語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僅體現了對產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體現為不斷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創造出新成果。會計在教材中是指“對主體經濟活動進行高級經濟效益的一項經濟管理活動”,這種管理活動是建立在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基礎上的,會計工作是在一定的概念框架下開展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等一系列的工作,這項工作是門關于核算、管理的藝術,需要精工細作,因此筆者認為會計專業的工匠精神具體體現在對會計專業樹立起的敬畏、執著、耐心、嚴謹、持之以恒的態度,對待學習精益求精,極度注重細節,不斷創新,追求完美和極致。
三、如何打造會計專業人才的工匠精神
(一)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誤區
1.重知識培養、輕能力提升
一方面,在高職教育中,由于資金的不足,會計專業知識的學習多數是在教師的講授中完成的,課程的實踐教學往往以作業、練習等形式開展,學生缺乏動手實操的能力,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是培養專業人才的基地,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培養很重視,而對于學生自身素質的發展缺乏重視,造成學生自身素質下降,如在問卷調查中65.68%的教師認為學生最欠缺的是承受壓力、克服困難的能力,45.55%的教師認為最欠缺的是與專業相關的工作或實習經驗,44.7%的教師認為最欠缺的是基本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對于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欠缺僅有34.22%的教師認可,因此在職業院校的學生培養中最欠缺的是能力與素質的培養,而非知識的積累。
2.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不合理,缺乏工匠精神的融合
當前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一般包括基礎學科、專業課程兩部分。首先,專業核心課缺乏對職業精神的塑造,沒有幫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其次,關于學生就業方面的培養也缺乏詳細的指導意見,導致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下降,無法正視失敗;再次,目前高職院校雖然也開設了會計專業實踐課程,但是課程的開設只重視核算,只關注于結果,忽略了對會計專業精益求精精神的追求,導致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不高;最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能力拓展課沒有囊括現代企業用人需要的服務精神和自我提升的鉆研精神,忽視了對學生正確行為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3.教師隊伍參差不齊,影響工匠精神打造
一些高職院校雖然有雙師型的教師隊伍,但不同的高職院校評價標準不一,導致教師之間的待遇激勵機制的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專業提升的積極性。此外,高職院校的教師多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從事職業教育工作,沒有企業工作經歷,這種理論型教師普遍缺乏熟練的操作技能和實踐經歷。而高職院校對于教師隊伍實踐能力的培養缺乏明確的指南,導致教師有提升意愿無提升途徑,嚴重影響了教師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個體素質不高和整體科研氛圍不濃厚影響了“工匠精神”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傳承與傳播。
(二)打造會計專業人才工匠精神的建議
1.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為達到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是重中之重。通過校企合作,學校可以定期輸送一批學生到各類企業的會計崗位中參觀、實習,既能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到會計工作,理解會計核算過程,提升動手能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各類企業不同時期人才緊缺問題。要達到雙贏的目的需要學校與企業進行多方的協商,制訂出詳細的校企合作計劃,還需要政府對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法律、資金等方面的支持。此外,為提升學生的實踐學校還可以建立會計專業的實訓基地,提供電腦、賬冊、企業資料、財務軟件等會計核算用具,搭建模擬會計核算場地,由教師、企業等有實戰經驗的人員組成指導團隊指導學生的實踐操作,高職院校還可以定期開展會計專業技能大賽、創業大賽等活動,提升學生動手實踐的興趣,擇優為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輸送優秀人才。
2.增強學生素質,融入工匠理念
高職院校應對會計專業學生的課程進行一個系統的劃分,在課程設置與安排中融入職業素質、職業能力的提升,圍繞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將會計職業道德、會計法律法規、會計專業工匠精神的追求等內容融入到會計課程設置中,體現在課程教學中,于無形中引導學生向著會計專業工匠精神的方向發展,培養學生規范嚴謹的工作作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結合會計崗位的發展趨勢,從會計法、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審計財稅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專業訓練,在不斷刺激與內化的過程中將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內化為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行為習慣。此外,當前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由于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獨生子女居多,學生的心理素質普遍不過關,調查中65.68%的教師認為學生的抗壓能力不足,因此在會計專業教育教學中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精神的培養貫穿其中,并在思政工作中積極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堅定理想信念,勵志刻苦學習,增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67.58%的教師認為學校在推進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養路徑中雙師型師資建設作為支撐很重要,因此,要通過多途徑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一方面,高職院校應完善會計專業教師進修繼續教育機制,定期選拔優秀的會計專業教師通過進修學習、專業研究、骨干選拔、崗位鍛煉、任務承擔、企業實習、業務交流、課題攻關、成果展示、專業技能考核等方面促進會計專業教師業務成長。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可以吸納企業中優秀的會計人才如全國會計專業領軍人才到課堂中講課,既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也能為高職院校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輸送新鮮血液。此外,高職院校還可以通過適當的制度激勵引導,讓會計專業教師在制度引領下積極進取,鼓正氣,促干勁,積極通過會計專業繼續教育、參與社會中會計職稱考試、注冊會計師考試、管理會計師培訓等活動提升自身素質,為創建一流的教學團隊而努力,有利于會計專業人才工匠精神的培養。
4.融入創新驅動發展
創新是專業發展的源動力,工匠精神的內涵是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造新工藝、新技術的過程,是在傳承基礎上的不斷創新。因此高職院校中會計專業人才工匠精神的打造的落腳點應在創新上,即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應在注重專業積累的同時多想多思多問,積極鼓勵學生在會計專業學習中創新,通過創新更好地將會計知識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過創新更好地在會計法律、規章制度下開展會計工作,通過創新更好地適應新時代財稅法規的變更,通過創新在“金稅三期”大數據平臺下成為適應時展做到業財融合的新時代會計人才。
四、結論
綜上所述,會計專業人才工匠精神的打造需要高職院校培養重點的轉移,從重視知識傳授到重視實踐、素質、創新能力的提升,才能使會計專業的人才在不斷變化的財稅法規、經濟類型、企業核算背景下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蔡林娥.以工匠精神催生會計職業創新[J].冶金財會,2016,(07):33-35.
[2]方勵筠.高職院校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培養探索[J].商業會計,2017,(21):120-122.
[3]石建平.新技術下高職會計專業實訓模式探究[J].納稅,2018(04).
作者:張麗霞 單位:天津市河東區職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