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微課程設計邊際遞減效用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研究邊際遞減效用在微課程中的應用,建立微課程學習的邊際遞減效用模型,提出微課程設計中減小邊際遞減效用的具體舉措。
關鍵詞:微課程;邊際遞減效用;創新
一、微課程的教學應用現狀
1.翻轉課堂中的應用。微課程作為翻轉課堂的主要載體,通常以微視頻、微動畫、微討論和微問卷等形式,在課前提供給學生,作為自學的主要資源,打破時空的限制,以碎片化的形式提供給學生個性化的學習空間和自由的學習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教學以學生為主導,促進學生主觀能動學習、教師教學水平和信息技術能力的提高,實現資源共享、資源最大程度利用。教學實踐證明,基于微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果提升有著積極的作用。2.差異化學習中應用。互聯網+時代,微課程作為隨處可得的教學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靈活安排學習時間,而且不用擔心是否影響整個班級的學習進程,有助于擺脫課堂模式中的精神高度緊張的困擾。一方面,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學習,還可以反復學習微課程中的教學內容,不必擔心知識點的遺漏,直至達到自身的認知負荷。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推送不同的微課程的內容給需要的學生,從而真正實現差異化學習、個性化學習。3.泛在學習中的應用。泛在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理論體系,其實現需要海量的數字化學習資源作為支撐。目前最主要的數字化資源就是微課程,學生既可以利用教師提供的微課程進行學習,如果這部分資源不能夠滿足自己的認知需求,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查找更多、更適合自己的微課程。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學習的目標、行為、過程、效果均由自己決定,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制約,終將成為未來學習、終身學習的主流方式。
二、微課程學習中的邊際遞減效用
我們正處于信息爆炸時代,網絡上微課程的泛濫以及微課程的濫用,造成微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下降,使用微課程進行教學的教學效果衰減,產生邊際遞減效用。1.邊際遞減效用。邊際效用(marginalutility)原為經濟學上的名詞,意指物品消耗每增長一單位所帶來的總效用的變化量。通常狀況下,邊際效用存在著遞減趨向,即在單位時間內,在其他商品的消耗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隨著使用者對某種商品消耗量的不斷增多,使用者從最后一單位商品的使用中所獲得的效用量不斷遞減。邊際效用遞減并不表明總效用會絕對降低,而是表明效用上升的速度越來越慢,直到臨界點乃至到負效用,其消費者的表征就是對某種消費品的消費欲望逐漸降低,直到無感,最后到厭惡,即得不到邊際效用的支撐,總效用反而開始降低。2.微課程應用中的邊際遞減效用分析。邊際遞減效用也存在于微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學生獲取的滿足求知欲的微課程資源就是微課程應用中所獲得的最大邊際效用,但信息量、學習難度一旦超出了學生的實際學情,微課程設計、應用的邊際成本就會增大,而邊際效用開始遞減,甚至變負效用,從而造成資源浪費、學習效率低等負面影響。與經濟學中邊際效用分析不同,微課程教學應用所獲取的邊際效用區別于商品的消耗獲取的效用量,商品的消耗量和效用量在數量和質量上非常容易統計,具有較強的客觀性,曲線的拐點分明,較容易對其數量進行統計。而微課程應用中的邊際效用的資源數量雖然可以統計,但學習難度、學習效果因人而異、千人千面,故效用上的判斷以學生的主觀感受為主,其邊際效用與學生的心理感受緊密聯系,沒有明確的拐點,難以科學計量。3.微課程學習中的邊際遞減效用模型。根據邊際效用的經濟學含義,其模型為:MUx=ΔTUxQx其中MUx為商品消耗產生的邊際效用,△TUx為總效用,Qx為消耗商品的數量,根據對微課程應用中的邊際遞減效用的分析和大量針對學生學習效果的統計,我們建立如下模型,嘗試分析微課程應用中的邊際遞減效用。Mu=Qq(1)Mu=q1.q2.q3q(2)其中Mu為微課程應用產生的邊際效用,Q為學生學習后的實際學習效果,q1、q2和q3分別為提供的微課程數量、學生學習的次數和頻次,q為學習的微課程數量,其中實際學習效果可以分解為微課程本身的真實價值、表現形式、學生心理期望值和學生的知識結構等。由此可見,微課程的質量和數量、微課程本身的表現形式不能做到引人入勝、因時制宜、因人制宜,未能設置好傳遞信息的相關有效因素,都會導致學生的“知識消費”的邊際效用遞減,使得耗費大量社會資源、凝聚人力物力的微課程無用武之地,造成浪費。為此,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手段,提高微課程研發制作的質量和數量,創新微課程的藝術表現形式,有助于提高微課程應用中的邊際效用。
三、邊際遞減效用要求加強微課程開發的創新
1.微課程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對提高微課程應用的邊際效用有著重要的影響,微課程的意義在于傳播知識,使學生有所收獲,而知識的價值具有兩面性,在知識的客觀性方面,雖然知識本身的價值是客觀的,但由于學生的需求不同,不同學生對知識意義和價值的認同不盡相同,直接影響到學生獲取信息的效果。實踐證明,越是有表現形式新穎的內容,就越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同。通過設計和制作,將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識滲透在生動有趣、聲情并茂的富媒體微課程中,通過微課程來改變知識的特質,使深奧難懂的知識變得妙趣橫生、難度適宜起來,從而使學生獲得精神的愉悅,提高學習的邊際效用。2.微課程載體的創新。微課程本身所傳播的知識特點,充分利用智能化的媒體工具、可穿戴設備、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和設備,使用大多數智能終端都能夠支持播放和交互的媒體形式,并根據不同的終端進行自適應調整,給學生以全方位的刺激,使一些難以直觀表達的知識點,通過多元化、差異化、豐富多彩的微課程載體,幫助學生理解所傳播知識的精髓和內涵,對所蘊含的知識內容充分消化和吸收,增大知識容量與密度,合理高效地使用微課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盡可能地避免邊際效用遞減現象的發生,從而有效提高邊際效用。3.微課程的雙主體創新。在互聯網+的時代,不僅共享經濟成為主流,知識共享也應該被倡導,應該充分利用群體的智慧促進微課程的不斷完善和進化。讓學習者不單是微課程的使用者,還是微課程的生產者。微課程也應該有多元化的特征,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微課程應該集成群體的智慧,邊建設邊完善,讓學生本身也參與到微課程的建設中,成為資源的建設者,同時,學生參與到微課程的設計和完善過程中,有助于優化學生的心理感受,更好地理解所傳播的知識,減小微課程應用的邊際效用。4.評價的創新。微課程的設計不僅要考慮內容的設計,還要考慮面向學生的學習過程,考慮如何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合理安排內容和步驟,促進學生對微課程所傳遞知識的深度理解。這就要求在微課程中規劃交互活動,記錄反饋信息,根據學生的學習行為,提供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以及結果評價等。微課程的評價同時也應該是多元化的評價,這就要求學生本身既是評價者,也是被評價者,學生既是資源的建設者,也是資源的使用者。評價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并保證評價的客觀性,進一步促進微課程的進化和完善。
四、結論與討論
微課程是耗費了大量社會資源所構建的學習資源,微課程除了是資源還有“課”的屬性,應用微課程之目的,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思維的積極性,使其全身心投入于學習過程,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社會和機構應該建設優質的微課程資源供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從教育者的角度出發,一方面要通過優質微課程的共建共享來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教育公平,另一方面要借助于微課程,助力教育者更好地實現差異化、針對性的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科學分析微課程應用中的邊際遞減效用,創新微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揚其長避其短,不斷提高微課程應用中的邊際效用值。
參考文獻:
[1]王瑛敏,宋輝.移動互聯時代微課程的發展與應用探析[J].繼續教育,2016,(4):36-40.
[2]付蓉.對泛在學習資源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15):111-112.
作者:何華國 單位:集美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