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體育課程改革在農村中小學實施的實然狀態暨實施中的困境
雖然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已經有13年,且國務院辦公廳和教育部于2007年聯合頒布了7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2012年又聯合頒布了53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對學校體育工作進行了部署和規劃,強調“各地人民政府要認真履行發展學校體育的職責,將學校體育發展納入本級政府年度工作報告”。但某些地方政府并未把這項工作提到“落實”甚至是“寫進文件”的高度。全國31個省、區和直轄市(港澳臺除外)的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只有北京市首次提及了與學校體育相關的內容。而在地市一級行政單位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僅有兩個地區提及了與學校體育或學生體質相關的內容。從此事實中,可窺見地方政府對農村學校體育發展和改革的漠視[1]。
1.2學校領導和體育教師的觀念和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適應體育課程改革之需
目前,相當多的農村體育教師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基本理念、內涵和實施要求的把握尚顯不夠,主要有2種表現形式:1)多數農村體育教師對這些理念接觸不多,甚至未曾耳聞或接觸過《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文本[2]33;2)部分農村體育教師雖然對這些理念有所耳聞,但并未細究和認真領會,導致教學實踐中存在誤區,如將“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誤解為削弱教師的指導作用和提倡“放羊式”教學,將“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曲解為淡化運動技能教學或不要競技運動的教學內容,將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理解為否定示范和講解方法等[2]28,導致在教學實踐中仍然習慣于“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習慣于傳授式教學模式,教學中重視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作為“人的發展”的考量;重視教師的“教”,以教定學,忽視學生的“學”;一味強調對學生學習結果的終結性評價,而忽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發展性評價;喜歡“套路式”教學而忽視“個性化”教學。這種陳舊的教學理念導致其在教學實踐中“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裝舊酒”。就全國范圍來看,早在2006年,有一項對全國1929所農村學校所做調查的研究結果顯示,農村小學和初級中學中,依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進行教學的分別為34.0%和33.56%,而依然依據《體育教學大綱》上課的初中學校高達30.7%,選擇以校本課程進行體育教學的僅占5.11%[3];近期,有研究者對120所來自全國部分省市農村學校的體育教師進行了調查,發現有高達77.2%的體育教師不能完全理解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所要求的4個領域和6個水平段的體育教學內容目標[4]。就區域而言,有研究人員于2008年對江西省上饒市部分縣(市、區)農村初中學校的體育教學情況進行了調研,發現雖然有一部分農村體育教師在教學行為與方式方面發生了積極變化,但也有為數不少的體育教師并未全身心地融入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之中,出工不出力的情況經常發生。有近20%的體育教師不會自主開發體育教學內容,仍然沿用舊教材的思路。對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的理解和鑒別較為“稚嫩”,尤其是對素材性體育課程資源這一概念的外延把握程度較淺。而在體育課程資源的實際動手開發與利用方面,多數農村體育教師能力較差[5];近期,另有研究顯示,湘西地區農村中學的體育教師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認識相對落后,不能充分認識到學校體育的功能和作用[6]33,更遑論全面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該地區農村體育教師中對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完全不了解”的比例高達19%),即使在比較了解新課標的體育教師中,能基本按要求教學的也只有5.3%[7]13-14。另有高達65.3%的體育教師沒按體育與健康新課標的要求撰寫教案。而在教案的執行方面,僅有6.3%的按要求撰寫了教案的教師完全依照教案授課,另有18%的教師則純粹是“放羊式”教學[6]16。可見,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在農村學校的深入貫徹還有待時日。
1.3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建設的困境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是不斷提高體育與健康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各級、各類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應當充分開發和利用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確保課程正常、有效地實施。一般而言,課程資源包括人力資源、體育設施和器材資源、課程內容資源、自然地理資源、信息資源以及時間資源等方面[2]169。相對來說,以上資源中,人力資源、體育設施和器材資源以及內容資源處于更重要的地位,囿于研究條件和篇幅,本研究只探討這3類資源的問題。1.3.1體育設施和器材資源方面的困境目前,農村學校的體育課程設施和器材資源配置方面,其占有總量和生均占有量嚴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適應體育課程改革和實施的需要。就全國而言,2008年和2010年,國家體育衛生專項督導組對冀瓊2省4個地區的農村學校進行了抽查,發現體育器材基本達到《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基本標準》規定的不足50%;時至2011年,有媒體報道,由于體育器材缺乏,許多農村學校的“每天鍛煉一小時”活動內容單調,除了跑步、跳繩和立定跳遠等少數項目外,很難開展其他體育活動[7];2012年,教育部教學儀器研究所對我國東、中、西部農村學校的體育場地和設施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研,結果顯示,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體育配備明顯不足,即使有些農村學校配備了基本的體育設施,但部分器材質量較差,容易損耗,后期的維護、維修費用令其捉襟見肘[8]。由于缺器材、缺場地,一些山區學校體育硬件落后,仍在“貧困線”上掙扎[9]。就區域情況看,也不容樂觀。“十五”期間,我國西部農村中小學體育設施達到國家規定的學校體育器材目錄標準的比例僅為25.7%[10];有研究對河南省農村學校體育場地資源進行了調查,發現河南省農村中小學中很少有400m的標準田徑場地,而其他非標準體育場地則長滿野草,籃球場已很破舊[11];另有研究表明,晉西北農村中小學體育信息資源的配置落后,體育圖書資源嚴重不足,難以滿足體育教師學習之需。接受過遠程繼續教育的體育教師不到一半。大多數農村學校在體育器材的配置上遠未達到《國家學校體育衛生試行基本標準》中的要求,學校體育場地建設滯后,遠不能滿足教學之需[12]14。1.3.2農村體育教學人力資源(師資)配置方面的困境1.3.2.1師資數量偏少從表面看,體育課程改革是“課程”的問題,但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特別是優質師資的積極作用。但目前農村學校的體育教師隊伍狀況不容樂觀,和較好地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尚有較大差距。就全國而言,自2004—2010年,全國農村中學體育教師的數量在逐年下降,其中以高中為甚,該學段體育教師總數減少了14.9%。而全國農村小學的體育師資配備也落后于城市和縣鎮小學,其比例比城市低3.16%[13]。就區域而言,目前,山東省城市學校中,專職、兼職和代課體育教師比重分別約為75.4%、19.1%和5.5%,而農村學校中的相應比例分別為43.3%、46.7%和10%。說明農村學校中兼職和代課體育教師過多,專職體育教師數量嚴重不足[14]13;晉西北地區農村學校無論在按體育教師與學生的配備或按體育教師與班級數量的配備兩方面,專職體育教師數量都未達國家標準,有些學校甚至嚴重短缺[12]15;粵西地區農村小學中的專職體育教師數量也不足[15]。另外,由于農村學校的布局調整,某些農村地區生源減少,導致辦學規模不足300人、有些甚至不足10人的分教點大量增加。如2010年,廣東省共有2000多個農村學校分教點,多分布在粵北山區和東西兩翼地區。按照廣東省規定的1∶21的師生比例,對于分教點,政府一般只配備10名(以下)的教師[16],如廉江市石嶺鎮龍飛小學分教點有學前班、一年級、二年級3個年級,但僅有1名教師[17],有時主科教學都難以保障,對于體育與健康科目,有些分教點根本就無法開展。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這些顯性不足,還存在隱性的不足,即農村體育教師的流失較嚴重,更加損害了整個隊伍的可持續發展性。相關研究表明,由于待遇低、工作環境差、上級不重視等原因,自2005—2007年,在被調查的內蒙古農牧區的84所中小學校中,共有27所學校中的33名體育教師流失[18]17。1.3.2.2師資結構不合理,難以正確理解和有效把握體育課程改革的精神師資結構是教師隊伍整體中各種要素的組織和搭配形態,其內涵包括個體素質結構和群體素質結構2方面。前者主要包括知識、能力和品德結構等內容;后者主要包括年齡、學歷、職務、學緣和學科結構等內容[19]。囿于篇幅,本研究探討其中的學歷和職稱問題。1)農村體育教師的學歷水平偏低。體育教師的學歷水平反映了其接受過正規教育的程度,能較好地反映出其知識水平和發展空間。一般來講,學歷越高者,其水平起點也相應提高,適應能力也會越強,發展空間會越大[20]。但目前農村體育教師的學歷達標情況不夠理想。就全國總體情況而言,以2010年為例,全國農村小學專任體育教師中具有研究生、本科和專科學歷的人數分別為955人、48.47萬人和178.45萬人,分別占農村小學專任體育教師總數的0.03%、15.19%和55.93%,而同期全國城市小學專任體育教師中相應的人數分別為4397人、45.65萬人和41.48萬人,分別占城市小學專任體育教師總數的0.46%、48.19%和43.78%。城市小學中具有研究生學歷和本科學歷的體育教師比例分別高于農村學校0.43和33個百分點,而農村小學中的教師學歷主要集中在專科層次[21]。就各區域或省份的情況而言,也大致如此。2010年,山西省城市小學教師本科率為34.5%,縣鎮小學教師本科率為20.59%,而農村小學教師本科率僅為12.10%,分別低于城市和縣鎮小學22.4和8.49個百分點[22];另有一項自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對大連市農村小學體育教師的研究結果表明,雖經過大范圍的學歷補償教育,算上合格學歷在內,在所調查的金州區、普蘭店市、瓦房店市莊河市、旅順口區、長海縣等六區市內,農村小學體育教師的總體學歷合格率也不足85%[23]。眾所周知,在我國,學歷的取得有通過全日制學習和在職學習獲取兩種途徑。一般而言,在職獲得的學歷的“含金量”比全日制學習獲取的要低。如內蒙古農牧區體育教師學歷合格率方面,雖然初中達到了87%,小學更高達98.1%,但很多教師的業務能力并未隨學歷的提高而提高,或不能駕馭教材內容,或不能規范地撰寫教案,或不能正確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教學較隨意,不能按照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18]。所以,如果刨去某些通過在職學習獲取學歷的“泡沫”以外,農村體育教師的學歷和教學能力呈正相關的比例可能更低。2)農村體育教師的職稱結構不合理。職稱結構是指教師中具有初、中、高級職稱的比例。體育教師的職稱是其科研、教學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一般來講,職稱越高,則科研和教學能力也越高。但是目前農村學校體育教師的職稱總體水平偏低,難以適應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需要。如截止到2010年,吉林省農村體育教師中具有高級教師職稱的僅為4.2%,30.8%的年輕教師甚至未評職稱[24];另有研究對豫北地區農村體育教師進行了調查,其中學高級職稱的比例僅為4.4%,而中級職稱的比例最高[25];而廣東省粵西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中高級職稱比例也低至8.7%[15];山東省的情況要略好,雖然農村學校中具有高級職稱的體育教師比例為14.3%,但城市學校中這一比例卻高達42.9%,相差28.6個百分點[14]12。這種職稱結構不利于體育教師有效地實施體育課程改革。3)農村體育教師的科研能力比較低下。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對體育教師的要求之一。農村體育教師的科研水平,既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高,也事關體育教師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但由于認識不到位、教學任務繁重、理論學習缺乏以及心態浮躁等原因,導致農村體育教師的科研意識淡薄、科研精力不足、科研水平不高,當然,科研績效也較差[26]。一項對云南省農村體育教師科研情況的研究結果顯示,云南省有74.3%的農村體育教師不了解科研的概念和程序,有87.6%的農村體育教師不清楚論文的撰寫方式,有81.7%的農村體育教師不熟悉運用計算機進行基本的數理統計方法;另外,農村體育教師對論文撰寫的認識停留在教學經驗的總結層面,缺乏清楚的研究思路和假設[27];另有研究顯示,河南省僅有34.06%的農村體育教師連續5年內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過一篇專業論文[11]。這種科研水平狀況不利于深入領會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內涵,不利于體育課程改革的有效實施。1.3.3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方面的困境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是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的重要載體,科學、正確、多樣和新穎的課程內容可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及增強學生體質[2]174。其內涵包括體育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和方法、情感價值觀等。就全國而言,一項針對我國東、中、西部部分省區農村中小學校的調查結果顯示,85%的農村學校中,體育課程內容僅為田徑、球類和游戲項目;就區域而言,甘肅省天水市農村中小學體育課上學生學習的項目主要有籃球、跑、跳、乒乓球;學生參加較多的民間體育項目主要是跳皮筋和丟沙包[4];另外,據筆者對韶關市的實地調查,該市農村中小學校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都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的測試項目和中考項目為主要內容,相對單調。這種狀況不利于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
2農村學校體育課程改革困境原因分析
當前,我國農村學校體育課程處境艱難,雖成因不少,但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宏觀社會背景以及隨之而來的“一元目標,二元政策”的教育制度頂層設計和公共教育政策配置的“城市中心”的價值取向等方面。具體而言,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一元目標”系指無論農村抑或城市的體育課程目標,大多以城市為標準,很少顧及農村體育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以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諸多目標表述為例,在水平三的運動技能領域中,標準中關于“學習體育運動知識”目標的下位目標之一為“觀看體育比賽”,達到目標時,學生“能夠經常觀看現場或電視實況轉播的體育比賽”[28]25,且根據相關權威解讀,該目標主要是教師提出要求或以布置家庭作業的形式完成[29]。這一目標沒顧及到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因為截至2011年,全國仍有6億多農民主要靠地面無線模擬信號收聽收看廣播電視[30],信源少且信號不穩定,多數農村學生無法收看電視節目中的體育比賽,更遑論討論體育比賽。同樣,《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中的某些表述,也體現了這一特點。如水平五階段的運動技能領域中,“認識多種運動項目的價值”這一學習目標被定位為“討論競技運動與健身運動的區別;認識多種運動項目對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價值”[31]17,這一點也和多數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不相吻合,體現的是以城市學校、學生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此外,在表1所示的更多的表述中,都體現了這一價值取向。“二元政策”系指國家的教育公共政策較少考慮農村教育基礎薄弱、城鄉發展不均衡等實際情況,在經費投入、師資配備、信息技術傳播等方面都向城市傾斜。具體而言,在教育投資方面,2011年,全國普通小學生均公共財政預算事業費支出農村與城市(含縣城)相差近700元,普通初中農村與城市(含縣城)則相差近900元[32]。如果和前期基礎聯系起來,則差異更大。因為在農村地區,原教育撥款總量相當少,即使增長幅度很大,但教育投入并未滿足實際需求。如有些農村學校雖然建好了教學樓,卻無運動場地[33];在師資配備方面,目前優秀教師、骨干教師主要集中于城區學校,鄉鎮很少。農村學校吸引和留住優秀教師困難;在信息技術傳播方面,有研究指出,我國城鄉學校在學校校園網絡建設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在學校教育信息化硬件配置和軟件資源建設方面存在著“明顯”差距、在信息技術課程開設質量方面存在差距[34]。這種政策導向導致了應然狀態和實然狀態的脫節,使得該統一對待之處卻被人為地區別對待,而該區別對待之處卻被統一標準。前者如體育教育投資方面,本來城鄉學校應該統一對待,一視同仁,但實際中卻往往是城市學校得到的投資遠大于農村學校,馬太效應現象明顯;就后者而言,城鄉學校本來存在著學生的身體素質、健康水平、運動經歷、體育基礎、體育知識等方面的差異,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手段的安排上應具有一定的鄉土特色,但目前的體育與健康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手段以及考試標準等均以城市學生的生活、學習和運動經歷為依據,逐漸形成和拉大了城鄉體育教學和課程改革的差距。當然,也不能忽視某些微觀層次的原因。由于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重文輕武”等的影響,體育課程的學科性較之其他文化課程而言相對偏差,特別是在小學和高中階段,體育成績對學生升學成績的貢獻不大甚至沒有貢獻,不能引起校領導、教師、學生、家長、社會等方面應有的重視,因此,長期游離于“主課”之外,學科地位低下。加之體育課受氣候的影響較大,在大多數農村學校,碰到雨雪天,體育課就成為自習課或被文化課教師占用,甚至就讓學生自由活動,無形中加劇了體育課的“隨意性”,更加弱化了其學科地位,損害了其學科嚴肅性,長久以往,甚至形成惡性循環,促成了農村體育教學和課程改革的尷尬地位。
3破解農村學校體育課程改革困境的出路
3.1著力改變地方政府管理者和體育教師的觀念
3.1.1改變地方政府的立場,改變其對學校體育的認識時下,我國正處于教育發展的利好時期,國家不斷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擴大了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制定和出臺了多項教育法律法規,特別是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于2013年底共同頒布的《關于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意見》更是針對農村學校實際情況的應時之作。在此契機下,各級政府要以促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為目標,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的均衡配制,縮小城鄉差距,使每一所學校都達到基本的辦學條件,并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35]。農村地區的縣區鄉鎮、學校校長等各級人士及教育行政部門要審時度勢,把有效地貫徹和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同九年義務教育的驗收、“雙基”督導及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等工作有機聯系起來,提高農村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質量和實效[36]。要提高地方政府對農村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認識水平,在具體運作上,可使地方政府將發展農村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事業提升到強國強種、為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大量身體合格的勞動者的高度。可嘗試將地方政府對農村學校體育課程改革和發展所做的貢獻,如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資金投入、資源配置、設施改善、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等納入其工作業績考核指標體系,作為教育等有關部門和學校領導干部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加強農村學校體育工作的績效評估和行政問責。對發展農村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事業貢獻顯著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個人,實行獎勵表彰。而對貢獻不足、效果低下甚至不作為的部門、學校和個人,如學校體育基本條件連續幾年不達標、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連續幾年下降等,在教育工作評估、評先評優、項目申請甚至職務晉升等方面實行“一票否決制”。3.1.2增強學校教育管理者對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視程度1)要加強對農村學校領導的相關培訓,促使其改變觀念、加強認識、使其思想認識水平達到與體育課程改革相適應的高度,將體育與健康課程放置在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身體的人力資源的高度;2)通過多種途徑,加強農村學校體育工作政策的宣傳力度,加強各級領導和學校管理人員對體育與健康課程重要性的認識[14]31,促使其以實際行動支持農村學校體育課程改革。3.1.3改變農村體育教師自身的課改理念通過制定相關獎懲制度,促使農村體育教師積極參加課程改革方面的理論培訓,通過報刊、網絡、電視廣播等媒體,充分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論,加強自身的課程改革理論素養。同時,努力改善自身知識結構,提高基本文化素養和體育學科專業理論知識,通過對話、協作、幫助等途徑和筆記、口述、反思等方式,開展合作交流,提高自身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認識[37]。3.1.4合理定位農村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目標,增強體育課程的適切性體育課程改革要滿足農村學校和學生的基本需要,必須從增強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適切性入手。基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鄉二元結構將在較長時期內存在的國情,為了使目前的體育課程改革能有較好的效果,在努力縮小城鄉體育課程改革差距的基礎上,可對城鄉學校實行分類指導和分層要求。在廣泛調研、充分了解農村學校情況的基礎上,合理地確定其體育課程改革目標,合理地增加與農村經濟建設和生產生活實際相關的內容,使體育課程貼近農村學生的現實生活。根據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的要求與功能以及體育師資、教學手段、場地器材、學習資源等支持條件,設計農村學校體育課程體系和結構。采用適合于農村學校的體育課程改革效果評價標準,增強農村體育課程的適切性和實施過程的有效性。
3.2改善農村學校體育的資源條件
3.2.1增大政府投入和學校挖潛改造,改善和提高體育設施器材和場地條件必要和充足的體育器材設施是保證農村學校體育工作正常開展和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檢查、督導、評估和規范農村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要有效地改善和提高體育設施器材和場地條件,應實行增大政府投入和學校自身挖潛改造的雙措并舉。就政府層面而言,各級行政部門應以教育部頒布的《中學體育器材設施配備目錄》、《小學體育器材設施配備目錄》為依據和目標,配齊配足農村學校體育器材設施,確保能滿足體育教學和學生從事體育活動之需。當然,要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則國家和地方政府必須更多關注農村薄弱學校,改革現有的教育財政管理體制和歧視性教育投入政策,使政府公共教育經費和其他教育資源都相對公平地分配給每一所學校,而不再是偏重于城市和重點學校。可以說,對農村薄弱學校的“雪中送炭”比對城市、重點學校的“錦上添花”更有意義。如近幾年,成都市通過加大政府教育經費投入并重點向農村傾斜、實現城鄉辦學條件標準化、加強農村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等途徑,在促進城鄉教育,包括學校體育均衡方面形成了向全國部分地方推廣的“成都經驗”[38]。就學校層面而言,不能完全被動消極地“等、靠、要”,而要立足現實,開動腦筋,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充分利用農村自然地形,如山坡、草地、曬場、河灘、沙地、森林等,通過對既有場地設施的修整和改造,使“一器多用”、“一場活用”,滿足教學之需。3.2.2改善農村體育教師隊伍的整體狀況3.2.2.1保證農村體育教師數量1)在農村學校專職體育教師數量上,要嚴格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國發〔2012〕41號)和《教育部中央編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大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師〔2012〕9號)的要求,根據開設體育課程和“每天鍛煉一小時”的需要,分別按照小學、中學每周16~18學時和12~14學時教學工作量配備1名專職體育教師的標準逐步配齊體育教師。2)在農村學校專職體育教師的“師源”上,國家和各級政府要更新教師管理制度,建立教師隊伍管理的約束、激勵和保障機制,激勵優秀體育教育人才在農村學校長期甚至終身從教。合理配制體育教師資源,統一城鄉體育教師編制標準,并對村小和教學點適當傾斜,改善體育教師資源的初次配置[35]。可在前期免費師范生教育政策的基礎上,繼續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擴大教育的“點”和“面”,鼓勵高師院校體育專業畢業生到農村中小學任教以充實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隊伍。高師院校要做好宣傳工作,動員優秀高校畢業生和農村生源學成后“反哺”農村體育教育事業;通過城鄉體育教師輪崗、通過定向、委培等形式,保證農村學校的優質體育師資得到可靠保障。還可對有體育專長并愿意從事體育教學的其他科目教師提供培訓、轉崗等方式以擴大農村體育教師隊伍。3)致力于縮小城鄉體育教師待遇差距,改善農村體育教師的工作環境和待遇。適當條件下,可對農村體育教師工資制度進行改革,在規定最低工資水平但無上限的前提下,建立由省級財政統一發放基本工資和縣級財政發放津貼、獎金以及福利的二級薪酬制度。甚至為了吸引優質師資向農村流動,可規定農村體育教師待遇適當高于城市教師。這樣,既不會拖欠工資,又能促進其在縣鎮間正常流動,藉此穩定農村體育教師隊伍。如自2008年起,浙江省通過實施農村中小學教師“領雁工程”、在義務教育學校全面實施績效工資、設立省農村教師突出貢獻獎以及建立農村教師任教津貼制度等措施,保障了農村體育師資[39]。另外,北京市通州區為了穩定農村體育教師隊伍,在實施績效工資改革時,向其進行政策傾斜[40],也為其他地方做出了榜樣。3.2.2.2提高農村體育教師素質沒有農村體育教師素質的提升,就沒有中國高素質的體育教師隊伍;農村體育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是農村體育教師隊伍素質的提升。在某種程度上,城鄉教師隊伍素質的差距遠比學校硬件上的差距更令人擔憂。所以,要加大在職培訓力度,通過在職和脫產、公費和自費等多種途徑,長期、中期和短期培訓等多種形式,體育教學理論、教學方法與技能培訓等多種內容相結合的在職培訓,改善農村在職體育教師的學歷、知識結構。在職稱上對農村學校給予傾斜,提高其中、高級職稱的比例,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水平。改革教師職業的從屬,用一定的時間,實現縣域內體育教師交流輪崗的制度化、常態化,實現縣域內體育教師資源的均衡配制[35]。如2008年2月,來自全國28個省市的101所希望小學的體育教師在北京接受了為期10d的專業培訓,開闊了視野[41]。再如,安徽省于2014年出臺文件規定,在邊遠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支教一學年的教師,將額外獲得年人均2萬元的工作經費,且享受工資、職務(職稱)晉升、優秀教師評選、考研等方面的優惠政策[42]。這些利好之舉將為提高農村體育教師素質、穩定農村體育教師隊伍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此外,還應該開展開展專家學者“送教到校”和城市學校骨干體育教師的支教、體育院校在讀研究生、本科生義教工作,以開闊農村體育教師的眼界,提高農村體育教師的認識水平,切實保證兼職體育教師的質量。3.2.3拓展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要有效地拓展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資源,學校和體育教師可在以下方面有所作為。1)根據學情、校情,適當地對現有的傳統競技運動項目進行改造,包括簡化規則或技戰術、修改內容、降低難度和要求、改造場地和器材等,以適應學生需要。如籃球中允許雙手同時運球或稍微走步;排球中允許連擊或站在場內發球;將籃球場當成足球場使用、適當降低籃球架或排球網的高度,等等。2)制作簡易的體育器材,充實到體育教學中,包括3種做法。(1)從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用品中開發體育器材,如將書包當作“沙背心”進行負重跑跳;(2)發掘勞動工具的體育功用,如將扁擔用于角力或障礙跑游戲;(3)“變廢為寶”,如用洗凈的化肥編織袋進行“袋鼠跳”或將自行車內胎制成簡易拉力器,自制體育活動器材。如湖南省新化縣的毛坪小學,沒有任何體育專項經費,教師奉光輝既自費購買器材,又因陋就簡地自制了木馬、爬竿等體育器材。3)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進行體育教學。如將學校周邊的小路、山坡、草地、沙灘等用于學生的跑、跳、攀爬等素質鍛煉。4)將各地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抖空竹、滾鐵環、打陀螺、竹竿舞、搶花炮、舞春牛、秋千等項目經適當改編后引入課堂并力爭形成鄉土教材。如內蒙古地區的賽馬可以改編為騎竹竿、新疆地區的達瓦孜可以改編為爬繩或爬桿。
作者:胡永紅 單位:韶關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