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筑工業化進程專業與建筑產業園融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建筑工業園與高校專業融合存在建筑工業化園區的分布情況系統梳理不夠精準、建筑工業化企業產品參差不齊、探討完善產業鏈的途徑深度不夠、學校的參與度動力欠缺等挑戰,文章通過運用比較分析法、文獻分析法、調查問卷法、實地調研法解決上述問題,形成歸納建筑工業化園區的清單,提出建筑工業化產品參差不齊的解決方案,提出產業鏈不斷完善的路徑,提出學校參與度不夠的原動力的整體解決方案,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建筑業向制造提檔升級提供智力保障。
關鍵詞:建筑工業園;高校專業;全產業鏈;校企合作
前言
2015年3月25日,組織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也正是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制造2025》。總理就經濟形勢先后三次召開了專家和企業負責人座談會。“中國制造2025”成為在每次座談會上必提話題。他反復強調,中國經濟升級發展的根本是靠改革創新。企業是市場主體,也是創新主體,要繼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抓住國家推出“中國制造2025”等,面向市場,貼近需求,著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塑造能力。2017年,四川省政府印發了《四川省“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在新材料領域要“優化新材料產業化及應用環境,提升新材料應用水平和基礎支撐能力,推進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應鏈,將我省建成國家重要的新材料產業基地”的重點任務。此外,2020年4月,四川省舉行了深入推進“5+1”重點產業發展專題會議并要進一步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能源管網、海綿城市、停車場建設和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大力開拓國內外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建筑市場,積極培育總承包龍頭骨干企業,不斷提高建筑產業工人隊伍能力素質,加快推進建筑強省建設。構建產業園、企業、學院三位一體協調發展,帶動整個“建筑工業化”的技術發展,為學院教師、學生培養提供基地等保障,整體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1工業園區與專業挑戰
建筑工業化園區的分布情況系統梳理不夠。目前,多數學院周邊的建筑工業化企業分布在周邊縣(市、區),產業布局受制于行政區劃的約束,市域、工業區域內項目布局分散,產業集中度低,以骨干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沒有形成,產業發展缺乏整體合力。為此,對區域現有的建筑工業化企業梳理對于建筑工業化的發展有著指導作用。精準分析建筑工業化企業產品參差不齊的問題。國內部分產品加工工藝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大多產品處于初加工、低檔次、低附加值階段,深加工、中高檔、高附加值的中高端產品少,市場占有率低,影響企業經濟效益和建筑質量,制約整個行業競爭能力。高校本通過實地調研和資料收集不足,雖然研究國際建筑工業化產品的發展方向有一定基礎,但對區域已有建筑工業產品,健全本地區的建筑工業化產品發展指導嚴重不足。探討完善產業鏈的途徑深度不夠。大多數企業處于獨立完成生產制造的全過程,相互之間關聯度不高、影響力小。特別是以優勢產品為龍頭的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合作程度不高,不少企業所需的配套設備、產品配件依賴外地購置,缺乏社會化專業協作。智能制造產業鏈的深度應用開發能力較差,智能制造產業各個領域普遍存在產業鏈條過短、位置過低的現象,提出解決辦法和路徑深度和實踐性不夠。學校的參與度動力欠缺。缺乏強有力的推進機構,學院引導、政策引導不足,企業用地難、融資難、用能難等問題還不同程度存在。尤其是新材料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過程需要大量人才,但目前智能制造產業化項目的孵化、風險投資機制尚未建立,面向產業化服務的中介服務體系尚不完善,這些都嚴重制約了建筑工業化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
2解決工業園區與專業挑戰的方法
運用比較分析法,系統總結國內外產業園區與高職的經驗,把比較結果中國化,形成學院的產教融合經驗。文獻分析法,廣泛查閱國內外本科、高職土木工程專業相關校企合作論文及文獻資料,獲取相關信息。調查問卷法,通過對建筑設計單位、建筑施工企業的中層領導,發放問卷調查,了解行業的最新動態及專業人才能力、技能的需求。實地調研法,通過實地走訪學院周邊等建筑工業化參與園區全產業鏈企業,在項目上面對面交流和深入訪談,獲得第一手數據、照片和資料,據此結合課題主題進行分析研究。
3工業園區與專業融合路徑
歸納建筑工業化園區的清單。走訪學院周邊的建筑工業化企業分布在周邊縣(市、區)產業園,掌握各產業園相關企業。通過實地調研,建立起學院專業周邊地區的建筑工業化企業分布規律,為有效的整合當地資源,帶動工業發展,具有推動經濟發展提供指導參考。形成解決建筑工業化產品參差不齊的解決方案。建筑工業化企業分布清單梳理的基礎上,對比國外建筑工業化企業發展概況,形成本地區建筑工業化產品的調查報告和解決途徑的建議。提出產業鏈不斷完善的路徑。實現新型工業由數量型向效益型的跨越,在組織、技術、制度和配套政策方面制定了保障措施,建立了科學規范的與市場經濟適應的管理結構和經營機制,形成一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產效益、生態效益并舉的產業路徑。解決學校參與度不夠的原動力。產教融合項目協調工作難度大、外部配套設施和配套政策條件尚不確定的特點,項目研究,將建立各相關方的協調聯絡體系,加強溝通協調;通過協議、責任書等形式明確各方權責,力爭外部配套設施和配套政策及時到位,從機制上解決問題。
4結語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證明,沒有制造業的強大,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建筑工業園與高校專業融合存在建筑工業化園區的分布情況系統梳理不夠精準、分析建筑工業化企業產品參差不齊、探討完善產業鏈的途徑深度不夠、學校的參與度動力欠缺等挑戰,通過運用比較分析法、文獻分析法、調查問卷法、實地調研法解決上述問題,形成歸納建筑工業化園區的清單,提出解決建筑工業化產品參差不齊的方案,提出產業鏈不斷完善的路徑,提出學校參與度不夠的原動力的整體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許溶烈.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爭取新發展———2015年新年寄語[J].施工技術,2015(01):1-2.
[2]三井.建筑業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J].中國建設信息化,2018(14):5.
[3]吳濤.加快轉變建筑業發展方式促進和實現建筑產業現代化[J].中華建設,2014(07):60-65.
[4]2019年“管理實踐”回放[J].施工企業管理,2019(12):114-115.
[5]黃翔.推動工業產業轉型升級———以廣西梧州市再生不銹鋼產業園區發展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13(20):349-350.
作者:李和珊 單位: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