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筑工地男性艾滋病哨點監測結果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區建筑工地男性流動人口對艾滋病知識的認知程度、高危行為發生狀況以及血清學檢測結果。方法:選取2019年1-12月建筑工地男性流動人員1200名,進行問卷調查和血清學檢測,總結其對艾滋病知識的認知程度、高危行為的發生情況。結果:1200名男性流動人員,檢測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率為0.083%,梅毒抗體陽性率為0.75%,丙肝病毒抗體陽性率為0.58%;流動人員對艾滋病知識整體掌握率為85.92%,不同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流動人員的艾滋病知識知曉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00名流動人員中有13.17%最近1年與固定性伴發生性行為未使用安全套,5.0%最近1年與臨時性伴發生性行為未使用安全套。結論:建筑工地男性流動人員對艾滋病防治知識的知曉率較高,但仍有安全套使用率低、臨時性伴發生率高等高危行為,故應繼續加強建筑工地流動人員健康教育、安全套推廣以及高危人群艾滋病篩查率,最大程度降低艾滋病發生,避免艾滋病患者在人群中擴散。
關鍵詞:艾滋病;流動人員;男性;知識知曉率;高危行為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飛速發展,城鄉流動人口數量逐年升高,但在促進城市發展的同時,也存有一系列問題,例如艾滋病的防控難度越來越大。建筑工地的工人大多為流動人員,數量及規模較大,而且大多為中青年,處于性活躍時期,故此類人群為本地區艾滋病防控的重點監測對象[1]。本研究主要對建筑工地男性流動人員1200名進行調查,了解其對艾滋病知識的掌握程度、血清學監測結果以及相關高危行為發生情況等,旨在為建筑工地流動人群開展健康教育、行為干預提供一定的依據。
1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9年1-12月建筑工地男性流動人員1200名,年齡<20歲252名,20~<40歲756名,40~59歲192名;婚姻狀況:已婚540名,未婚/離異/喪偶660名;民族:漢族1176名,其他24名;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421名,初中721名,高中及以上58名。
1.1方法:根據《全國艾滋病哨點監測實施方案(2015版)》的要求,對建筑工地流動人口1200名進行問卷調查和血清學監測。具體內容:⑴問卷調查:應用全國統一的《流動人口艾滋病哨點監測調查表》,問卷內容包括人口學特征、對艾滋病知識掌握程度、高危行為發生情況。其中,艾滋病知識調查共有8個問題,≥6道題為掌握。問卷均由經過統一培訓的醫生對調查者逐項詢問,且問卷均為現場發放,現場填寫回收。⑵血清學監測:采集1200名流動人員的空腹肘靜脈血10mL,以3000轉/min的速率離心處理10min,分離血清,存于-20℃冰箱中待檢。①血清艾滋病病毒(HIV)初檢采用的病毒抗體診斷試劑盒(ELISA),對于初檢陽性者應用HIVELISA檢測試劑盒復檢,復檢陽性的進一步采用蛋白印跡法確診;②梅毒螺旋抗體采用ELISA法檢測。初檢陽性者,應用梅毒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診斷試劑再次檢測,2次檢測均顯示陽性才可確診;③丙肝病毒抗體采用ELISA法檢測,人HCVELISA試劑盒,初篩陽性用丙型肝炎ELISA。上述檢測操作均按照試劑盒說明書執行。
1.2統計學方法:調查數據及試驗室檢測結果均錄入到國家艾滋病哨點監測系統,并應用Excel2013軟件導出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血清學監測結果:1200名男性流動人員,檢測艾滋病病毒(HIV)抗體陽性率為0.083%(1/1200)、梅毒抗體陽性率為0.75%(9/1200),丙肝病毒抗體陽性率為0.58%(7/1200)。
2.2艾滋病知識掌握程度分析:流動人員對艾滋病知識整體掌握率為85.92%(1031/1200);不同年齡、婚姻狀況、不同民族、文化程度流動人員的艾滋病知識知曉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和表2。
2.3高危行為特征發生情況:1200名流動人員中,有876名有性行為經歷,其中158名(13.17%)最近1年與固定性伴發生性行為未使用安全套;60名(5.00%)最近1年與臨時性伴發生性行為未使用安全套;3名(0.25%)最近1年與同性發生過肛交,且每次均未使用安全套。
3討論
艾滋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已成為全球范圍內威脅人們健康且具有挑戰性的公共衛生問題,本病尚無根治療法,開展預防措施至關重要。建筑工地流動人群大多是青壯年男性,性行為處于活躍期,而工作性質較為不穩定,并有較強的流動性,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對艾滋病的預防意識薄弱,故其為當今社會中可能會感染艾滋病的脆弱人群與重點人群,應加強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了解,保護好自身,預防艾滋病感染[2]。本研究的血清學監測中,1200名流動人員HIV抗體陽性率為0.083%、梅毒抗體陽性率為0.75%,丙肝病毒抗體陽性率為0.58%。相關研究顯示,梅毒感染為HIV發生的協同因子,兩者的傳播途徑基本相同,故感染梅毒的患者有可能會進一步促進HIV的發生,這就提示應進一步全面、規范性病的診治,降低梅毒、丙肝等傳染病的發生率,進而防止艾滋病蔓延[3]。本次監測結果顯示,本地區建筑工地流動人員以20~<40歲男性為主,對艾滋病知識整體掌握率為85.92%,但部分對艾滋病知識點掌握片面,例如共用注射器、輸血等艾滋病傳播途徑掌握較好,但對非傳播途徑“蚊蟲叮咬可否感染HIV”了解不充分,揭示當前艾滋病傳播途徑的宣教成效良好,但在艾滋病非傳播途徑方面仍有待加強,尤其是咳嗽、打噴嚏、擁抱、握手等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觸行為是非傳播途徑,應明確告知人們,使其正確認識艾滋病。與此同時本報告還顯示,本地區不同年齡、婚姻狀況、民族、文化程度流動人員的艾滋病知識知曉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以后艾滋病健康教育過程中可開展集中統一的健康教育,而且宣教內容中艾滋病傳播途徑、非傳播途徑并重,進而讓建筑工地的流動人員均能夠全面掌握艾滋病知識,減輕其因對艾滋病不了解或認知錯誤而出現的恐懼、歧視[4]。從艾滋病發生高危行為調查看,1200名流動人員中,有13.17%最近1年與固定性伴發生性行為未使用安全套,5.0%最近1年與臨時性伴發生性行為未使用安全套,提示流動人員發生性行為時安全套使用率仍較低,不安全的性行為將增加艾滋病的傳播危險性,由此可見,目前艾滋病經性傳播途徑的流行形式仍十分嚴峻,不容樂觀。因此,在健康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加強高危行為的干預,明確告知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并指出相關高危行為對艾滋病發生的影響,告知安全套使用的重要性及其正確使用方法[5]。針對上述分析,對建筑工地流動人員就艾滋病宣教提出幾點建議:①建筑工地工人受工作時間、文化程度等因素影響,學習艾滋病知識的積極性相對較差,故需強化相關責任人的宣教職責,在建筑工地粘貼宣傳報,并定時集中播報宣傳資料。同時疾控中心、衛計部門需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網絡優勢,靈活利用流動人員的休息時間、節假日進行傳染病防治宣教[6];②相關政府部門加大對公共媒體的資金投入,增加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網絡、廣播等進行艾滋病防控宣教;③對流動人口加強管理,動態及時了解其流動情況,并積極聯合多部門進行健康教育[7];④建筑工地附近的醫療機構需加強艾滋病宣教及疾病咨詢工作,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宣教,以提升流動人員對艾滋病知識的知曉程度。綜上所述,建筑工地男性流動人員對艾滋病防治知識的知曉率較高,但仍有安全套使用率低、臨時性伴發生率高等高危行為,故應繼續加強建筑工地流動人群關于艾滋病的宣傳和干預,從優化大策略、改變小細節著手,進一步鞏固健康教育、普及安全套使用以及提高高危人群艾滋病篩查率,最大程度降低艾滋病發生,避免艾滋病患者在人群中擴散。
參考文獻
[1]陳合,勇志鵬,吳克奇,等.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筑工地流動人口艾滋病相關知信行調查[J].國際病毒學雜志,2019,26(1):25-28.
[2]戈菲.鐵路參建建筑工人艾滋病預防試點項目干預模式效果評估[J].鐵路節能環保與安全衛生,2017,7(6):319-326.
[3]王淑華,王麗俊,王春馨,等.246例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學特點及梅毒感染情況[J].中國熱帶醫學,2019,19(5):463-467.
[4]韋永.濟寧市任城區建筑工地農民工艾滋病相關知識、態度、行為調查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27):162-163.
[5]秦其榮,馮松,陳健,等.2012與2017年馬鞍山市MSM人群艾滋病知識知曉狀況與高危行為情況[J].職業與健康,2019,35(19):2682-2685.
[6]徐慧芳,王鳴.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控制艾滋病在MSM中的蔓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9,40(10):1197-1202.
[7]方芳,孫群露,詹志強,等.2015年深圳寶安區流動人口艾滋病知識知曉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6,23(10):1272-1276.
作者:王會松 李淑波 李芬 單位:北京市昌平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