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劇院建筑藝術與美學風格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武漢劇院的歷史底蘊
武漢劇院坐落于我國中部地區的武漢市。該劇院設計圖紙由中南設計院提供,于1959年10月完成施工并投入使用,它位于漢口解放大道中段,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華中地區的首個大型劇院。武漢劇院是該地區開展政治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同時它也肩負了武漢市接納國內外表演團體的使命,作為文藝活動的演出劇院而廣泛使用,時至今日該劇院仍然為武漢市打開了對外開放的窗口。
2武漢劇院的建筑藝術因素
2.1歷史文化影響下的造型語意
2.1.1建筑思想文化傳承。悠悠千載,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深受儒、釋、道三家思想濡染,其中儒、道思想的影響最為深遠。武漢劇院作為凝固的藝術,其建筑思想講求中庸和諧。而“中庸”的哲學觀念表現在劇院建筑上,則是秩序、嚴謹的規劃布局,以及顯著的對稱軸線,這既是思想文化的表達,也是民族氣韻的傳承(見圖1)。2.1.2劇院形態具體表現。武漢劇院選用了中軸對稱的營造形式,彰顯出井然有序的規格美和秩序感。對稱布局表現在同元素、同量級的比較上,劇院以中部“五角星”為軸,以“星”為點、以“線”代光向外發散,以石材雕刻的手法增強劇院的主體形態特征。同時,劇院也采用垂直線條將外部空間等分,這在滿足承重功能外也進一步增添了建筑的結構美,這種結構美主要表現為質量相稱、軸距相等、大小相同。
2.2經典元素構成下的裝飾變化
2.2.1主體裝飾元素的構成。武漢劇院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內容和民族的形式。建筑頂部有著五角星和麥穗的社會主義元素,兩側布滿了傳統花卉圖案(見圖2),如蓮花、葵花、梅花、山茶花等,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古典氣息。其中蓮花寓意謙虛、高潔;葵花象征欣欣向榮;梅花體現堅強、高雅,同時也比喻“福、祿、壽、喜、財”五福;山茶花昭示穩重謙遜,四季常青,不驕不躁。這些建筑主體的裝飾元素傳達了設計者對該劇院的美好期許,表現了其獨特的裝飾魅力。2.2.2庭院裝飾元素的傳承劇院外墻立面雕刻了精美的花飾圖案,但整體上始終保持“結構主義”的簡潔線條,呈現出優雅簡約、比例調和的美感。而側面的處理則選用了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的元素,如八角亭、雕刻花飾的石欄桿等。通過將庭院空間和建筑內外部自然環境和諧交融,進而有效地減少石質材料帶來的冰冷感,并依托劇院中式風格下的石欄桿對光影關系的把握,營造出虛與實、明與暗、光與影相交融的效果。
2.3和諧自然意匠下的材質選用
2.3.1武漢劇院的建筑基底。武漢劇院建筑主要選擇應用歷史最為悠久的石質材料,以花崗巖、大理石為主,究其原因則是這類材質飽經風霜的自然肌理和與生俱來的色澤美感。而從建筑外立面的墻體到建筑主體立柱的選擇,再到庭院雕刻花飾的欄桿,也無一不體現石材的耐久性與結構穩定性,這一材料提升了建筑的使用壽命和耐磨損強度,并從材質語義上彰顯出堅實、穩重的古樸氣質。2.3.2武漢劇院的室內軟裝。演出舞臺臺口為白底貼金,舞臺臺面選擇木質地板,平頂部位的花飾以石膏澆筑,頂部光源選擇精美的鐵藝吊燈,地坪部位以馬賽克拼接圖案排布,而觀眾席則選用皮質座椅并輔以華美的鎦金工藝,增強了觀眾使用的舒適度。在劇院四周墻面上則布置木制墻裙,烘托出經典懷舊的感官體驗,并柔化建筑冰冷的空間增加了親和力。而在展演硬件設備上,劇院內部聲、光、電效果良好,至今仍是武漢市較為出眾的劇院之一。
2.4“觀”“演”交融的功能演繹
2.4.1環境氛圍的渲染。武漢劇院通過技術團隊對聲、光、電的有序調配,渲染出光怪陸離、如夢如幻的舞臺演出氛圍。三者的有機配合能夠塑造出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和角色特征,在演出者表達沉默、壓抑、慚愧等負面情緒時,通常降低燈光亮度來呼應心理活動的變化。而在喜悅、滿足、幸福等積極情緒的表達中,則常用輕快明麗的光影效果來烘托,從而獲得極富感染力和藝術性的舞臺效果。2.4.2技術與藝術的融合。武漢劇院內部的舞臺設計及室內空間的功能分區充分體現了技術美的秩序性與合理性。劇院劇目種類繁多,要想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塑造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就需要表演者和舞臺工藝技術的良好配合,憑借演出者自身對人物的理解及藝術性表現,輔之以良好的舞臺工藝技術條件,進而更好地獲得震撼人心、夢幻交織的音樂舞蹈演出效果。
3武漢劇院的美學價值分析
3.1規整布局形制下的對稱美與均衡美
3.1.1莊重的對稱美武漢劇院造型采用中軸對稱的布局形式,具體表現為劇院頂部“紅星”兩側左右相同,大小勻稱,周邊石雕花飾也遵循這一格式。而對稱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一種情愫也多用于傳統建筑的主體形態中,從交錯的宮殿、寺廟、樓宇,再到武漢劇院局部的門頭設置,無一不體現“對稱”的影響。古往今來,“對稱”這一特質凝聚于國人的審美文化中,通過有形的建筑與無形的體驗相互交融,相互影響,進而引起觀者情感共鳴,并在心理層面給予受眾安寧、穩重、肅穆、靜謐的感受,因此武漢劇院彰顯了古典美學的審美要求,寧靜、規整的對稱美與秩序韻律感。3.1.2調和的均衡美。武漢劇院建筑所體現的均衡美與對稱性并非割裂存在,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共同構成了建筑物的主體形象。劇院以立柱“分割”外墻主體,并在堅實穩固的柱體上增加類似中式牌樓上的雕刻,其中的組織紋飾多為花、葉、莖,例如由植物自然形態所演化出的蔓草紋,因其不斷伸展、連綿不絕(見圖3),所以也被賦予了恒久、傳承、吉祥的文化內涵。這種裝飾紋樣和組織脈絡也體現在武漢劇院外墻立柱的細節上,彰顯了柔和輕軟、旋動流暢的圖案美。設計者通過對建筑構成元素進行有規律的排布及有秩序的重復,形成了符合其建筑立面整體結構的穩定感,而局部的處理則表現出均衡變化下的活潑趣味。
3.2形態變化表達中的節奏美與韻律美
3.2.1變化的節奏美。劇院建筑立面造型采取符合民族審美的形式,并吸收了西洋古典建筑藝術權衡比例的手法,既體現出中國建筑的風格,又塑造了劇院的經典形象。正面柱廊的處理主要采用了中式的柱頭與額枋花飾,以淺灰色水刷石表面與深灰色花飾的勒腳構成其外表。內部裝飾運用了我國民族紋樣的要素和花草圖案。而為使劇院內部聲光效果更為顯著,劇院則采用了遮板及五夾板穿孔工藝,并在中部使用圓盤花飾燈體及平圓形燈罩以利于采光。這些建筑元素互相交融,彼此調和,以其自身所具有的使用功能和審美價值,共同增添武漢劇院細節處豐富的層次感與變化的節奏美。3.2.2秩序的韻律美武漢劇院的韻律美來源于室內外不同組成部分之間營造的協調關系,這種恰當的比例和尺度依托于該建筑規整、有序的布局形式。我國古典建筑雖然在中軸對稱為主的建筑形式上呈現出威嚴、磅礴、肅穆的美,但在局部細節和花飾紋樣的應用中也有所調節并加以節制,使得建筑本身在和諧環境下流露出親和力。因此,武漢劇院具有建筑元素構成下的秩序感與親和性,同時憑借立柱、檐頭、形體轉折、圖案組織的規律重復形成節奏變化下的韻律美。3.3視覺審美感受下的整體美與局部美3.3.1雄偉的整體美。建筑成為凝固的藝術與其所處的環境密不可分,有形的建筑主體與無形的庭院空間彼此共生,互相增益,正如梁思成所說:“中國建筑之完整印象,必須并與其院落合觀之?!倍谖錆h劇院庭院的處理中,選用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布局元素,充分彰顯了民族內容和對建筑文化的傳承。除此之外,整體性的庭院格式也表現了我國建筑的空間觀念,并遵從局部服從于整體的基本原則,從而進一步增強端莊、平穩的心理聯系和秩序規整的形態之美,這使得武漢劇院在近看時以親和、變化的趣味性為主,在遠看時給予觀者以整體性的磅礴大氣之美。3.3.2細膩的局部美。從庭院栩栩如生的雕像,到建筑主體的花飾立面,再到劇院室內空間的墻裙布置,武漢劇院無一不體現著設計施工人員精巧的藝術構思。雕像以向前方招手的姿態佇立,神態昂然堅定,下部則是高大簡約的石雕底座,底座向四周發散并分設四座石臺,臺上用自然植物形態加以點綴。劇院外墻頂部則是以小麥、山茶花、蔓草紋等加以雕飾,增添局部的層次感和細節美;而在室內墻裙和觀眾座椅的材質選用上則充分發揮木材的溫潤、親和之感,有效化解石質、鋼質混合結構建筑的冰冷感,從而體現出武漢劇院細節處理過程中的工藝美和細膩美。
3.4心理體驗影響下的變化美與統一美
3.4.1層次的變化美狄德羅(DenisDiderot)說:“美在關系?!蔽錆h劇院使用空間的大與小、虛與實組成了建筑實體的意境美。但是這種層次的重疊和變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變化”是情景的結合、光影關系的起伏、構成部位的差異共同渲染的結果。因此,劇院展演也需要室內舞臺工藝聲、光、電有機配合,從而表現出華美的演出氛圍。而光影的變化不局限于室內燈光的效果,在劇院的古典式庭院中也依舊有所體現:八角亭下,雕有花飾的石欄旁光影斑駁、樹影婆娑,將時光的記憶和歷史的厚重感交織重疊,構成了層次變化的美。而在劇院同一部位的造型形態中,也依托輪廓線條的變化、石刻深淺的起伏和花紋雕飾的重復,彰顯出武漢劇院建筑美學下的調和美與變化性。3.4.2和諧的統一美。武漢劇院建筑形態構成中的線、面、體都是獨特的,并有著古典審美下的民族性,而這些建筑部位通過設計的手段加以整合又形成了建筑藝術的形態基礎,這遵循了傳統文化影響下規整、秩序的布局規律,同時劇院也與庭院環境融洽并存,組成了調和統一的美學感受。劇院通過建筑整體風貌的緊湊性給人帶來靜謐、安靜、莊嚴的感覺,同時和諧統一的對稱格式也彰顯出穩定與安寧的韻律感,體現著社會變遷的永恒與長久。
3.5“觀”“演”交融下的互動美與寧靜美
3.5.1激揚的互動美。武漢劇院承載了會議使用和舞臺展演的現實功能,并有著互動沉浸式的演出效果,劇院建筑的服務主體是觀、演雙方,兩者在舞臺工藝“聲、光、電”的輔助下,可以渲染出視覺震撼、富麗華美的舞臺情景。而通過表演者對演出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畫和對會場節奏的把握,也使得受眾在演出過程中真切地體會劇情發展的變化和感受人物角色的塑造,產生感慨、敬仰、激動、緬懷的情感共鳴,從而更好地發揮紅色劇院建筑精神洗禮、文化傳承的積極意義,并以劇院沉浸式的“觀”“演”體驗而協助引領社會精神風尚、豐富公眾的閑暇生活,并通過對舞臺效果的深化發展而逐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3.5.2肅穆的寧靜美。武漢劇院蘊含了中軸對稱布局下的肅穆美,傳承了“中庸”思想文化下的建筑格式,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這一特質也滿足我國古典建筑的自然屬性與公眾審美的客觀需求。劇院建筑在喧囂的城市中保持著一份莊重、平穩的神秘之美,以社會變遷的“快”來襯托恒久流傳的“慢”,這使得武漢劇院統一于城市的建筑肌理中,同時又有別于其他建筑而具有獨特的造型語義,因此該建筑在精神層面上給人以強烈的均衡感和悠然的凝固美,而在功能使用和文化傳承層面上進一步彰顯出歷久彌新、與時俱進發展變遷下的新精神風貌。
4紅色劇院建筑的美學價值與現實意義
武漢劇院傳承了我國中庸文化思想影響下的建筑藝術形式,而通過對該劇院建筑材質、功能定位、外部造型、內部裝飾等藝術因素的挖掘也能進一步肯定武漢劇院所蘊含的建筑藝術價值,這對于探究中國紅色劇院建筑的美學風格提供了相應的事實例證。而武漢劇院所彰顯出的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整體與局部、變化與統一、互動與寧靜5組美學對照關系具有良好的社會啟蒙意義,它們所體現出的關于“美”的價值感受,有助于在新時代多元文化影響的背景下增強人們對于本土紅色劇院文化的研究和在中國紅色建筑美學方面探索的熱情。由此可見,武漢劇院作為中國紅色建筑,有著獨具風韻的建筑藝術價值和思想文化底蘊,而該建筑所彰顯出五個方面的建筑美學特征也具有良好的現實意義。時至今日,受多元文化的沖擊,以青年學子為代表的社會公眾對我國本土紅色建筑了解較少,而像武漢劇院這類兼具功能價值和紅色文化精神的卓越建筑則更加值得我們深入分析研究。以武漢劇院作為事實例證可以逐步完善新時代下的紅色建筑的美學風格,這有助于激發社會公眾關注我國紅色建筑,從而更好地樹立本土建筑文化自信,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基于建筑風格的美學理論。
作者:付璐 李志鵬 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吉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