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劇院藝術互動媒體發展思考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互動媒體的不斷進步正在越來越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劇院藝術的形式,本文通過對互動媒體在定義層面上的剖析,并結合其在運用層面上的比較和分析,深入淺出地對互動媒體在和劇院藝術結合上的不同方向、原理及其未來的細分領域做出了一定的探究和展望。
【關鍵詞】互動媒體;線性媒體;劇場藝術;互動化設計
二十世紀是演劇藝術不斷發展,各類技術理念及手段前赴后繼、催化糅合,匯入藝術發展潮流的時代。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電影、廣播和視頻技術不斷催化新的戲劇表達形式,并一步步催生構建出相關的整體性演藝產業及生態。并且,在過去的二十年里,日益精進并逐步成熟的互動媒體技術,已經在整個文化娛樂行業中開創出一場藝術和文化的革新,數字化的互動媒體正在孕育新的藝術形式,而其發展和革新對已經走過千年歲月的劇院藝術的發展和實踐正產生著巨大的歷史性影響。新時代的數字藝術家們正在努力定義“互動體驗”,但又在技術和理念的層面上具備著獨特的時代性。而將互動媒體融入戲劇,不僅為劇場中的戲劇藝術家開啟了新的動態可能性,也使我們逐步從別種角度開始重新審視戲劇的本質。首先,對互動媒體的定義重要的一點是互動媒體技術在特定的基本認知下被具體定義成什么?互動式媒體在本質上是存儲在計算機上的聲音和圖像,在很多情況下是在計算機上創建的,計算機作用于現場演出具體的綜合編創而生成這些聲音和圖像。容易模糊的地方在于這類媒體在功能上與老式的非互動媒體,或者說線性媒體,究竟有何不同?畢竟,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像磁帶錄音機、錄像機和電影放映機這樣的媒體設備和方式也具備一定的交互性,但其本質上的定義在于由操作人員通過控制相應裝置來產生固定的聲音和圖像。
如需將互動媒體區別于線性媒體,其存在以下三個關鍵性特征:第一,隨機存取性。數字技術是可以允許非相鄰的媒體片段之間幾乎瞬時移動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幾乎所有的樂器都可以說是互動媒體設備。比如,一個鋼琴家或吉他手可以在任意音符之間快速移動切換。而相比之下的差別——音頻磁帶或視頻磁帶的操作員則必須按一定順序通過信息,從一個片段到另一個片段。第二,觸發與輸出之間的任意鏈接性。由計算機存儲和進行操控的聲音、圖片和其他類似形式的二進制信息并不是天生固定好的,就線性媒體而言,內容之間的觸發和輸出方式往往固定在各種機械的“線性”連接上,就像撥動琴弦的手指直接發出吉他的聲音,或者光線透過半透明薄膜直接投射出電影般的影像一樣。相比之下,計算機可以使用任何類型的輸入,如鍵盤、鼠標、觸覺傳感器、運動追蹤裝置或其他可輸入數據的東西,來觸發任何類型如聲光電、圖像、電機控制的輸出。此外,單個輸入可以觸發任意數量的輸出,從而允許對多個媒體元素進行高度協調控制。第三,對媒體內容的深度操控性。互動媒體最強大的特性來自我們對其進行程序編寫的能力,以至所有程序都可以自由地根據輸入來操作復合的數字信息。因此,“觸發”不必與它所產生的媒體內容具有不變的一對一關系。比如,在戲劇作品中,藝術家們可以通過給電腦進行深度的細節編程,讓它根據不同表演者走得有多近、說話有多大聲、唱的是什么音符等信息來投射不同的聲音或圖像,還可以讓“輸出”隨時間變化或對過去的事件做出反應。由此進一步地,計算機不僅可以根據復雜的算法選擇預先錄制好的媒體片段,還可以動態生成自己的媒體,創建全新的聲音或圖像。互動媒體通過賦予參與者“畫”虛擬圖像的能力,生動地展示了這種潛力。由此不難想象,互動媒體在即興的、參與性的或非敘事性的舞臺表演中具備強大效用。例如,音樂家們可以使用交互技術革新出令人驚嘆的新樂器,能夠以無限的方式產生無限的樂聲。同樣,舞臺上的舞者們也會愈來愈熱切地渴望利用互動技術提供的能力,以通過他們的動作來直接觸發或控制作品中的燈光、圖像和聲音。但是,互動技術與戲劇在劇本敘事以及創排層面上的相關性,相比之下卻似乎不那么明顯。畢竟,在劇本和排練表演中,舞臺事件的順序長期以來是預先確定好的。可能有人認為,互動媒體技術在這上面并無必要,甚至可能是一種無謂的冒險。然而,如果就此思路把這個推理發揮到極致,我們很快就會發現這樣等同于質疑劇場藝術的本質。如果表演的“完美不變”和“沒有風險”就是最高準則,那么劇場藝術在21世紀就幾乎沒有了存在的理由——這種藝術形式早就應該讓位給電影和視頻等記錄性媒體。現場性劇院藝術的價值,尤其是在一個資訊高度媒介化的時代,恰恰在于它的可變性。無論劇本和編創排練過程如何嚴格地約束表演本身,但在這些約束下的每個表演,依然在本質上都是唯一的事件。劇院現場演出的最堪玩味之處,在于觀測和感知一個綜合性的演出作品從整體的宏觀主題維度到各個微觀藝術維度細節上的全面展開,劇院藝術在本質上就是互動的。演員和觀眾之間,以及演員和演員之間的自發互讓和玩味默契,是劇院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無論在其吸引力的哪個層面上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進一步地,不妨想象一下在劇院現場演出中注入線性媒體的效果,想象一個現場演員和一個影像內容中的演員之間的場景對比。與現場性的拍檔不同的是,已完成的固定影像不會兼容現場任何的細小錯誤,也永遠不會適應演員念述臺詞時的節奏或身體、表情動態的變化。固定的線性媒介會強制要求活動的演員嚴格遵守它的線性方式。這樣的性能邏輯等同于結合了最僵化的演劇和媒體內容,結果可能是除卻生硬添加一些背景幕布等效果之外,并沒有賦予它任何電影或視頻內容本身的感官優勢。而互動媒體并不會像線性媒體那樣削弱劇場藝術的自發性或可變性,在某種程度上,互動媒體的定義本身可以適應表演者,而不是讓表演者適應它。媒體的互動性越強,各種復雜的有機反饋就越靈敏,而有機結合互動媒體的劇院就有潛力催化和升華現場表演和媒體各自的優勢。當然,任何特定情況下的潛力,都取決于在制作過程中做出的具體選擇以及執行這些選擇的熟練和細致程度,而線性方式的媒體相比而言很難做到這些。如今,越來越多的戲劇和舞臺實踐,以及各類交互式媒體工作室或實驗室都開始不斷探索將互動媒體有機融入劇場藝術的方法,并在其過程中不斷探討總結劇院現場表演與互動媒體的關系。往往在其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越來越多地利用各種各樣的傳感器,探測運動軌跡、融合模式、捕捉及觸發方法和光線調和技巧等,包括使用傳感器信息提示及編控(直接或間接)聲音、投影圖像、視頻和三維計算機動畫、舞臺燈光或機械等任何其他電子設備所必需的硬件和軟件,以及一些復雜的多自由度運動捕捉系統等。這些都讓互動媒體技術不斷打破傳統學科的界限,開始孕育和產生新的藝術理念及形式。而其間在技術方法和藝術創造上的最重要的挑戰是——如何保持本質而直接的戲劇精神和即興發揮的舞臺魅力,而不是強迫現場表演者機械地遵循線性視頻的編制序列。
比如:如何將投影圖像或動畫等元素化整為零而又高度靈活,并有機配適到情節時刻的各個細微片段,從而實現媒體和表演者之間的緊密結合,或讓舞臺空間和布景道具更加“自主”地發揮作用;如何不斷開發VR下的某些虛擬環境驅動程序,讓不同樣式的媒體介質都可以高度響應劇院演出中的具體現場事件和實時隨機的動態細節,從而更加流暢地操縱和表達舞臺上“真實的虛擬世界”;或如何將LED燈或發光纖維等材料通過實時追蹤傳感器及相應編程技術,與演員戲服造型有機結合,從而將互動技術更好地與戲劇角色表達相融匯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在現下和將來都會是互動媒體技術在劇院藝術中挖掘和發展的方向。這些方向或者說發展點將不會是單一的,可能更多的是在劇院藝術或演出作品的不同方面和維度分布展開,并或多或少地交叉融合,相互貫穿。本文也嘗試簡要分析以下的多個互動媒體技術在劇院藝術上可能的發展側重點:第一,虛擬的布景。用媒體手段來提供一個完整場景以交代和描述舞臺表演發生時的物理環境。第二,交互式的角色服裝造型。互動服裝可以用來顛覆傳統表演場景所建立起來的戲劇關系——為現場演員提供敘事背景。觸發性或交互作用型的角色服裝可以使用現場演員的身體本身作為媒介敘事的畫布。第三,側面性的敘事視角。使用互動媒體技術從另一個視角來描述或詮釋舞臺上的情節事件,增加和拓展戲劇敘事的維度。第四,主觀性的敘事視角。使用互動媒體手段來直接描述或展開舞臺上部分或全部人物的思維想法,角色的幻想,夢境的表現或感受。第五,插圖或插畫的使用方式。用來闡明和輔助強化舞臺角色或表演者的敘述主題、舞臺行為或臺詞用意。第六,聯覺化的媒體方式。抽象或引申化地將角色表演或敘事所需傳遞的感受作用于舞臺事件和觀眾心理,聯覺類似于一種神經系統反應,刺激一個感覺器官會觸發另一種感覺的體驗,從而增強情感連接。比如,讓觀眾有可能通過表演和媒體的聯動“聽見”顏色,或“看到”溫度,并且讓觀眾發現其大小、形狀或色彩可以由演員或其他舞臺聲音的變化而自動改變。第七,交互媒體化的舞臺和道具。將互動媒體技術運用于創造新形態的舞臺部分或道具,例如,可以使用壓力感應裝置的媒體器材覆蓋舞臺地板或景物,并通過編程使每個媒體器材在表演者走過或觸摸時產生不同的聲音或圖像,從而讓媒介的舞臺內容表達密切追蹤表演者的動作與形態變化。第八,虛擬化的角色復制或替身。用互動媒體來創造角色的替身或者復制衍生形象。可以通過實時的動作捕捉系統和真實演員的引導來創造嶄新而又熟悉的舞臺行為,擴大表演敘事的維度和視角等等。
在今天的劇場藝術中,媒體和現場表演之間的關系依然處于一個不斷變化推進的過程之中。迄今,劇院里的媒體運用(數字的或者其他的)目前還未完全脫離被認為是一類協助性質的設計元素,或趨向于一個在舞臺燈光和整體布景設計之間的交叉區間。而在互動媒體技術未來與劇場藝術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上,將整體的演劇環境進行虛擬化和互動化設計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方向,而互動媒體技術的功能也可能逐步從“參與性”的場景表現元素過渡到一個綜合性的現場表演時空和氣氛整體,在表演活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互動媒體和劇場藝術之間的關系也將具備更加不同的含義。
作者:宋金珠 單位:上海戲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