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東北城市雕塑與主題闡釋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城市雕塑作為公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展現一個城市、一個地域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同時也與百姓生活和大眾審美相連,本文以東北城市雕塑為例,探尋城市雕塑作為文化載體所傳承的歷史和時代特征。
關鍵詞:城市雕塑;時代印記
到過長春,人民大街上的“飛機”記憶很深;哈爾濱冰雕和抗洪紀念塔;沈陽的“坦克”和有揮手的群雕;撫順市的雷鋒塑像……生活在東北,走過一些城市,留存在記憶里的總是那些具有城市文化特質和歷史印跡的城市雕塑。城市雕塑作為城市文化的標識與符號,很多雕塑能夠以獨特的藝術語言詮釋城市的歷史與文脈,以深邃的思想內涵展現城市的精神與象征。同時,很多雕塑更為關注民眾生活,注重大眾審美認知與認同。
一、城市紀念性雕塑的興起
東北地區很多城市,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以雕塑形態呈現,紀念性雕塑便是東北城市雕塑的主要形式之一。長春市人民大街上的“飛機”,曾經聳立在沈陽站前的坦克碑是1945年蘇聯紅軍出兵東北,為紀念參加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戰爭犧牲的烈士而修建的,分立東三省沈陽、長春、哈爾濱的蘇聯紅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它象征著中蘇兩國人民的戰斗友誼。建國初期國務院計劃在東北旅順口修建一座規模宏大的紀念碑,以此紀念蘇聯紅軍出兵抗日,即今天立于大連市旅順口的《蘇軍烈士紀念碑》,紀念碑通高30多米,表面結構用黑色、灰色和粉紅色花崗石建造,紀念碑前塑造了一位手持鋼槍的蘇軍戰士銅像,銅像高8米。紀念碑底座有兩塊浮雕,分別刻畫的是民眾歡迎蘇軍與和平建設的場景。《四平解放紀念碑》是1954年為紀念解放四平而創作的,1948年“四戰四平”的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在東北戰場上國共兩黨的一次最為慘烈的較量,高2米的鑄銅塑像以沖鋒前行姿態塑造了兩個勇猛質樸的戰士形象。錦州市作為遼沈戰役的主戰場,它為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譜寫了英雄篇章。1956年錦州市政府修建了遼沈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它是新中國建國后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座大型銅像紀念塔。塔頂上方高6米,重18噸的無名戰士形象借鑒了歐洲和蘇聯室外紀念碑雕塑的形式,振臂吶喊、跨步行進的姿態呈現出肅穆、莊嚴之感。塔身兩側為大型浮雕,西面浮雕為遼西圍殲戰,東側浮雕為錦州攻堅戰。今天紀念塔已成為錦州這座英雄城市的一則象征,它不僅是對歷史的緬懷,也是民眾銘記那段歷史的載體。1957年哈爾濱市遭遇特大洪水,民眾戰勝洪災的英雄壯舉同樣以紀念碑形式呈現,這就是哈爾濱市道里江岸中央大街廣場上的《哈爾濱防洪勝利紀念塔》。該塔由圓柱體的塔身和7米高的古羅馬式回廊組成,紀念塔由巴吉斯等設計,圓雕和浮雕則是由魯迅美術學院師生共同完成。塔頂圓雕為工農兵和知識分子形象;柱身浮雕刻畫的是宣誓上堤、運土打夯、搶險奮戰、慶祝勝利等場面;塔身下部的群像浮雕同樣記錄下哈爾濱軍民抗擊洪災的英雄形象。今天作為哈爾濱市的標志性建筑,民眾喜歡在這里休閑漫步,高聳的紀念碑也讓民眾銘記60年前軍民攜手并肩,團結奮戰的抗洪歷程,它也是凝聚民族精神,保衛美好家園的象征。時代,特別是期間的中國雕塑已由城市歷史記憶和反映現實生活轉向個人崇拜階段,僅就東北地區保存下來的塑像為例,沈陽中山廣場的《勝利向前》應是人物眾多,最具震撼力的特殊政治時期雕塑之代表,高10.5米的揮手像和58個人物組成的展現半個世紀中國革命歷史風云的雕塑敘述,是特定時代的政治產物,具有強烈的宣傳效應。1976年創作的遼寧省撫順市《雷鋒紀念館組雕》明顯帶有那個時代的烙印:身穿軍裝,手捧《選集》的雷鋒塑像,這一典型動作具有程式化模式,但造型上親切、淳樸、敦厚,再現了雷鋒作為普通人形象的真實感人的一面。身背步槍的雷鋒氣宇軒昂,目光炯炯,激勵人們前行。雷鋒紀念碑下方的四塊漢白玉浮雕,以樸實無華的寫實手法,再現了雷鋒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品質。
二、城市公共雕塑的大量涌現
1982年由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和中國美協共同領導的全國城市雕塑規劃組成立,中國城市雕塑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在官方、雕塑家、藝術理論家共同倡導下,一股城市雕塑熱勃然興起。傳承歷史與文化,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的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佳作不斷涌現。雕塑《八女投江》《九•一八殘歷碑》等設計方案參加了1984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首屆全國城市雕塑設計方案展”,此次展覽所展示的設計方案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展覽期間,很多省市領導或城建、園林系統負責人聯絡國家有關部門,具體落實設計方案的建設與實施。牡丹江市政府決定將《八女投江》建立在牡丹江畔,高9米的花崗石雕塑于1986年創作完成,此雕塑在一定程度上承接了前后的國家意志,是20世紀80年代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題材之代表,作為公共藝術,它凝聚了公眾對歷史的銘記和對英烈的深切緬懷,紀念意義凝重而深遠。1991年沈陽市人民政府在大東區望花南街“柳條湖事件”發生地南二百米建起了“九•一八”事變陳列館,博物館由“九•一八”事變殘歷碑、警世鐘亭、主館、勝利紀念碑等構成獨具風格的建筑群體。由雕塑家賀中令設計的高18米的《九•一八殘歷碑》則是紀念碑雕塑創作中的一次大膽嘗試和探索。紀念碑的創作靈感來源于賀中令在遼西發現的兩塊木化石,他將兩塊化石連接后仿佛是一本翻開的臺歷,以此為雛形并結合特殊的歷史背景,由此構想并以碑館結合的方式將國難家仇永久的記錄下來。紀念碑硬朗粗獷的碑體上鑿出累累彈痕,一個個呻吟的骷髏是對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控訴。東北諸多城市為新中國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大慶作為石油之城,王進喜和鐵人精神成為城市象征和時代印證,大慶市城市雕塑多是以此為題材。鐵人廣場的《鐵人——王進喜》;創業廣場雕塑《創業年代》《石油贊歌》等,這些雕塑從不同側面展現了鐵人精神和“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作條件也要上”的豪言壯語,鐵人形象是城市的標識與象征,也激勵著大慶人“高舉旗幟,永續輝煌。”紀念性雕塑多是城市歷史的一段記述,印記著城市特有的文化和歷史。今天的東北城市雕塑更以獨特的視點呈現多樣與多元,長春世界雕塑公園的建立旨在打造“雕塑之都”和文化品牌,且走出了一條大眾化、國際化的探索之路;沈陽市鐵西區的諸多以工業符號為創作藍本的城市雕塑,展現的則是老工業基地為新中國建設所做出的貢獻以及今天的發展與創新;哈爾濱市的冰雪雕塑意在展現北國風情;海洋文化(大連市)、鋼鐵之城(鞍山市)、邊疆的民族風情(延吉市)、知青文化和墾荒歷程(佳木斯市)……諸多具有地域特質的城市雕塑向民眾展示著東北大地的不同文化與城市風貌,這些雕塑為城市文化增色添彩。
作者:王琪 陳書錚 單位:魯迅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