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自二十一世紀以來,積極心理學理論受到充分重視與應用,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已然成為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發展的主流態勢。對此,現如今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強化積極心理體驗,將幫助大學生生成積極心理品質作為主要目標,構建相對完善且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本文以高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面臨的困境入手,提出了兼顧積極心理品質培育及心理問題解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師資力量建設、有效拓寬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范圍的高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策略。
關鍵詞:高校;積極心理;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近些年,國家與社會各界愈發注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多數高校均已開始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國內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時間較短,在建設積極心理健康體系層面仍存在諸多問題。基于學生具體發展狀況,明確影響學生個體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逐步完善與健全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現階段國內高等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關鍵所在。自21世紀以來,伴隨積極心理學理論的興起和廣泛運用,諸多心理學研究者與工作者以高校育人目標、學生心理發展特征為基準,牢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關鍵點與重點,建設完善且科學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致力于探索以生為本、為學生服務的積極心理健康工作模式,使學生在習得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健全自我人格,有效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一、高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面臨的困境
(一)過度關注心理消極問題,忽略學生積極品質培育現階段,多數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當中普遍采取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兼并的被動化教育模式,將關注焦點置于存在心理問題的部分大學生身上,將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視作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任務,而此種教育模式并不具備科學性,最終導致教育過程逐漸脫離培養積極品質的育人目標。在學生心理咨詢中,心理健康教師將解決學生心理問題視作首要任務,僅注重學生的問題,而忽略了積極品質培育。與此同時,部分高校以增設心理健康相關課程、舉辦講座以及張貼海報插畫等活動為依托,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但此種以心理問題預防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動,致使部分學生僅關注個體存在的消極因素,忽略了個體優秀品質的挖掘與提升。
(二)心理專業師資力量匱乏,組織管理體系尚未完善近年來,國內心理健康教育領域優秀人才匱乏,部分高校始終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有些教師在畢業后便直接從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崗位工作,其心理學理論還未達到深厚與扎實的程度,且部分教師也并未接受專業訓練,所采取的心理療法及咨詢方式較為陳舊,無法充分滿足當代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發展特征,心理健康教師職業技能與專業素質均亟待提高[1]。與此同時,高校建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屬于系統化工程,需要高校各個方面共同合作,惟有各個學科互相滲透、充分配合,才能切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實效性。國內部分高校欠缺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并未構建系統性與相關性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僅是以心理健康教師與思政理論課教師為依托簡單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終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效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成效甚微。
(三)教師傾向心理問題解決,致使教育關系發生僵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標在于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這一理念,在廣大師生群體內心深處根深蒂固,這對教育成效提升以及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具有反向影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輔導員、思政理論課教師以及心理健康課教師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主體,而學生則作為受教育對象接受各教育主體的心理疏導與理論灌輸。多數教師將問題解決視作核心教育目標,借助心理疏導與輔導咨詢等方法解決部分學生在心理層面存在的問題。但是,部分學生因為擔憂被其他同學過分關注,通常不愿積極主動地向教師咨詢與自身有關的心理問題,對于心理疏導和輔導咨詢亦會產生抵觸與排斥心理,教育主客體之間存在的對立關系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的難度,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建設,最終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從整體上效果欠佳。
二、高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策略
(一)兼顧積極心理品質培育及心理問題解決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等院校心理健康課程教育目標表現在培養學生群體過硬的心理素質,以及幫助部分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有效解決問題兩個層面。只有兼顧積極心理品質培育及心理問題解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從本質上獲得提升。在積極心理品質培育層面,學生個體要在日常生活與學習過程中重視、關注積極品質養成,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也要直面困惑和問題,并積極解決。因積極的體驗對積極品質培育具有正向影響,所以大學生在校園生活當中要主動參與可獲得積極體驗的實踐活動,以積極體驗的不斷積累為依托推動積極品質培育。基于教師視角而言,教師要將積極品質培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當中,不斷更新教育手段,不僅要注重部分問題學生的心理問題解決,還要致力于促進所有學生的協同發展,全面培育學生的積極品質。基于學校視角而言,應重新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目標,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引導,對教育目標加以整合[2]。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相對于僅解決心理問題而言更具現實意義。因為積極心理品質有著預防及治療的功能,只要學生能夠積極發展,充分激發其內在積極因素,必然可規避心理問題的出現。學校把積極品質培育置于教育目標體系的重要位置,可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實現其育人價值。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師資力量建設教育工作者應始終以個體專業技能與高尚人格教育、引導學生,以自我良好素質潛移默化地對學生三觀、素質與品行進行積極影響,明確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工作態度,面向學生群體傳遞正能量信息,爭做學生榜樣。部分高校中,從事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教師并不具備夯實且深厚的理論基礎,心理咨詢專業技巧和技能也相對滯后、保守,所以難以充分順應當代大學生群體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訴求,也難以真正感受學生當下心理狀態,致使教師在具體咨詢與授課過程中很難提升教育成效,所以必須豐富教師專業理論知識,加強其心理咨詢和教育技能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授課教師與心理咨詢室教師,應提升個體專業素質,著重培育個體專業技能,積極學習現階段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發展的新方向與新知識。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學習與掌握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知識,逐漸從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深入到實踐方面,使其在具體教育活動中不再僅僅關注學生的消極問題,所采取的教育和治療方法也應具有積極性,從而充分呈現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除此之外,也要培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積極的工作態度。從學校視角出發,校領導要貫徹以人為本理念,在充分體諒教育工作者辛苦的基礎上,也要深入了解其心理訴求,優化工作環境,從經濟層面為需要照顧和關懷的教師給予支持與幫助。高校還要把積極因素融入教師教育工作中,深挖教師積極力量,強化教師積極感受,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現長遠發展[3]。
(三)有效拓寬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范圍一方面,把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與各科教學整合。在課堂教育活動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各學科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價值,促進多學科互相融合滲透。教師應在課堂教育中創設愉悅輕松的學習環境,并借助豐富教育內容、更新教育手段等方式,促進學生們積極思考,在民主與平等的師生關系當中,有效完成相應教育任務。另一方面,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滲透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眾所周知,外在環境對大學生群體心理品質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且對學生而言,校園生活是最為直接的外在環境。所以,著力建設校園文化,對優化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具有潛在驅動力。誠然,校園文化隸屬高校隱性課程體系的分支,不但對學生心理品質具有無形影響,而且與學生個體心理健康也有直接聯系。因此,在建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過程中,重視校園文化構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理論是為了改善社會大眾生活質量與水平而存在,積極心理學理論由西方國家傳入中國,而我國針對積極心理學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多數心理學領域研究人員表示積極心理學是以傳統心理學為基準的變革。伴隨國家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以提升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廣泛運用,高校逐漸開始立足于建設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而在此過程中,要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德育屬性為基礎,充分發揮心理健康在德育教育體系中的作用和價值。在具體教學中,兼顧積極心理品質培育及心理問題解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師資力量建設,有效拓寬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范圍,從心理學理論與思政教育理論等諸多維度,建設完善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從而可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與成長[4]。
參考文獻:
[1]方麗芳.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論叢,2019,17(Z1):53-56.
[2]邊玉芳,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1(6):115-118.
[3]李紹明,郝萍.基于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的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探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9(4):64-66+81.
[4]楊波.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創新路徑[J].現代職業教育,2021(11):16-17.
作者:盧衛斌 單位: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