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區域經濟發展下的義務教育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義務教育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礎性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義務教育受區域經濟水平的影響,使其在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上存在著較大差異,呈現出城市教育資源過剩、農村教育緊缺的現狀,不僅降低了教育資源利用率,而且違背了教育公平原則,使得城鄉學生難以享受到同等的義務教育權利[1]。為此,我國必須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強化區域統籌發展、城鄉統籌發展、經濟社會統籌發展,正確處理好區域教育發展不協調問題,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協同發展。
(一)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客觀需要我國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主要體現在教育政策不均衡、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等方面,這與區域經濟發展質量不一有著密切關聯。在大多數經濟水平落后的偏遠地區,當地政府財政經費緊缺,很難對當地義務教育投入充足的財政資金,使得當地中小學校的辦學經費嚴重不足,造成中小學的住宿、飲食和學習條件十分簡陋,與經濟水平較高的城市中小學校辦學條件存在著天壤之別。在經濟落后的鄉村地區,中小學校的辦學規模較小,教學基礎設施匱乏,只能容納少數學生學習,加之經濟落后地區的貧困家庭較多,貧困生經常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困擾而出現輟學問題,所以導致經濟落后地區的學生難以享受到公平的義務教育權利[2]。為有效解決義務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最大程度降低區域經濟水平對教育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必要持續深化義務教育改革,從區域經濟發展大局出發,實現教育公平化。
(二)提高義務教育資源利用率的客觀需要區域經濟發展是區域義務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區域義務教育又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潛在動力。從我國教育與經濟發展現狀來看,教育發展良好的區域,其經濟水平也相對較高。反之,教育發展落后的區域,其經濟水平也相對較低,由此可見教育與經濟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但是,在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中,地方政府傾向于將資金投入到產出率高的行業,以拉動本地區經濟增長,這就擠占了義務教育的財政資金投入。尤其對于大部分偏遠山區、貧困地區而言,學生上學路途較遠,所以中小學校一般采用寄宿制管理模式,方便學生在校學習。但是,寄宿制中小學需要投入較多的辦學經費和運營成本,這對原本已經捉襟見肘的財政教育經費施加了更大的壓力。為此,各地方必須深化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從變革義務教育模式、辦學模式、教育經費投入機制等方面著手,提高現有義務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引入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義務教育事業,夯實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基礎[3]。
二、基于區域經濟發展視角下深化義務教育改革的實踐建議
(一)改革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在區域經濟發展背景下,政府要深化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促進各區域之間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縮小城鄉義務教育差距。具體改革建議如下。其一,建立合理的義務教育經費分擔機制。我國可根據全國的教育經費平均水平和各級政府的財政收入確定各級政府的教育經費分擔比重,其中中央政府承擔30%,省政府承擔40%,市政府承擔為20%,縣政府承擔10%,以保證各地區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充足[4]。其二,建立義務教育轉移支付制度。各地區要逐步縮小城鄉義務教育在教育經費分配上的差距,使城鄉中小學校公用經費和教師工資待遇處于同一水平線上,當貧困地區無法滿足義務教育經費下撥需求時,要由中央政府、省政府和市政府進行專項撥款支持。其三,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管理體制。農村中小學校要實施教育經費預算管理,由當地教育部門根據所轄地區內的所有中小學提出的教育預算經費需求,編制整體教育預算,將其納入政府預算體系,對義務教育經費下撥做出具體規劃。同時,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下撥中執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保證農村教育經費足額下撥,確保義務教育經費得到??顚S?。
(二)改革義務教育人事制度受區域經濟水平的影響,城鄉中小學教師資源分配極其不均,普遍存在著城市中小學教師超編,農村中小學教師緊缺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應從深化義務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著手,以促進區域教育和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具體建議如下。其一,區域教育部門要制定教職工用編計劃,合理調整城鄉中小學的教師結構,使新增教師編制盡量向經濟落后地區的農村中小學校傾斜。其二,地方政府要適度提升偏遠地區中小學教職工的薪資待遇,降低辦學條件艱苦地區的教職工流失率,減少優秀教職工向已經飽和的城市中小學校流動。其三,區域教育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完善城鄉教師職稱評定標準,使職稱評定適當向農村教師傾斜,鼓勵農村中小學教師不斷提高整體素質水平。其四,城市中小學要推進教職工管理制度改革,讓優秀教師、骨干教師到農村中小學進行掛職鍛煉,以城市優質的教育資源帶動農村義務教育水平提升[5]。
(三)改革義務教育管理機制在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義務教育要深化教育管理機制改革,實現城鄉教育資源的統籌規劃與配置,重點解決好適齡孩子的公平入學問題。具體建議如下。其一,統籌建設城鄉中小學校。各地方要統籌規劃義務教育資源,在農村實施集中辦學模式,由地方教育部門統一整合和投放教育資源,著力改善農村義務教育條件,提升區域教育整體水平,為區域經濟發展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礎。其二,規范中小學校辦學行為。為促進區域教育均勻發展,城鄉中小學校要執行免試就近入學制度,不得出現擇校行為、選拔性招生行為。在今后的義務教育發展中,要逐步消除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的劃分,減少對示范學校、實驗學校和重點班的教育公共資源傾斜,以保證教育的公平性,使身處于不同區域的孩子都能夠享受到同等的義務教育服務。其三,加強流動人口義務教育宣傳。各地區教育部門要組織協調好本地區所有的中小學校共同開展義務教育宣傳,做好適齡孩子的就近入學工作,重點解決進城務工人員、流動人口的子女上學問題,不斷提升區域義務教育水平。
三、結論
綜上所述,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在提升區域人才整體素質水平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各地區義務教育要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的視角深化義務教育改革,均衡配置區域義務教育資源,使城鄉學生享受到均等的義務教育服務。同時,各地區還要將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全面提升落后地區勞動者的素質水平,為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琦.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義務教育質量[J].現代教育科學,2019(12):74-75.
[2]呂玉剛.著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質量[J].中小學管理,2020(1):109-110.
[3]秦玉友.農村義務教育師資供給與供給側改革[J].教育研究,2020(4):18-19.
[4]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實施方案[J].青海教育,2020(5):82-83.
[5]申亮.均衡發展視角下縣域小學教育資源整合優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9.
作者:馬艷紅 單位:甘肅省莊浪縣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