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技能大賽下中職會計專業教學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首先闡述中職會計專業技能大賽及其目的,然后指出技能大賽視角下中職會計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技能大賽視角下中職會計專業教學的優化策略,即以賽促改、開發實用性教材、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關鍵詞:技能大賽;中職會計專業;會計業務水平
隨著當前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行業也在不斷改革,創造新的活力,為了更好地滿足市場和行業的需求,培養出更多高素質全面型人才,會計職業技能競賽應運而生。它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中職會計教學樹立了新的方向、創造了新的教學評價標準。會計技能大賽是豐富及補充虧阿基理論教學的有效方式,其對現代中職會計教學質量的提高都有顯著作用[1]。
一、中職會計專業技能大賽及其目的
(一)中職會計專業技能大賽
會計技能大賽是指各省市定期舉行的以中等職業類院校會計專業學生為主體的職業技能競賽。一般來說,中職會計專業技能大賽是參照國家各項會計法律法規而組織的,與中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教學標準及國家行業標準等相結合的賽事。其內容一般包含會計電算化、點鈔、傳票翻打和手工賬務處理等。
(二)會計技能大賽的目的
1.展示教學成果。中職會計專業技能大賽是一個展示學生風采的舞臺,同時也是展示各校教學成果、評定各校教學水平的手段之一。通過比賽考查學生會計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也從側面反映學校會計專業教學質量。根據比賽內容和結果,調整會計專業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可以說會計技能大賽既指導會計專業教學,又反過來檢驗會計專業教學成果。2.傳遞先進理念。會計技能大賽一般采用行業最新的軟件和技術,貼合一線實務操作。如點鈔會根據銀行點鈔比賽的手法和方式來進行,會計電算化會根據最新的會計政策、會計實務來設置比賽內容。自從國家開始全面推進“營改增”后,各大會計技能比賽全部采用營改增軟件和題型。這促使各校教師和學生及時更新知識,與時俱進。3.促進教學改革。會計技能大賽貼合企業實際,采用最新的會計政策和制度,指導會計教學內容的選擇。同時對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中職會計專業一般是培養技能型人才,而會計技能大賽偏向操作技能與實用性的,因此,可以緊隨技能大賽的風向標,調整課程設置,避免過多的純理論性教學。
二、技能大賽視角下中職會計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偏理論
當前,大多數中職學校的課程設置還是偏向理論課程,實踐或操作課在設置比例上相對較少,這就導致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缺乏。教師在授課時,也會比較傾向于理論性授課,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偶爾會增加一些配套實訓或練習。這樣容易造成理論與實際操作的脫節。
(二)大賽與課程相偏離
以上海市星光計劃會計技能大賽為例,會計技能當中有手工賬務處理和點鈔、傳票翻打、電算化等內容。而在課程設置上,尤其是手工賬務處理,很多學校沒有專門的進行課程設置,大部分是在理論課程中當作配套練習,并沒能教給學生專門的操作技能。
(三)教學材料較缺乏
當前中職校會計專業的教材偏向理論性,知識點較多,相對來說會比較枯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有部分學校嘗試向高校看齊,增加了很多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的課程。這是會計隨著時展的新方向,但也會造成教師和學生更加注重理論知識。
三、技能大賽視角下中職會計專業教學優化策略
(一)以賽促改
教師應當注重理論與實踐相并行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可以在學期中安排實訓周、學期末安排實訓考核,加大對實踐操作的教學力度。隨著技能大賽的規范化,會計技能大賽的項目設置為專業的課程設置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中職會計課程設置上應更加強化實用性和綜合性[2]。同時,根據各項技能比賽的要求,將課程設置為競賽教學、競賽考核模式,把技能大賽與日常教學聯系起來。
(二)開發實用性教材
針對中職學生的特點來編寫、開發教材,將教學重點轉移到實踐操作、課堂實訓中,按照不同實踐模塊來劃分任務。同時,教材內容應當結合技能大賽的要求,把培養學生崗位實踐能力放在主要位置,讓學生能夠真正成為行業所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三)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隨著各種會計政策和行業需求的變化,會計專業所教授的內容也應當與時俱進。這就要求教師在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外,還應當了解各種會計法規、政策的變化,以及明確當前企業在人才需求方面的變化。教師應當多參加各類專業知識培訓,觀摩名師課程,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和教學技能,提高自身的專業業務水平。總之,會計技能大賽是聯系企業與學校的橋梁,也是課程設置、教學改革的“風向標”。我們應當以技能大賽為指導,發現當前會計教學中的問題,逐步完成課程改革,真正做到以賽促改。
參考文獻:
[1]黃朝邦.會計技能競賽對現代中職會計教學產生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6(13):151.
[2]陳瓊薇.以技能大賽為契機推進中職會計教學[J].大眾科技,2014,16(5):122-123.
作者:張婳晴 單位:上海石化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