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英語教學中陌生化技巧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20世紀初期,俄國形式主義理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理論,即采用創造性的獨特方式,使人們對熟視無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發現,給人新的審美體驗、新的認識、新的思維結果。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應借鑒陌生化理論,從教學環境、師生角色、教學內容、教學評估等不同角度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在“陌生化”的英語教學環境中喚起學生的審美聯想,保持對英語學習的新鮮感與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陌生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理論是由俄國形式主義文學理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意指在文學作品中,作者以全新的視角去描述已知的事物,將讀者熟悉的事物進行陌生化處理。什克洛夫斯基認為:“正是為了恢復對生活的體驗,感受到事物的存在,為了使石頭成其為石頭,才存在所謂的藝術。藝術的目的是為了把事物提供為一種可觀可見之物,而不是可認可知之物。藝術的手法是將事物‘奇異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艱深化,從而增加感受的難度和時間的手法,因為在藝術中感受過程本身就是目的,應該使之延長。藝術是對事物的制作進行體驗的一種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藝術之中并不重要?!保?]這一文學理論被學者廣泛應用于藝術、美學、教學等領域的研究中。陌生化理論與凱勒(Keller)激發與維持學習動機并維持注意的策略理論不謀而合。凱勒認為引起并維持學習者的注意,可以通過使用新奇的或意想不到的教學方法,以引起神秘感,通過變化教學呈現來維持學生的注意。[2]197對于大學二語學習者來說,陌生的英語詞匯與復雜語法容易使其失去學習的信心與興趣,構建陌生化的高校英語課堂,有利于維持大學英語學習者的學習注意,樹立學習信心,并產生學習滿足感,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教學環境陌生化
心理學表明,長期保持同一興奮點的刺激必然受到抑制?!叭绻處煹冉逃ぷ髡吣苡行У販p少學校情境中的壓力和恐懼情緒,教授學生情緒調節策略,并提供一種積極的、能激發學生動機的學習環境,教學就會變得更加有效?!保?]改變單一的傳統教學環境,實現高校英語教學環境的陌生化,給學生帶來新的刺激點,形成新的學習模式,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從實體到網絡傳統的高校英語教學在實體教室進行,教學環境單一,加上傳統實體課堂教師教學設計的習慣性,教學步驟的固定性,學生容易產生心理上的慣性化與學習的倦怠感。教育部推行了“三通兩平臺”的政策,“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大力提倡教學改革,網絡課堂逐漸被引入到高校英語教學中,許多教師開始課堂改革的實踐。從教師的角度,可利用自主學習系統或數字化教學平臺和工具進行網絡教學。如教師可將教學資料分享、考勤、測試等部分教學活動轉移到網絡中;利用社會性網絡社交或會議應用/軟件提升網絡課堂交互性,或利用互動性網站實時問答實現課堂互動,建立豆瓣課程小組等。從高校角度來看,應鼓勵英語教學課堂從實體以多種形式走入網絡,對教師進行網絡教學培訓,鼓勵英語教師開展在線課程建設、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建設,培養網絡教學團隊,開發網絡教學資源;增加線上教學平臺的經費投入;開展與其他院校在網絡教學中的交流與合作,推動高校英語教學網絡資源共享平臺的建立,實現高校英語網絡教學平臺的區域化應用,推動英語教學網絡化進程。
(二)從室內到室外傳統高校英語教學課堂限于室內空間,且常為同一個固定教室,封閉空間容易使學生感到壓抑,容易疲勞。結合課文主題,將課堂移到戶外,在寬松、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體驗下,學生身心放松,對新知識納入的抗拒心理減輕,教學效果增強。實踐性較強的科目,如英語口語或翻譯課,可安排室外上課,選擇適合口語或翻譯主題的地點,開展戶外演講、情景教學等;寫作課則可結合寫作主題,在戶外進行頭腦風暴,甚至帶學生身臨其境,讓新鮮的教學地點,給學生更深刻的學習體驗。
二、教學內容陌生化
教學內容應從課本中走出來,不再拘泥于單一的課文,適當添加豐富的輔助材料,課堂內容的新鮮感能更大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強化中國文化的輸出曾經以西方文化輸入為主導的課堂,重視營造英語國家語言氛圍,以此培養學生英語語言習慣與思維習慣,對中國文化輸出并未給予太多關注。在陌生化課堂中,打破西方文化輸入的習慣模式,適當導入中國文化,學習中國文化輸出技能。
(二)注意內容時效性以高校英語聽力教學為例,傳統聽力課本往往為幾年不變的對話、篇章及新聞等,這些聽力材料時效性不強,學生對其興趣不高,很容易產生厭煩心理。聽力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針對當下熱點,收集相關話題的新聞報道及其他材料,也可以利用視頻材料來豐富聽力內容。
(三)綜合語言能力教學高校英語教學往往按照聽、說、讀、寫、譯等不同技能,劃分為不同科目或課程,這些不同科目或課程的分界線清晰,教學任務區分明顯。但高校英語為語言教學,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綜合了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等多種語言能力,語言輸入與輸出之間的緊密聯系,語言學習是多種語言技能共存的學習過程。因此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應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將單一的課堂變為綜合多種語言教學但有所側重的綜合性課堂。例如在閱讀課中,閱讀之前安排較為簡單的聽力或口語活動,閱讀之后安排學生進行深入的討論,或進行寫作。在突出教學重點的基礎上,構建融合不同語言能力教學的綜合課堂,打破學生對單門學科的刻板印象,增加不同的刺激,在多重刺激的陌生化課堂中,增加其作出不同反應的概率,多維度地提升其語言能力。
三、師生角色陌生化
愛潑斯坦(Epstein)在1989年將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六個因素單詞首字母合并起來,提出了TARGET模型,即影響課堂環境的六個因素,包括任務(Task)、權威(Authority)、認可(Recognition)、分組(Group-ing)、評價(Evaluation)和時間(Time)。這一模型用來指導教師創設促進學生學習動機的課堂環境。[2]213其中的權威指的就是讓學生在其學習中有機會承擔領導的角色,形成個人控制感及獨立性。在傳統課堂中,教師扮演的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學生則是被動接受的對象,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為主。這種長久以來形成的固定關系,對學生學習心理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調動其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往往陷入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的循環,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輸入,久而久之形成“讓我學”而非“我要學”的心理。學習主動性缺乏,一旦教師不時刻追蹤,學生很容易就少學,甚至不學。改變這種固定格局,就要將傳統課堂中習慣性的角色陌生化。如讓學生來扮演教師的角色,承擔教授知識的任務,使角色關系陌生化。這樣適當安排學生以“教”的任務,使其化被動為主動。角色任務的陌生化,賦予學生“權威”的角色與任務,增強其個人控制感與獨立性,更能激發學生自覺探尋知識點,并在執行新角色任務過程中,將新知識點更好地進行內化。在精讀課中,利用分組方式,將講解某部分課文的任務分配給學生,學生組成知識片段教學團隊,主動去挖掘課文的背景知識,并加以拓展,分析段落大意等。在閱讀課中,事先讓學生分組,收集文章背景知識、分析文章主題等,并在課堂上分享,從而把被動聽變為主動教?;蛘卟捎没パa式閱讀的形式,將寫有不同知識點的卡片分發到學生手上,讓學生先閱讀,再彼此交流學習,教與學相結合。在教師角色設定下,知識點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內化的過程。此外,在師生角色陌生化的同時,可實現考核關系的陌生化。對學生的考核,除了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生成評價,同時,也可以作為鼓勵、督促學生自覺學習的手段。在師生角色陌生化中,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考核,將批改部分作業及測試的任務交給學生,使其實現從被動接受評價到自我評價的轉換。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逆反心理與消極心理,更容易在潛意識中生成學習自覺性。
四、評估方式的陌生化
長期以來,傳統評價方式以期中、期末試卷考核為主要方式,令學生產生厭倦麻木心理。將評價考核方式陌生化,使其更為活潑生動,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學習自主性。
(一)終結性評估與形成性評估相結合現代教學的評估方式仍以終結性評估占主導,即教學之后評價成績的測驗,如期末考試。形成性評估發生在教學之前或教學過程中,提供即時的、非評判性的、階段性的、以激勵為導向的反饋。傳統的終結性評估方式容易對成績差的學生形成負面心理暗示,從而使其產生逃避心理,降低學習興趣。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既能肯定學生學習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提升,也可檢測完成教學活動后學生的學習成果。首先,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納入最終評價,如學生是否獨立、按時完成任務,是否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課外自主學習的閱讀量,讀書報告完成情況等。其次,英語教學過程中可對學生同一項目進行多次考核,如英文寫作,學生可多次提交作文,取最高分,以此激勵學生寫作熱情。同理,針對語口語或翻譯實踐,可對學生進行多次考核。再次,建立學生個人檔案或分組檔案,記錄每個階段任務完成情況,對于學習過程中取得進步的學生或團體適當加分鼓勵。最后,可調整期末考與平時分占比,適當調高教學過程中評價分數占比,以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二)豐富評估方式傳統評估方式多為口筆試考核,評估方式單一。評估方式陌生化能多維度立體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并將新鮮體驗與娛樂融入評估中,減輕學生的壓力。例如將競賽、游戲與評價融合,利用網絡技術設置問題,學生在線搶答,成績即時生成排行榜;或將被動評估與自我評價相結合,利用互聯網技術設置題庫與多套試卷,學生可進行自我測評、多次測評、同學互評;還可以采用實踐評估,如在翻譯技能的評價中,設計情景翻譯,讓學生現場操作,同時評價。其他還有視頻錄像考核、上機考核等多種形式。教學的陌生化并非教學目標,而是有效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因此不應為了追求陌生化而陌生化,而應注意形式與內容、目標的一致性。高校英語教師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使教學擺脫感受的慣常化,在多維教學環境下,重新解讀師生角色,以全新的角度展開教學活動與評價,引發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自主性,更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論[M].劉宗次,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11.
[2]王小明.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3]伍爾??耍闋柛?私逃睦韺W[M].伍新春,張軍,季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37.
作者:許妍 單位:集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