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的生態改良途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大眾化階段甘肅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教育經費的投入嚴重不足。從《2011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中甘肅省普通高等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為9347.65元,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支出5125.06元,[2]在全國各省市間處于倒數第9位,遠遠低于同處西部的陜西、新疆、寧夏和青海等省的生均費用支出。通過比較發現,甘肅省目前的高等教育經費來源單一,規模偏低,遠遠不能滿足省內高等教育發展的需求。此外,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及其他經濟發達省份,甘肅省地方政府及個人對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擔能力有限,高等教育負擔較重,使得省內高校生不能像東部發達地區高校生一樣享用同等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問題之二就是教師的數量、結構和整體質量難以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質量。隨著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教師總體數量不足,生師比大幅攀升的弊端顯現出來。具體表現為教學、科研的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教學、科研條件設施落后,不能很好地適應高等教育規模快速發展的要求,極大限制了甘肅省內高校的發展。
大眾化階段甘肅高等教育的生態失衡現狀分析
(一)甘肅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經濟結構的失衡
當前甘肅省高等教育是中央和省、市州(企業)三級辦學、統籌管理的辦學管理體制,高等學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則形成了“一中兩翼”的格局,即以甘肅省蘭州市為中心的、以隴海—蘭新線為兩翼的天水隴東和河西走廊高等教育區。甘肅高等教育經過十多年的跨越式發展,雖然實現了專業數量、在校學生數、校區面積及校舍建筑的快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但在謀求快速發展中卻帶來了教育資源的大量稀釋,部分生均教育資源明顯不足、生師比居高不下、高校貸款規模過度發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3]高等教育的質量、規模、結構和效益已處于一種失衡的邊緣。此外,高校本身學科設置不合理,大多沿襲計劃經濟時代的需求模式,嚴重滯后于目前產業結構的調整,滯后于當前市場變化對人才的需求。[4]
(二)甘肅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社會結構的失衡
美國社會學家科林斯在其《文憑社會:教育與分層的歷史社會學》中對“知識精英統治”的文憑社會持批評態度。科林斯發現,并不像知識精英統治論者所說的,真是因為教育帶來的知識和技能的差別而劃分的社會階層,這種高文憑高報酬的教育與分層體系只是一種神話。他指出,教育所包含的各種文憑和文化資本已經成為獲得更高收入和權力的工作的必要條件。事實上,現在的大學生競爭的不是專業本身的稀缺性,而是專業背后所代表的社會地位的稀缺性。[5]以甘肅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為例,不同階層、家庭背景存在明顯差別。占人口90%以上的體力勞動者的子女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試競爭中顯然處于劣勢,名牌大學、重點大學和熱門專業中來自干部和知識分子家庭的子女比重遠遠超過其他階層。同時在教育常規統計中發現: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高校“錄取規模增幅”,以及高校內“專業比例變化”這幾個數據之間的共變系數很小,它們的相關性很弱。這表明,高校各專業的學生就業率并沒有對高等教育的專業結構調整發揮信息引導作用,同時高校所設專業缺乏靈活彈性的體制來應對社會結構的需求。如果教育系統沒有建立對社會結構信息的反應能力,就會出現就業率較低的專業反而出現招生率較高的現象。
(三)甘肅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高校人才結構失衡
近年來,高等教育在數量上得到了迅速發展,高校對教師的需求量加大,造成教師數量一度短缺。相對于東部沿海和發達地區的高校而言,由于經濟、文化因素和教育辦學條件的差異,高學歷畢業生不愿留在條件艱苦的甘肅地方高校任教,有些熱門專業很難吸引研究生,因此每年在招聘新教師的問題上,難以避免“近親繁殖”現象,造成西部地區包括甘肅在內的高校本校畢業生留校任教的比例有所回升。[6]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高校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人數已超過86萬,占全國高校專職教師總數的63.3%。年輕教師多,說明隊伍有活力,發展有后勁,但青年教師的成長需要有一個不間斷的培養過程,如果不能盡快地采取措施進行后續培養,在一定時期內學校的教學質量就難以得到保證。此外,高等教育的擴招還直接影響到民辦高校的人才流向。由于種種原因,優秀教師大都進入公辦高校,民辦高校教師主要是公辦高校退休下來或進入不了公辦高校的人員。和公辦高校相比,師資整體水平較低,結構嚴重不合理,從年齡結構上看,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態勢,年富力強的中年教師很少。從職稱結構看,高職稱適齡專職教師(非退休教師)很少。從生師比看,總體較高,個別學校達到60:1甚至更高。[7]
(一)拓寬高等教育投資渠道,調整優化教育
資源配置結構,發揮高等教育的經濟效益和結構效益首先,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渠道籌措為輔的體制,加大政府的教育經費投入力度。進一步完善以國家財政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培養成本,學校設立基金接受社會捐贈等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投入機制,保障普通高校正常運行和發展的必要經費,促進甘肅高等教育持續協調發展。其次,加快甘肅地方經濟,促進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之間的結合。通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強化地方政府的財力,最終促進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發展的經費投入。在地方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要積極幫助高校開拓資金籌集渠道,特別是推動高校與區域經濟發展兩者之間的結合,使得甘肅地方高等院校通過教學科研活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獲得有效的外部資金支持。[8]再次,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資源,挖掘現有高校校舍、食堂、教室、實驗室、體育館等設施的潛力,加快高校后勤社會化進程,積極發展職業技術學校、民辦高校和其他辦學形式,加強民辦高校的師資力量、辦學質量,提高管理水平。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因此高等教育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和科研成果的需求情況。凡是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和科研成果,就應積極地進行培養和研究。只有這樣,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才能同步進行,教育也才能得到強有力的支持。反之,教育就游離于社會經濟發展之外,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構建和優化合理的高等教育分流結構和類型
為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進一步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勢在必行。眾所周知,各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都經歷了一個由單一本科教育向研究生層次教育與專科層次教育兩端擴展的過程。我國當前的流層結構可為專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個層次。[9]我省目前高等教育分流還未形成一個較為合理的分流層次、類型和形式。基于省情,應大力發展有甘肅地域特色的高職高專教育,穩定發展本科教育,積極擴大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大力促進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努力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質量,使多種形式的高等教育能各安其位、各盡其職,逐漸形成和諧共存的終身高等教育體系;同時著重強調學科專業市場的適應性,努力培養視野開闊、善于決策的經營管理人才,勇于開拓、不斷創新的高新技術人才,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職業型人才;大力促進省內的民辦高等教育,加快推進邊遠地區多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傳播手段,使高等教育資源實現最大程度和范圍的共享。[9]
(三)改善和轉變政府職能及管理方式,彰顯高等教育的社會公平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的思想就蘊涵著教育公平的深意。如果教育不能指向社會公平,反而擴大社會差距,那就與教育的初衷相違背。因此,為每個人提供盡可能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是保證社會公平的重要機制。現代社會人們受教育程度與其職業、收入、社會地位呈正比例關系,特別是在當今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背景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社會個體的發展前提。只有堅持教育公平,賦予每個受教育者相同的受教育機會,才能使社會成員的潛能、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開掘、激發和釋放。[10]因此,加快甘肅高等教育發展,最大程度地實現高等教育的社會公平,是建設人力資源強省、有效縮小東西區域發展差距、促進省內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作者:王曉紅 單位:甘肅政法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