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等職校信息技術管理教學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等職校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實現(xiàn)教學主體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提升。如何讓中等職校信息技術管理與教學策略取得教學效益最優(yōu),這是每個教師都需要研究的問題。
一、加強機房管理
1.機房環(huán)境的管理。
中等職校如何實現(xiàn)安全、有序、快捷、高效的教學,對機房環(huán)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機房建設、改造和使用中要注意消除安全隱患,避免讓學生踩踏裸露的電源線、網(wǎng)線,以免造成漏電或網(wǎng)絡不通;定期對機箱內部元件進行清潔;定期安排學生打掃機房衛(wèi)生;嚴禁學生帶零食進入機房。
2.電腦硬件的管理和維護。
電腦硬件要全面、完善、適用、穩(wěn)定,才能滿足教學需要。對機房進行管理和維護,首先要在硬件的基礎上進行,因此,確保硬件能正常進行工作是保證機房正常運行的前提條件。定期清理機箱內部灰塵,防止學生隨意插拔鼠標、鍵盤、網(wǎng)線、電源線等各類接頭。3.電腦軟件的管理和維護。要達到課堂教學的高效,就必須實現(xiàn)學生互動、師生互動、人機互動,這就需要中等職校信息技術教學系統(tǒng)的支持,有必要對軟件系統(tǒng)進行升級換代或選擇更適合的軟件來更換,實現(xiàn)學習和管理的簡便、易行、優(yōu)化、有效。而對于機房電腦軟件的管理和維護,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硬盤合理分區(qū)、系統(tǒng)定時整理、教學軟件定期檢測、機房網(wǎng)絡適時維護等。
二、多樣化教學策略
1.直觀演示法。
對于有條件的學校,要盡量保證教學需要的多媒體教室、投影儀、白板教室、實物展示臺等硬件設備,為教師采用演示法創(chuàng)造條件。為了提高演示的教學效果,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1)講練結合。由于學生長時間看計算機屏幕或投影儀屏幕,容易產(chǎn)生疲勞感,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演示法要配合講授法一起使用,教師邊演示邊講授,但在講授時要注意聯(lián)系實際,語言要精練,富有感染力。(2)實踐鞏固。教師要一部分內容演示完以后,要及時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使學習的內容得到進一步鞏固。(3)培養(yǎng)能力。教師在演示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演示對象的主要特征、主要步驟或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上,培養(yǎng)他們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2.操作實踐法。
(1)課堂練習。例如,建立文件或文件夾的練習,打開或保存文件的練習,這些練習一般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學生做練習時,教師應走進學生進行指導,特別注意多指導知識掌握較差的學生,可以請做得比較好的學生將做法說給大家聽。這種練習既是學生的自我檢測,也是教師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2)上機實踐。這是中等職校信息技術學科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形成電腦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徑。為了獲得較好的成效,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明確上機目的與要求。上機前,教師要事先布置好上機內容,說明目的和要求。學生應事先做好準備,以充分利用上機時間,提高上機效率。②精選上機內容。上機內容要根據(jù)上機目的、學生實際情況及學習上的實際需要加以選擇。要加強基本技能訓練,注意創(chuàng)造性練習。③正確的上機方法。上機練習要按確定的步驟進行。教師應事先發(fā)給學生上機報告單,表上應有“目的要求”“操作步驟”“達到效果”等,要求學生及時填寫。④加強指導。上機時,教師要有重點地進行指導,對于大部分學生不懂的問題,可由教師示范操作。
3.任務驅動法。
中等職校信息技術課是一門以實踐為主的、操作性強的學科,“任務驅動法”教學在中等職校信息技術課堂中普遍應用。“任務驅動法”教學可以將教學內容巧妙任務化,在營造的情境中提出任務,驅動學生開展學習、探究活動,通過完成任務從而掌握知識中、形成技能。教師在課堂上只是起到一個“導師”的作用,在講解理論知識時,盡可能地精講,把最基本的方法講清楚,把操作步驟說明白即可。接下來就可布置任務,讓學生自己動手練習。
三、資源整合協(xié)作策略
課堂是動態(tài)的、變化的,由教室環(huán)境、教學設備、學生的教師等諸多因素共同影響著。在教學中可進行恰當?shù)馁Y源整合,策略各種因素,提高中等職校信息技術教學的效益。
1.協(xié)作學習,共同提高。
協(xié)作學習是一種通過小組的形式,組內的成員采用對話、商討、爭論等方式對問題進行論證,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策略。協(xié)作學習的實施必須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學生在組內有著自己的職責,小組成員共同合作完成學習任務。此外,協(xié)作學習還需要機房內軟硬件設備更好的匹配,才能使師與生的教與學達到優(yōu)化。
(1)優(yōu)化組合。合理分組有利于合作學習的進行。根據(jù)學科特點和學生學情,把鄰近的6~8個學生優(yōu)化組合為一組,選取一名愿意幫助別人而且操作比較熟練的學生擔任組長。
(2)軟硬件匹配。在進行中等職校信息技術教學時,可以使用在教師機與學生機都安裝的“多媒體電子教室”這個軟件。“多媒體電子教室”軟件的功能很多,教師機既可以用“遠程命令”控制學生機的重啟、關機,也可以實現(xiàn)通過“學生演示”單獨或多個學生過程輔導;當然也可以對各個小組使用“分組教學”。如果要對全體學生教學,則可以使用“廣播教學”功能,把老師的操作演示在學生機的屏幕上。實現(xiàn)以上功能時,被選中的學生機就被教師機控制起來,除非解除控制狀態(tài),學生機是不能在自己的電腦上執(zhí)行任何操作的。因此,教師的教是在有序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學生的學也能及時進行實踐,體現(xiàn)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2.異步達標,物化成果。
當學生完成任務時,就是展示他們成果的時候。此時教師可以通過使用教師機中“多媒體電子教室”軟件里的“學生演示”和“監(jiān)控轉播”來向大家展示自己所完成的任務,這就是“物化成果”。
(1)同步課堂異步達標。任務開始時所有的學生或小組都是要同一個起跑線上的,但學生之間有差異,各個小組也存在差異,在完成任務時就有先有后。先完成任務的小組可以相互交流各個分層任務環(huán)節(jié)的心得體會,完善和掌握操作步驟,然后在其他小組推廣應用。通過交流異步達標,使完成得好的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其他的則通過這些學生的演示求得發(fā)展。
(2)關注差異,物化成果。當教師把各個小組的成果展示給所有學生欣賞時,不時有學生在評論,有的贊嘆,有的說還不如我做的,有的還說原來是這樣做……物化成果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互相學習、互相激勵。
(3)課堂小結,教學反思。教師每堂課最好留出5分鐘進行課堂小結。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是需要師生或生生的雙向多維護互動來實現(xiàn)其有效性的。在課堂上完全按備課計劃進行教學比較難,課堂上的某個突發(fā)事件,或學生的一個提問,都會改變原來的教學思路,教師應該在課后把這些突發(fā)事件記錄下進行理性的分析,寫出教學反思,總結經(jīng)驗教訓,從而積累第一手材料,作為下次備課的借鑒。總之,中等職校信息技術教、學、練、考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系統(tǒng)和教學的策略。中等職校信息技術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業(yè)務水平,確保機房正常運行,才能滿足教學的要求;不僅如此,教師還要使現(xiàn)有的機房設備完全匹配,使中等職校信息技術管理與教學的策略相結合,這樣既能讓學生順利通過中等職校信息技術學業(yè)水平考試,又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更能以此契機來促進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提高。
作者:郭天學 單位:云南省曲靖市會澤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