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環藝專業家具設計課程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該文探討家具設計課程在環藝專業課堂常規教學中的創新及嘗試,通過對感性設計觀的研究,梳理敘事、文脈、象征、情感等感性元素,并將其融入家具設計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感受環境和空間,設計適合空間的感性家具,以期更好地營造有情懷的環境空間。
關鍵詞:感性設計環境空間環藝專業家具設計課
筆者在以前的論文中通過分析家具設計課對環藝專業的重要性和必需性,總結環藝專業的家具設計課和其他專業的不同,提出了結合環藝專業各方向思考家具設計課內容的方法。其中,對于環藝專業的家具設計要分析、研究其所在的環境空間的問題,雖有所涉及但未深入論述。在此,筆者從感性設計的角度再次研究環藝專業的家具設計課程內容及方法。
一、感性設計
提到感性,就會讓人想到理性。二者看似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但在設計的過程中,感性的對立面并不是理性,感性離不開理性的思考,感性設計必須要建立在理性設計的基礎上。感性設計是“一種靈感,是一種對藝術的感覺,追求的是神似”。
1.感性設計的重要性
家具設計需要有理性的思維,能夠確定其功能、材料、技術等;同時也需要感性的設計,從而完成造型、色彩等,后者與家具的形態生成關系較為密切。人是感性動物,有情感并能表達情緒是人的本性。從這個角度出發,人們對于冰冷的、機械的、孤立的家具往往會從本能上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因此,設計師在思考家具功能的同時,應為其設計某種形態,而形態能夠表現一定的性格,這樣就會賦予家具生命力,讓使用者與家具之間更好地產生互動、交流。
2.感性設計在環藝專業家具設計課中的運用
如果設計師只是簡單地將感性設計運用于家具的形態設計,不免歸于平常,而環藝專業的家具設計有其獨特的需求,即要有家具與環境空間之間的交流。環藝專業的教師對課程每項設計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和未來發展。針對環藝的專業特點,教師在家具設計課程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環境空間入手,以感性設計觀研究、分析設計對象(家具)所處的環境空間,體會空間的氛圍和情感,以大環境的感性引導家具,從而設計出適合的家具。
二、基于感性設計的環藝專業家具設計原則
在家具設計課程中,教師應從對環境空間各特征要素的分析、研究入手,通過空間的敘事表達、場所的文脈傳遞、文化的象征意義、情感的溝通鏈接四個感性設計原則指導學生通過環境空間設計家具。
1.環境空間的敘事表達
要讓學生理解空間的敘事表達,教師需要講述兩個概念,即空間和敘事。空間是一個抽象概念,其內涵是無界永在,由長度、寬度、高度、大小構成。敘事一般指串起故事主題和內容的線索。對于敘事的重要性,法國文學理論家羅蘭•巴特說“人類只要有信息交流,就有敘事的存在”。因為敘事方式具有很強的故事構架特征,往往容易被人們理解、感受。在設計方案過程中,設計師常常把它作為設計前期的預設規劃依據和基礎。可以說,空間的敘事表達是設計師對空間情節的概念認識。利用“物”引發“情”是空間敘事的重要作用之一,情節就是空間敘事的表達手段。陸邵明教授在《建筑體驗——空間中的情節》一書中提出了三種不同類型的空間情節,即瞬間的定格、連續的線性、非線性的立體。建筑如此,家具同樣適用。瞬間的定格就像空間中的一個獨立場景,將家具賦予一定的情節從而讓人產生情懷和聯想;當將多個家具以一定的、有組織排列順序的形式形成連貫的畫面后,出現了具有時間性情節,更容易引起人與家具的交融,即連續的線性方式;再進一步,如果將不同的家具展現在不同的時間情節片段、又在同一個三維空間中,則是與空間敘事設計關聯性最強的。由此可見,空間的敘事表達原則就是感性家具情節展現的具體方式,也是設計師最可采用的表現手段之一。
2.環境場所的文脈傳遞
文脈即文化的脈絡,是指介于各種元素之間的對話與內在聯系。它在文學家眼中表示文章的線索,在設計師眼中是記憶的延續、情感的見證。家具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一種文化的反映,這種文化包含了地域因素和歷史因素。如果我們把可見的、實體的“物”作為文脈的第一層含義,即具象、可見的家具形態,那么有關地域特征的、歷史傳統的、精神文化的觀念形態即是文脈的第二層含義。它具有含蓄、模糊、不定性的特征,但最終還是需要通過第一層含義轉譯、傳遞信息。因此,“物”的特征顯得尤為重要。設計一個有意義的、有效果的家具,必須在場所的基礎上,既要研究人的活動方式,又要追求場所精神,挖掘使用者所認同的、對其有歸屬感的環境特征。因為“場所”中承載了人們對于美好記憶的渴求,這樣人們才有認同感、歸屬感。如:法國的家具以明媚的色彩作為主色調,顯得莊重、豪華;意大利的家具注重米蘭風格,顯得摩登、感性;曾經聚集了畢加索、米羅、達利、高迪等偉大藝術家的巴塞羅那,在城市廣場的鋪地設計中直接展示米羅的作品,體現出對這個城市文脈的傳遞(圖1);等等。因此,家具作為對場所文脈反應的第一平臺,需要體現場所的地域和歷史特征,肩負起傳遞文化的責任。
3.空間文化的意義象征
“象征”是傳統文化美學中較有原創性的核心話題,也是具有復雜性的意義結構。如果家具的造型能夠代表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趨向,那么它就不可避免地被烙上了文化的印記,同時也被賦予了象征意義。從中國傳統空間中的裝飾造型看,有代表宇宙意識的“天圓地方”等思想,有姿態各異的奇珍異獸等,都是根據神話故事或傳說想象演繹、抽象表現出來的。于是,象征意義的手法使環境空間在本來意義之外附加了非本來的意義,從而表達出了更復雜的內涵,使人領悟到更多的深意。教師應引導學生感受環境空間中象征語言傳遞出的信息,并在家具設計中加以靈活運用,讓使用者通過對家具的體驗,感悟其形態背后的內涵,喚醒特定的情感,如文化、社會、歷史等方面的意義,從而產生共鳴。
4.空間情感的溝通鏈接
當人們在觀察某一客觀事物時,會在腦海中判斷其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并及時作出相應的行為反應,這就是人的情感行為。正能量的情感,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家具作為讓人方便、舒適使用的設施,應該與人有情感上的溝通鏈接,這種情感正是人們在欣賞或使用家具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最直接的心理感受。有情感的家具設計不僅要滿足人的需求,而且要與其所在的環境空間相協調。在家具與人的情感溝通中,家具的形態、色彩和材質等外觀特點以及使用過程中的感知,引發使用者一系列相應的心理變化或者情緒變化,家具從而成為被期望的、有價值的物品,再通過其與環境空間的呼應,共同傳遞給使用者一種情感和精神。
三、其他設計原則
1.功能方面
“天生萬物,唯人為貴。”人是歷史的創造者,設計應符合人的需要,以人的思想觀念為領導核心。家具設計應該著重考慮人的需要,只有讓人生活得更舒適、更方便,才能得到人的認可、社會的認可。因此,在家具設計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對功能的設計要盡量做到人性化、多元化。從人性化角度看,在明確家具功能定位的基礎上,要密切關注人的心理,以人為核心,及時地滿足人們不斷出現的新的需求,本著對人、對社會、對環境負責的態度進行設計。從多元化角度看,感性設計從人的需求出發,要不斷地進行功能上的創新才能真正為人服務。一方面,應開發更多的功能,使其潛在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另一方面,新的技術、材料的開發,推動功能不斷完善、創新。
2.造型方面
造型是家具設計成敗的關鍵。如前文所說,家具所有的內在含義最終是要由物的外在形態體現出來,但由于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水平不同,各種價值觀、審美觀的出現使家具的造型存在差異,由此出現了各式各樣、千姿百態的家具藝術品。在家具設計課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汲取地方流派、風格、習俗等元素,激發他們的原始構思和沖動,表達出內心的情感和對社會的認知,從而創造出獨特的、有創意的、符合人們新生活方式的感性家具。
結語
單純滿足理性需求的家具已經不能滿足當今人們的審美需要,而脫離環境空間只談設計的家具也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作為學生學習的引路者,教師要明確教學方向,本著對學生、對社會負責的信念,深入研究每一門課程的改革和創新,努力培養充滿人情味的設計師,使其設計出更實用、更人性化、更富有人情味的家具。
參考文獻:
[1]褚軍剛.基于空間敘事的城市感性家具設計研究.創意與設計,2018(2).
[2]趙曉路.關于環藝專業家具設計課必要性及發展的探索.美術教育研究,2017(5).
[3]卜穎輝.談感性視角下的街道家具設計.包裝工程,2014(2).
[4]陳銘,李賢偉,洪志剛,呂建華.“家具造型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中國輕工教育,2012(4).
[5]劉譙.景觀形態之感性建構思維.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0(5).
作者:趙曉路 單位: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