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校經濟管理專業設立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明確一個導向
現代教育學理論認為“作為一所大學,培養的人才是否受到社會的歡迎,取決于其專業設置、培養人才的規格和質量”[1]這一原理既說明了專業建設的重要性,又說明了專業建設的導向是培養受社會歡迎的人才亦即社會需求。在新時期和新形勢下,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建設的導向是什么?筆者的回答是:以市場為導向。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建設經濟管理類專業,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形勢變化的必然要求。
(一)以市場為導向建設專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加快、市場經濟體的建立和完善、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高新技術產業迅猛發展、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加入WTO后我國進一步對外開放、新興產業的應運而生和新職業、新崗位的不斷涌現,迫切需要設置并建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各類專業以培養各種專門人才。高院校必須牢牢把握形勢變化的脈搏,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合理設置并建好經濟管理類專業,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二)以市場為導向建設專業,是形成學習型社會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實現形成學習型社會這一目標,高職院校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要根據形成學習型社會的要求,建設好適應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各類專業,尤其要建設好經濟管理類專業,以滿足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需要。
(三)以市場為導向建設專業,是促進勞動者就業和再就業的迫切需要。陳至立指出:“我國城鎮每年有1000萬左右新增勞動力和大量下崗失業人員需要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同時,農村還有1.5億富余勞動力需要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向二、三產業轉移?!盵3]面對如此繁重的任務,高職院校必須審時度勢,大力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增設經濟管理類新專業,以滿足城鄉勞動力培訓與教育的需要,促進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推動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四)以市場為導向建設專業,是學校和專業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專業設置是高職院校教學活動的起點,建好專業是推動學校和專業自身發展的前提。歷史和現實都有已證明,只有合理設置專業,才能培養出適銷對路的高素質人才;只有建好專業,才能贏得吸引力和社會支持。專業辦學水平高,培養的人才受社會歡迎,生源就會增多,辦學規模就會擴大,從而便會推動學校和專業的發展。反之,就會制約其發展。因此,高職院校必須以市場為導向,按照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設置和建好經濟管理類專業,為快速推動學校和專業的全面發展夯實基礎。
二、加固四大支撐
思想觀念、師資隊伍、課程體系、設施設備是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建設的四大支撐。只有加固這四大支撐,才能提高專業建設水平,也才能有效地實施面向市場培養人才的工作。
(一)樹立科學觀念,加固思想支撐。要牢固樹立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觀念,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建設好專業;牢固樹立面向市場設置專業的觀念,將市場需求作為專業建設的標準,市場需要什么專業就設置并建好什么專業;牢固樹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觀念,根據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對不同專業的要求,及時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使專業緊貼實際、緊貼市場;牢固樹立質量是生命、就業是根本的觀念,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就業率的高度出發,建設好經濟管理類專業。要把科學的觀念銘刻在教育者的腦海中,貫穿于專業建設的始終,落實到專業建設的每個環節上。
(二)強化師資培養,加固人才支撐。教師是育人的骨干力量,是專業建設的重要人才支撐。因此,要積極開展以骨干教師為重點的全員培訓,采各種方式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學歷層次,培養一批高水平的專業帶頭人、學術帶頭人、教學帶頭人;有計劃的安排教師到對口企業和事業單位進行專業實習和考察,支持教師參加其他專業技術職務資格的社會化考試或職業技能鑒定,培養一大批高技能的“雙師型”教師;鼓勵教師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活動,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廣泛吸引企事業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外籍教師到高職院校任教。要花大力氣、下苦功夫采取上述措施建好教師隊伍,努力加固專業建設的人才支撐。
(三)強化課程建設,加固課程支撐?!罢n程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所培養人的質量?!盵4]“課程建設不僅是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教學工作中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基本建設?!盵5]因此,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要針對目前各類課程比例不合理的現狀,確定課程建設的內容和目標,大力推進課程建設,調整、優化課程體系,使之趨于合理,為增強專業實力、提高育人質量加固課程支撐。同時,要強化教材建設,大力開發編寫反映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并具有特色的教材,不斷更新和充實普通課程、專業課程、職業課程、跨學科課程等各類課程的內容,筑牢課程建設的基礎。
(四)增加設施設備,加固物質支撐。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充足而優良的設施設備,是建好專業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物質基礎。因此,高職院校要把增加設施設備,作為專業建設的重要基礎工作來抓,多方籌資用于設施設備建設,尤其要建好現代化的教學樓、圖書館、實驗樓和學生食堂、學生公寓及運動場館等基礎設備,大力添置現代化的教學、實驗和體育運動設施,切實加固專業建設的物質支撐,為全面提升專業辦學水平創造良好的條件。
三、強化六項措施
要真正確立以市場為導向,切實加固上述四大支撐,把經濟管理類專業辦活、辦大、辦強,還必須有行之有效的措施作保障。筆者認為,當前應強化以下六項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高職院校要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出發,充分認識經濟管理類專業建設的極端重要性,要把“如何建設專業”、“怎樣建設好專業”這一重大課題擺在重要位置,切實加強領導。建立以分管院(校)領導為組長、教學系(部)分管主任與經驗豐富的教師為成員的專業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學院(校)專業建設的具體領導和統籌協調。聘請院(校)內外專家組成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負責指導專業建設。教學系(部)各專業要落實專人,專門負責專業建設的具體工作。同時,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落實專人負責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宏觀領導和具體指導。
(二)多方籌資,增加投入。只有投入充足的資金進行基本建設,才能有效地改善專業辦學條件,增強專業辦學實力。一方面,高職院校要采取銀行貸款、招商引資、創辦產業、擴大招生、入股建校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購置教學儀器設備。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職業教育經費,要重點投入高職院校的基本建設;地方政府應增加高職教育專項經費,用于增添高職院校的教學儀器設備。通過多渠道、多途徑籌措資金投入高職院校的基本建設,盡快改善專業建設的物質條件,以滿足人才培養的要求。
(三)建立機制,增強活力。高職院校要不斷創新,建立起適應專業建設的一系列長效機制,以增強專業建設的活力,推進專業辦學水平的提高。一是建立層層負責的責任制。從院領導、系(部)領導到專任教師,都要明確各自在專業建設中的責任和應承擔的義務,做到層層負責、人人負責。二是建全有效的管理機制。包括健全有效的專業建設領導體制和各種管理制度,使專業建設時時有人領導和管理,處處有制度約束。三是建立獎勵機制。對在專業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尤其要重獎貢獻大的個人,把專業建設的實績同個人津貼發放、評先表模、職稱評聘等掛起鉤來。要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評選部分專業進行重點投入、重點建設。四是建立淘汰機制。通過對各類專業的全面考核和評價,對那些不適應市場需要又難以招生的專業予以淘汰。五是建立專業帶頭人的選拔培養機制。要按照政治強、業務精的要求選拔一批優秀教師,重點培養為專業帶頭人。六是建立保障機制。把專業建設列入高職院校建設與發展的長遠規劃,分年度下達人、財、物投入計劃,確保落實到位。同時,要解決好參加專業建設人員的有關待遇。
(四)瞄準就業,苦練內功。專業建設要瞄準就業市場,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率為目標。第一,要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拓寬專業面,變專才教育為通才教育,增強學生的工作應變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第二,要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大力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努力提高職業技能和創業能力,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用造就出來的高素質人才來提高專業的知名度和增強其影響力。第三,改變專業培養方式,可以采取一年級不分專業、從二年起按社會需要選擇專業方向進行專業培養的方式,同時要積極采取靈活的學制與靈活的學習形式和推行彈性學分制。第四,廣泛開展“訂單”培養,使培養的學生能充分就業,用學生的高就業率來推動專業的發展。
(五)廣泛調查,深入研究。為使所設專業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必須廣泛調查,深入研究。一方面,要深入用人單位進行調查,了解職業(崗位)變化趨勢和人才需求狀況,對人才需求的專業類型和人才需求趨勢進行分析研究,做出科學的預測,根據預測結果確定開設的專業類型。另一方面,要到兄弟院校進行調查研究,學習借鑒先進的專業建設經驗。同時,要積極應用文獻調查法,從文獻中查找國外現代化專業建設的成功經驗,以人之長,補己之短,不斷推進專業建設與發展。
(六)實績為據,科學評價。根據教育部的規定,每五年要對高職院校專業辦學水平進行一次評估,這無疑是推動專業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但從目前開展的專業辦學水平評估工作來看,某些地方還存在著務虛現象,即不注重硬件(實績)而十分注重軟件。要針對這種傾向,進一步硬化評價指標,增加硬件指標量和提高硬件的分數比,以實績為主要依據,對專業辦學水平進行科學的評價。要把畢業生就業率、基礎設施建設、教師隊伍、辦學規模、課程體系等硬件作為專業辦學水平評估的主要內容。對硬件不合格的專業,分別不同情況,責令限期整改或撤銷。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建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為目標,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圍繞這一導向,只要采取有力措施,就能加固專業建設的思想支撐、人才支撐、課程支撐、物質支撐,從而建好能滿足市場需要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