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校園文化實踐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職院校實施勞動教育應以培育學生的勞動價值觀為核心,促進高職校園文化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建設融入勞動教育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即抓住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優勢、注重以培養勞動價值觀為目標的文化傳播、拓展勞動教育和校園文化活動的平臺和載體、突顯勞動技能培養的高職校園文化特色、創新多元融合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思路,拓寬校園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創新文化育人載體,形成文化育人格局。
關鍵詞: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實踐路徑
1研究背景
新時代勞動精神的科學內涵就是2018年9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所提出的:“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點》提到,要出臺加強勞動教育的指導意見和勞動教育指導大綱,修訂教育法將“勞”納入教育方針。這些文件的重要目標就是要引導學校、家庭和社會,重新審視勞動教育的重要價值,最終把勞動教育落到實處。對于高等職業院校而言,落實勞動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承擔社會服務職能的載體與結合點,要培育新時代大學生的勞動情懷,最終為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培育高素質的勞動者。高職校園文化是學校長期辦學過程中凝練成的制度、精神、行為、物質文化的集合,它既反映了社會的價值觀,也體現了大學的育人神,具有陶冶情操、聚集人心、激勵成長的功能[1],以隱性和顯性兩種形式影響著青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勞動價值觀和勞動精神的培養要通過校園文化活動、勞動實踐、社會服務和技能養成等重要載體來實現,最終達到立德樹人,培育健全人格和培養新時代勞動者的目標。因此,高職探索建設有勞動教育特色的校園文化的實踐,形成崇高勞動、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文化氛圍,讓校園文化更富時代特色,彰顯實踐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成效已然是新時展之需。
2研究概述
2.1勞動教育研究概況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受到我黨的高度重視,并在具體學校教育實踐中有過相當長時間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起來了推進勞動教育的作用,勞動光榮的觀念也已在全民中形成。改革開放以后,教育戰線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討論,80年代,國家教委領導人提出“五育全面發展”,在實踐中,勞動技能素質作為素質教育的四大要素受到空前重視。但同時,勞動教育隨著社會普遍追求升學率的沖擊下,勞動教育課程并未能與其他諸育等同重視起來,盡管黨中央在理念上對勞動教育的方針定位進行了調整,在實踐中加強了勞動教育的系統化建構,但實踐效果并不理想,片面理解其為體力勞動甚至弱化勞動教育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21世紀以來,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高度重新詮釋了新時期勞動的內涵,高度彰顯了勞動創造的價值,新的勞動教育實踐導向變成關注技術、強調實踐、追求創新,勞動教育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豐富和拓展。十八大以來,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開創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思想的新境界[2]。隨著2018年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發表,勞動教育重新回到黨的教育方針中來,學界一致認為,其重大的現實意義不言而喻:勞動教育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客觀需要;高校加強勞動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客觀需要;高校加強勞動教育,是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客觀需要;勞動教育有利于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針對性、吸引力,有利于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等[3]。對于勞動教育的實施,學者首先認為應構建科學規范的勞動教育制度體系,著力探索切實可行的高校勞動教育實施路徑,著力加強勞動科學學科建設、學術研究和智庫建設,著力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納入師德師風建設范疇等[4]。高校應積極拓展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建立崇尚勞動教育的的學生工作隊伍,將勞動教育思想融入思想引領、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中,堅持“示范+覆蓋”的工作機制和運行模式,完善勞動精神的培養手段和建設體系,打造傳播勞動教育的協同趨勢和立體格局,強化勞動實踐品牌分類培養和差異發展的實踐模式[5]。有學者提出要對勞動教育在新時代的新立場、新內容、新功能進行新的理解,指導性地提出勞動教育的實踐形態和實踐路徑要有新要求,將勞動教育融入德、智、體、美“四育”之中,形成以勞增智、以勞樹德、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全面育人格局[6]。
2.2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研究概況
建設有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研究中形成的主要經驗有:一是認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校園文化協同發展,社會主義核價值觀是校園文化活動的精神內核和思想保證,對大學生個人層面的校園文化活動提出道德建設的要求,校園文化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價值觀的重要載體,為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搭建了重要平臺,二者根本目標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校園文化協同發展的路徑就是構建系統完善的引導體系,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融入校園文化,為此,要融入思政課教學、體現于教學過程,貫穿于大學生管理服務全過程,成為學生的思想導向和精神導向[7]。其他類似的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如張翠蘋的《基于工匠精神培養的高職院校校企文化融合路徑分析》、傅益文的《高職校園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融合發展的思考與探索》、李鴻的《教育思想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的路徑研究》、胡向明等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與地方工業化對接研究》等從工匠精神的培育、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地域文化的融入、教育思想等角度建設各具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其出發點是校園文化,落腳點都在于如何培養人,如何進一步加強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綜合以上勞動教育和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來看,校園文化實踐中很多關于勞動教育的內容,但大多不成體系,沒成為重要環節,為此,高職院校還應更深入廣泛地研究開展實施勞動教育的具體方案和實踐方法,探索將“勞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科學路徑,首先從實踐出發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用豐富和優質的文化改善思政教育,形成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3建設有勞動教育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的意義
根據勞動教育和校園文化在立德樹人的目標一致性,把二者在育人功能、育人內容及形式載體的共通性有效融合,通過資源融合,建設有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按照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開辟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思路,將勞動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并同時能促進德智體美諸育共同發展,采用全新的文化育人實踐模式,是貫徹落實“五育”并舉教育方針的創新實踐。實現勞動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深度融合,在校園文化中加入勞動的內容,在勞動教育在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主要理論意義在于以下幾點。一是重新審視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豐富內涵,深化高職院校對勞動教育社會價值的認識;二是探索出切實可行的勞動教育實踐路徑,并與校園文化有機整合,構建具有勞動教育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三是豐富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載體,更有效地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拓展文化育人、實踐育人活動內容。實施勞動教育重在實踐,校園文化的功能要主要通過實踐形式得以發揮,高職院校將勞動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從實施的路徑來看就是要突出勞動教育的內容融入學校各類文化活動之中,其實踐意義在于以下幾點。一是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認真貫徹落實2018年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將勞動教育提高到與德智體美諸育同等高度,堅持“五育”并舉培養全面發展的勞動者和時代新人;二是為發展校園文化活動品牌進行有益的實踐探索,開辟新思路,推廣新內容,創造新模式,豐富實踐的載體,營造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氛圍;三是從根本上改變大學生和全社會對高職教育勞動價值的新認識,促進學校、家庭、社會及學生重視勞動、重視職業技術教育思想的形成,為學校開展的技能教育、職業素養培育、工匠成長教育營造實踐基礎和條件;四是培育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發揚勞動精神,學習勞模精神,弘揚工匠精神,形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勤于勞動、尊重愛惜勞動成果、積極參與勞動實踐、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優良品質和實踐精神。
4建設有勞動教育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實踐路徑
4.1抓住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優勢
從當前黨的教育方針和國家政策層面導向來看,高職院校實施勞動教育能有力地助推國家產業升級轉型、建設智造強國、培育大國工匠;從職業教育本質上來說,勞動教育始終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為關切,高職教育的辦學宗旨及發展理念就在于培養新型勞動者、服務社會、服務產業,因此,高職要把握住這一類型教育對于開展勞動教育所具有的獨特優勢,真正落實好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
4.2注重以培養勞動價值觀為目標的文化傳播
高職院校應推動以勞樹德的校園文化,通過諸如“勞模講堂”和“工匠面對面”等活動,邀請校內勞模、先進教育工作者、技能大師講述勞動的價值,讓企業工匠進校園、進課堂,與學生分享成長成功經歷,展示勞動成果和社會價值,展現勞模精神,讓高職學生真正感受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時代意義,從而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與人生觀。
4.3拓展勞動教育和校園文化活動的平臺和載體
堅持以勞育美,培育勞動情感和態度。通過開展“勞動月”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自覺參加校園公益勞動、宿舍文化節活動、星級宿舍評比,養成學生熱愛勞動的習慣和辛勤勞動的品質。開展“拒絕網貸”“抵制傳銷”等活動,倡導理性消費,消除不勞而獲、少勞多獲、賺快錢的盲目思想,平衡勞動與休閑的關系,培養正確的勞動態度。打通社會實踐育人途徑,充分發掘學校周邊社會資源,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社區勞動服務、企業見習實習、精準扶貧、創文明城市、創衛生城市等社會實踐,建立激勵機制,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情感,認識勞動的意義,增強勞動的獲得感、愉悅感和美感。
4.4突顯勞動技能培養的高職校園文化特色
高職院校要堅持以技能促成長,充分發揮當前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的功能,有效利用“黃炎培職業教育創業規劃大賽”、大學生“挑戰杯”、“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創新創業平臺,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高職學生職業技能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促進他們在實戰中升華理論知識,錘煉職業技能,激發學生創新潛能,提高自主創業能力,展示自己的勞動價值和成果,建設突顯勞動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活動。
4.5創新多元融合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思路
高職校園文化是一個多元文化融合的集群文化,企業文化、行業文化、產業文化和勞動文化對于發展校園文化都是不可缺位的,這是高職教育的類型與性質決定的。因此,高職的勞動教育的文化建設要敢于創新,可通過開設勞動社團、學生校園環境督查小組等,實現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讓勞動氛圍縈繞校園,培育學生珍惜和愛護勞動成果的品質。同時,積極引入優秀企業文化和產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優化勞動教育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建設思路,從校園景觀提質改造、營造職業文化和職場氛圍、開設職業素養課程、求職場景模擬和企業生產仿真實訓、實施企業管理規范等形式,在高職教學管理及實踐中創設多元化的文化育人環境。
參考文獻
[1]英寶有.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實踐與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09,11(12):8-9,29.
[2]李珂,曲霞.1949年以來勞動教育在黨的教育方針中的歷史演變與省思[J].教育學報,2018,14(5):63-72.
[3]劉向兵,李珂,彭維峰.深刻理解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的重大意義與現實針對性[J].中國高等教育,2018(21):4-6.
作者:李祿華 單位: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