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金融學本科培養方案優化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作為以理工見長的“雙一流”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中南大學優化了其金融學本科培養方案,將學校理工特色融入通識型教育的課程體系設置中,同時利用所在學院經濟管理結合的優勢,開設大量經濟管理基礎知識課程;并根據專業研究優勢和教學改革的方向,設置特色化專業課程。通過培養方案的實施,畢業學生升學與就業呈現均衡態勢、科研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且基于對產業與公司運營的深度理解,在實踐活動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這些結果表明,該培養方案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加深其對“產業+金融”的認識,滿足金融行業對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金融學;培養方案;通識教育
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許多以理工科為主導的“雙一流”綜合性大學,均開設了金融學本科專業培養方向。而作為理工科背景的大學,往往承載著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重任,如何結合自身學科優勢,優化培養方案,將理工精髓融入人文學科的學習過程,將產業與技術認知延伸到商業思維與資本運作,為推動產業基金、股權投資等金融新業態的發展培養專業型金融人才,引導金融領域與產業領域的有效融合,實現金融業的“脫虛向實”具有重要意義。關于本科生培養方案的優化,國內外有很多學者進行了研究,主要聚焦于課程體系設計和教學方式創新方面。根據宋曉平和梅紅對國外大學教育的研究,國外大學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中的基礎教育一般都包含人文教育(LiberalEducation)和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課程[1]。人文教育[2]是一種基于發展重要人文、公民行為、以及實踐能力的教育,為其專業教育打好基礎。在美國金融學專業教育中[3],普遍重視包括人文教育在內的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包括語言、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美術、人文等多個學科領域課程,學分占比達到25%-35%。KruegerandKumar[4]理論分析表明,基于專業需求的職業教育成本低,有利于在技術變化緩慢的社會家庭收入增長,但是重視專業教育(職業教育)的經濟體,其均衡增長速度將慢于重視通識教育的經濟體,20世紀六七十年代更加重視職業教育的歐洲在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上要慢于重視通識教育的美國。Hanushek,Woessmann,Zhang[5]通過對18個國家的微觀數據研究發現,技術的迅速變化,專業教育給青年就業帶來的好處會被適應性差所抵消,青年人通識性教育帶來的普適性學習能力更能適應技術快速迭代帶來的挑戰,從而更容易找到工作。顯然,上述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一門學科培養方案的課程設計中,一定要有關于學生成長與社會適應的人文教育課程設計;也需要有關于專業適應性和跨專業學習的基礎知識方面課程設計;當然,依托學校學科優勢的專業課程體系設計也必不可少。如何保障培養方案的順利實施?這就需要合適的教學方式改革進行推動。潘金林和龔放[6]研究表明,在有深厚科研功底的研究型大學,把研究型教學方法貫穿其本科教育過程,會有效挖掘高素質學生的研究興趣,給學生學習帶來更好的體驗。劉寧,漆臘應和索凱峰[7]也強調,在注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金融學教育中,實踐教學發揮著印證理論、融匯知識、訓練技能的關鍵作用。因此,作為理工科見長的“雙一流”大學,擁有濃厚的研究氛圍和深厚的研究積淀,應更多地將研究方法教育應用于教學模式中,并通過合適的實驗教學,引導學生將產業發展、企業運營與金融機構運作等實踐知識蘊含在理論教學中,實現對學生知識、能力、素養三方面的培養目標與要求。
1基于通識型教育的中南大學金融學專業的課程
設計中南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985和“雙一流A類”高校,是一所典型的以理工醫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在冶金、選礦、材料、交通、醫療等領域的研究處于國內外領先地位。其金融學專業遵循《金融學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借鑒北京、上海等財經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開設的金融學專業培養方案,結合本校產業技術研究優勢,設計具有自身特點的金融學本科培養方案,為特色化人才培養打下基礎。
1.1以價值塑造為綱的人文課程設置
按照教育部關于加強思政引領、立德樹人的核心理念,培養方案將馬列主義、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穿于大學課程教育的始終,設置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中國近代史綱要》三門必修課程,以及相關課外思政課程學習;注重在課程教學大綱、教學各環節中充分體現學校和學科特色,發揮課程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達到德育滲透的教學效果。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設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兩門課程,并輔以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室,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及學習生活方式。當然,身體健康也是保障成功大學教育的關鍵,在大學1-5學期開設體育測試必修課,督促大學生平時的體育鍛煉。該模塊共20學分,占比為10.37%。
1.2以基礎能力培養為核心的通識課程設置
大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既包括語言寫作能力,也包括計算邏輯能力。在語言能力方面,金融專業設置了有關英語閱讀、聽說能力等必修課六門;為了提升學生思辨及寫作能力,設置了《文獻檢索與科技論文寫作》必修課和《大學語文》《邏輯與批判性思維》選修課。同時為培養現代金融業發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在通識教育中安排了大量的基礎數學(如商科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必修課程及科學計算與數學建模選修課程)與計算機基礎課程(包括數據庫技術等),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計算技能和編程能力。這些課程共計46學分,至少完成38學分,占比達20.27%。綜上,除了實踐課程以外的包括人文教育和通識教育在內的基礎性課程占比超過了30%,通過該類課程的訓練,以期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各專業所需要的通識型基礎知識儲備,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1.3以經濟管理普識為寬口徑的專業基礎課設置
金融學是經濟管理類的一個分支,為適應寬口徑人才培養需求,同時體現經濟管理學院的師資優勢,在課程設置中,融入經濟學、管理學及法律相關基礎課程。例如,我們開設了本學科相關的制度構建、信息與經濟、產業發展及國際貿易等經濟學選修課程,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世界經濟及產業發展的相關性,對發現本校工科優勢學科背后的產業及社會需求,為分析該學科下的產業發展態勢打下厚實的經濟學基礎。在管理學上,注重企業微觀經營相關課程體系的設置,開設有關企業戰略、生產管理、財務報表及市場營銷相關的管理學選修課程,提升學生對企業微觀經營領域專業知識的儲備。而金融業務及產品的特殊性和契約性,需要法律基礎知識的支撐,因此開設經濟法、民商法與金融監管等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及對產業、企業的興趣來自由選擇,彈性把握,提升跨學科研究的知識能力,也更有利于學生將產業發展與金融支持聯系起來。
1.4順應學科知識演化的專業課程設計
順應金融學科發展趨勢,本學科設置了金融理論、金融實務和量化金融等模塊專業課程。在基礎理論課程方面,除設置金融學、財政學、國際金融學、投資學等必修課外,依托本系教師科研方向與特色等,在行為金融、農村金融、金融風險等領域設置研究特色選修課,形成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的教學團隊,促進“產學研教”良性循環。與此同時,強化理論與實務的融合教育,開設與各金融機構經營相關的實務性課程,深度了解金融市場、金融產品、金融機構及公司財務與戰略的設計機制和運營機理,涉及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具體領域。隨著金融學學科與量化、信息科技的結合,專業化的數理統計知識成為不可或缺的能力基礎。本方案為此設置了計量經濟學、金融計量學、離散數學、應用隨機過程等金融數學課程。
1.5適應專業能力發展的實踐課程設計
作為理工科背景的金融學本科生,實驗與實踐教學很重要。本培養方案的實踐課程體系主要從兩方面設置:一是關于通識教育的實踐課程,二是專業教育類實踐課程。通識教育實踐課程主要包括社會調查和創新創業訓練等大量實踐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掌握認知社會的科學方法,同時從國家政策和社會知識層面,了解創新創業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技能和知識。在專業教育實踐課程設計上,則包含解析企業經營管理的企業沙盤模擬;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證券投資業務相結合的銀行及證券模擬實驗室;以及依托產業協同育人基地共同開設的金融計算與證券估值實踐課程;同時還有基于虛擬仿真平臺的行為金融實驗等。通過一系列的課程設計,培養學生對一般企業和金融企業的業務運作、運營管理、投資與估值等相關經營過程的了解,提高其實操能力和職業素養。
2通識型培養體系改革的效果分析
通過對我校金融學專業的培養方案改革,與基礎教育相關的人文教育、通識教育和基礎專業課程為99學分,占比52.66%。而在專業課程設計上,除符合國家金融教育指導委員會所要求的基礎課程外,主要結合自身的研究特色和教研改革,開設專業課,課程設置具有鮮明的理工科背景特征,學生接受了更多以產業發展和企業微觀經營為背景的金融學知識教育。在教學方法實施中,我們鼓勵教師將研究特色引入課程教育中,通過實踐教育和創新創業項目的鍛煉,讓學生從產業角度去了解企業運營與金融實踐。培養方案從2012年開始實施,因此我們通過對2016年迄今的畢業生去向及學生在校期間的研究及實踐成果,分析培養方案效果。
2.1升學與就業平衡型發展的畢業去向
學生的培養質量最終體現在畢業去向,我校金融專業畢業生呈現升學與就業均衡模式。具體說來,2016-2019四年統計數據表明,平均升學率為46.8%,平均就業率為47.8%,自主創業比例為5.4%左右。在升學率指標中,國內保研、考研升學為25%左右,而國外申請讀研的比率為21%左右,這一結果與大學期間開設的通識課程和研究型教學方法實施,提升學生研究興趣和研究能力有關。從畢業去向結果來說,該版培養方式實現了研究與就業均分的局面,體現了“雙一流A類”院校本科培養中,對優秀人才的分類培養,實現研究與實踐并重的培養模式。
2.2突出的研究能力培養效果
培養方案中大量關于企業經營管理、金融計量方面的課程設置,使學生在社會經濟領域分析問題的能力、企業經營信息的挖掘能力、復雜金融計量模型的運用和計算能力大幅提升。加之特色研究型教學方式的導入,拓展了學生研究視野,培養了學生科研興趣及素養,提升了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2016年至今,金融專業本科生通過參與導師課題,公開發表15篇學術論文,其中SSCI期刊論文2篇,金融研究1篇,CSSCI等9篇,參加金融學年會3次。共有90名學生順利通過知名高校的夏令營測試及科研能力考核,成功保送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985和“雙一流”高校。而在國外碩士項目申請中,學生優異的成績和出色的綜合素質,使其獲得諸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帝國理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英美常春藤大學的學習機會。
2.3卓越的實踐能力培養效果
在培養方案的設計中,基于人文教育和基礎能力相結合的通識型課程設置,與經濟管理普適性知識的寬口徑培養和金融專業性課程的深度開發,使學生在校期間展現出了非常積極的社會活動參與能力。結果發現,在學生畢業論文選題中,更多選擇以企業投融資或者金融市場發展對產業發展影響等相關題目,體現了“產業+金融”的特征。而在參與國家的創新創業活動和各類創業大賽中,本專業學生運用企業運營、財務、金融等知識,作為團隊關鍵性成員,依托本校工科專業優勢(比如節能、環保、新材料等),實現跨學科實踐活動協作,獲得了一系列創新創業大獎,2016-2019年期間,獲得包含挑戰杯在內的國家級獎勵8項、省級獎勵14項,國家級創新創業立項48項。這些獎勵和立項,體現了學生認知社會、了解企業、敢于創新的綜合素質。
3結語
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一直是在本科培養方案課程設置中關注的焦點問題。金融學作為為各行業企業投融資及居民財富管理提供專業服務的專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金融學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大配置人文教育和通識教育的課程,靈活選用專業教育課程,并結合所在學校特征,形成新的培養方案,在給予學生足夠的金融學知識的同時,明顯在身心健康、抗壓能力、適應社會人才需求、社會活動參與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充足的課程教育和能力培養,達到了國家對優秀金融人才的培養要求。
作者:朱寧 盛虎 單位:中南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