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校園建筑設計中地域文化的現代演繹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校園建筑是不同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物質文化載體,地域文化對校園建筑設計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如何將地域文化特色詮釋為建筑語言融入到校園之中,是建筑創作構思的關鍵所在。文章將從地域文化與校園文化的關系入手,分析地域文化特性在校園建筑中的演繹方式,最后結合廣西民族大學校園規劃設計實踐,總結出地域校園建筑設計方法,以期為之后的校園建筑規劃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
引言
中國自經歷改革開放以來大規模的建設浪潮后,建筑數量的激增、建造技術的成熟以及建筑的普世化設計導致中國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逐漸喪失自身識別性。校園建筑作為地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載體,同樣也面臨文化缺失的問題。如何改變校園建設的同質化,協調校園建筑與地域文化的關系,協同校園建筑與歷史傳統的發展,將地域文化與校園文化融為一體并適宜地表達出來,值得當代建筑師深入思考。
1地域文化與校園文化的關系
地域文化是指在某一地域時空下,人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獨特的文化系統,包括民俗文化、經濟文化、環境文化、自然文化、社會文化等[1]。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在發展演變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人文積淀,是學校所堅守的核心價值與靈魂[2]。校園建筑自誕生之初就受環境影響,校園文化根植地域文化土壤,連接地域文化血脈,與地域文化相融共生。
2地域文化在校園建筑中的演繹方式
2.1地域自然環境的適應性
建筑對地域環境的適應性不是指建筑純粹地屹立于環境之中,而是與地域環境建立一種平等、互融的共生關系。如何使校園建筑的氣質在包羅萬象的地域環境氣場中發揮它獨有的魅力,便是建筑與環境和諧共生的智慧所在。要使建筑融入地域環境,首先需要在設計前對當地氣候環境做充分的調研,以適應校園物理環境的需求,從而避免不同區域氣候給建筑帶來的不良影響。其次,分析各區域的地理地勢情況,根據場地自身的地形條件,創造出因地制宜、體現建筑層次感的地域特色建筑。最后,從地域環境整體性出發,設計互動體驗性景觀,建立人與自然的對話關系,表現建筑與土地的質樸關系,讓地域性在校園建筑環境設計中發揮充分的作用。
2.2地域人文精神的延伸性
地域人文精神的延伸性使地域文化能夠在校園環境熏陶的基礎上發揮其獨有的人文魅力與精神內涵,進而拉近人們對該地域的距離感,對建筑環境表現出更好的親和力與歸屬感。校園空間的本質屬性是注重人與人、人與場所之間的情感交流。若想將地域文化延伸到校園空間,需要我們從豐富的文化成果中探尋建筑創作的語匯,將其進行抽離、分解、重組與融合。將傳統文化特色應用到建筑平面的布置、建筑外觀的設計、建筑空間的意象等方面。將地域人文之精華糅進建筑的起承轉合之中,使書院文化與地域氣質相互交融,煥發校園新的活力。
2.3地域傳統材料的復合性
傳統建筑材料作為地域文化特色的傳播者,其真實質樸的質感與特有的營造方式組成了地域建筑特色的主要內容。地域材料喚起歷史記憶,新材料迸發時代精神。鑒于目前傳統材料本身存在的缺點以及現代新型材料的發展,材料的復合化運用是當前地域建筑設計的趨勢所在。在校園建筑設計中,對地域材料的運用除了保留其作為結構的功能性以外,還可以將其作為裝飾藝術的材料,增強傳統材料在地域文化中發揮的靈活性。
2.4地域文化符號的轉譯性
不同地域有其獨有的文化符號象征,符號作為傳達信息和表達文化的中介物,在校園建筑中的轉譯具備立體化、抽象化的表現。符號的立體化旨在從傳統建筑中提取出文化符號,運用到校園建筑造型中,展現立體的空間符號;符號的抽象化則通過萃取民俗符號,經過合理的加工嫁接到校園活動場所中,使其具備與傳統建筑相似的視覺效果。讓學生在校園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感知地域文化氛圍??傊?,地域文化符號的轉譯不是生硬的拼湊,而是科學合理地將其融入校園建筑的環境中,從而確保地域文化脈絡的延續性與完整性。
3廣西民族大學的地域文化表達
3.1地域背景剖析
廣西山區面積分布遼闊,喀斯特地貌顯著。復雜的地形孕育了變化多端的氣候,具有顯著的地域環境特征。廣西民族大學武鳴新校區位于南寧市武鳴區南寧教育園區西片區,校園用地東北緊鄰緯1路,東南靠近經2路,西北緊靠新慶南路,西南邊為發展大道,東北面背靠岜朋山,隔山相望建有里建湖濕地公園(圖1)。武鳴新校區基地與相思湖學院用地之間、緊鄰經2路地段有一座約100米的孤山峰,孤山聳立如珠而托。這樣的山水格局、地貌植被成為塑造地域校園空間獨有的資源與優勢。
3.2建筑空間布局適應地域自然環境
廣西民族大學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建設高校,其地域性、民族性將轉譯為建筑語言,貫穿設計始終。校園整體規劃充分借納基地內山水的獨特要素,提出引山理水的設計理念。規劃以圖書館建筑和入口廣場作為禮儀軸線,輔助以基地內特有的山丘和規劃的湖面作為景觀共享帶,形成一山一湖組團環繞、一軸一帶共享相連的校園格局(圖2)。在建筑群體布局上,采用廣西傳統建筑民居的院落式布局,形成以圖書館為核心,公共教學實驗區、生活區、運動區相圍繞的功能組團,各組團間的庭院空間以水溪環繞相連造園,使校園既有大尺度的桂林山水風光,又有宜人的組團園林空間(圖3)。在流線組織上,規劃從城市周邊人流方向、校園形象等角度綜合考慮校區的出入口位置,其中西南主入口面向發展大道,設計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廣場,強化校園與城市主干道的關系。校園內實行人車分流,步行道路連接各個功能分區,配以公共廣場與景觀空間,共同組織安全舒適的步行網絡。在整體空間布局上,使校園規劃與地域自然環境取得較為和諧的總體關系。
3.3建筑設計形態沿襲地域傳統風貌
建筑造型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廣西壯鄉建筑及東南亞民族風格和元素,囊括吊腳樓、坡屋頂、風雨橋、銅鼓、壯錦等地域特色,與山水一體,把校園匯集成表現民族建筑與地域建筑的展示舞臺。例如,位于校園中心的圖書館建筑,以坡屋頂為基本樣式,屋面反曲起翹,立面裝飾采用玻璃與穿斗式木架,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加以詮釋,將其引入神秘的文化殿堂(圖4);行政辦公樓及食堂在首層采用了柱廊空間,創造出一種吊腳樓的空間意象;宿舍樓群吸取了傳統侗族村落高低錯落的空間特征,強調建筑與山體的關系,通過建筑層數的變化,形成山水融合的豐富天際線;食堂圓形的建筑體量則借鑒銅鼓鼓身的外形形態,點綴以紋飾,自然地傳遞出傳統與現代建筑相結合的空間神韻。持續地把握地域建筑特色,是地域文化輸出為現代建筑語言不可或缺的設計要點。
3.4建筑裝飾細節提取地域文化符號
校園建筑形態在凸顯民族地域性與現代感的基礎上,整體風格采用和諧統一的民族基調。廣西地域傳統材料常采用清水混凝土、紅磚、青磚,毛石砌筑墻體或裝飾墻面,本項目以適宜低調的建筑風格為出發點,校園建筑統一運用紅磚作為外墻飾面,力圖傳達當代校園建筑的嶺南氣質(圖5)。其次,將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壯錦、花山壁畫等圖案點綴到建筑檐口、窗戶、支撐柱中。在景觀設計上,提取銅鼓表面花紋作為廣場的地面鋪裝圖案,將獨特的地域元素符號通過有效轉譯與校園建筑融為一體,在民族性與時代性之間找到最恰當的結合點。
結語
校園建筑的地域性表達多樣化,將地域文化轉化為建筑語言,總結起來可遵循如下基本原則:首先,建設地域特色校園需設計師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的發展規律;其次,剖析地域文化的組成要素,通過對地域文化的解構與重組,地形上順應自然特征,空間布局上凝練地域精華,建筑材料及文化符號的運用上避免生搬硬套,合理發揮地域文化的本質特征;最后,整體規劃以和諧的總體關系為基礎,實現地域文化局部與校園整體的和諧統一。隨著地域建筑理論的日益完善,地域文化在校園建筑中的演繹正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未來地域文化也將在校園建筑設計中發揮更為重要和廣泛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龑池.基于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新時代行政中心設計探究——以安徽省界首市穎南新區行政中心設計為例[J].住宅與房地產,2018(19):263-264.
[2]劉驍,郭衛宏,包瑩.地域文化與綠色技術交融的綠色校園建筑設計策略研究——以濕熱地區大學校園為例[J].城市建筑,2019,16(01):113-119.
[3]黃增軍.材料的符號學思維探析[D].天津大學,2011.
[4]馮剛.我國當代大學校園規劃設計分析[D].天津大學建筑學院,2005:16.
[5]陳縱,夏大為,盤育丹,周子航.從批判性地域主義到“兩觀三性”——淺論適合當代中國國情的地域性建筑設計策略[J].華中建筑,2019,37(11):4-9.
[6]趙鋼.地域文化回歸與地域建筑特色再創造[J].華中建筑,2001,19(2).
[7]魏子恒.廣西民俗建筑符號在旅游建筑的應用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3.
作者:張麗娜 陳建華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