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分組策略改進小組合作學習問題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在培養合作意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可以通過制定合理的分組策略來改進小組合作學習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注意設立合作性目標,建立班級秩序,建立有效評價機制,有機調整分組,在動態平衡中促進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分組;合作學習;全面發展
一、小組合作學習利于培養合作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適當的合作勝于不良的競爭,恰當的合作更有利于當代人在現代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是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中闡述的當前教育的四大支柱。它強調的是“合作比競爭更重要,不合作的人不是現代人”。[1]由此可見合作對于現代社會的重要性。學校生活作為學生發展的重要過渡階段,更應該將合作意識融入日常生活中,構建合作型社會。在日常教學中也應該借助合理分組來促進學習效果。
(一)小組合作學習概念的界定
斯萊文教授提出“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學習,依據他們整體成績得到獎勵的課堂教學技術。”[2]王坦教授提出:“小組學習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旨在促進各類學生相互合作,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并依據團隊整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3]通過對國內外代表觀點的分析,可得出一些共同點。首先,合作學習都是在學習小組中進行而不是任意地兩兩討論。其次,小組是依據一定的標準,由專職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下合理劃分的,并非是一種任意的劃分。再次,國內外定義都指出合作學習是依據該小組的團體成績和整體成績進行教育評價。因此,在制定教育評價的措施時,應該制定面向全體學生的統一標準,而不是對先進或落后分別作出的區別評價,在整個小組團體中,獎勵的依據也是整個團體成績。最后,在小組學習中的合作學習,并非忽略良性競爭或依賴小組中的優秀者,而是應該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優化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合作與溝通,甚至于加強各位教師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實現教學相長。
(二)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傳統教學的主要形式是班級授課制度,優點是可以大規模進行授課,教育對象的數量更多,也更有利于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知識體系,教學效率高,有利于大規模地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提升人口素質。但也正因為教學對象較多,極易忽視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發展,且不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而小組合作學習是對傳統班級授課制的一種變革,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4]因此,在班級授課制度的大背景下,適當運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使其積極地參與討論,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和探索者,發揮自己的作用,發揚自己的個性,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
合作學習是以生生互動為主要途徑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學活動和學習策略。[5]以教師的教為主,往往不利于同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在教學過程中應多采用小組合作作為班級教學制度的補充形式,多鼓勵生生之間進行合作、交流與溝通。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生生之間的討論,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能充分調動每位同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通過合理的分工,給每位同學設置科學合理的任務,使其體會自己在團體中的不可替代性,認可合作意愿。同時,也可以通過合理分配任務的方式,使小組的每位成員都能發揮自己的價值,通過小組任務使同學們感受到分工與合作的有益。進而培養當代學生的合作意識,幫助學生更好地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和學會合作,以融入當下社會。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現狀
合作教學最先起源于美國,最早得到廣泛實踐是在英國。英國的蘭凱斯特在學校里鼓勵年齡較長的孩子幫助學習較落后的同學,漸漸使之得以推廣。在美國,由于受到美國反種族運動的影響,這對學校老師的正常教學工作產生了嚴重影響。因此學校教師為了能調和不同種族學生之間的矛盾,便經常促使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學生在一起學習。這也使小組合作學習在美國被廣泛運用后,也向世界各地傳送著這種學習方式。在我國,合作教學思想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學記》提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指出如果一個人不與他人溝通與交流,自己學習,則會見識短淺。無疑,這也是在強調合作學習的重要性。近代,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小先生制,讓年齡較長、學習較先的孩子幫助在學習進度上較落后的孩子。在1993年,王坦教授也在山東省開展了大約九年,由一百余所學校參與的實驗研究。到21世紀,眾多學者對合作教學進行了投入研究。有的學者認為分組應該通過遵循異質分組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提起學生的主動性,從而減少整個課堂都是教師講授知識的現象。但在這個過程中,易出現教師學習內容分配不恰當、角色定位不準確等問題,從而導致學生容易出現討論進度過快或者過慢等現象。近期,在鐘柏昌教授發布的論文中,更是梳理了國外從1991—2020期間具有權威代表性的部分文章。提出大多數研究主要關注小組的構成,較少關注小組合作學習的動態變化[6]指出在相關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多忽略了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動態改變的。一般都是在最初的異質分組或同質分組后,較少改變同學之間的組別現象,忽略了學生處于發展中的動態性。因此在分組教學的長期實施過程中會造成如下的問題。
(一)分組教學易出現任務布置不合理,學生討論進度偏差
46%的學生認為小組學習的內容比較容易,35%的學生認為小組學習的內容即使不通過小組學習也能獨立解決。[7]在進行合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討論的任務進行合理的分配和規劃。切記,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所以要在任務規劃中應該合理選定學習任務和內容。任務過難時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導致學習進度過慢,不利于課程實施進度的正常進行。反之,當任務難度過于易,學生會產生自己獨立也能解決和思考的認知,使討論進度出現偏差,沒有達到真正的合作教學的目的,讓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
(二)分組教學中易出現討論不積極的搭便車現象
在沒有進行合理分組情況下,組內同學學習進度不一,或者在每次討論中都會存在由某些先進同學“挑大梁”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同學便會減輕自己對于整個團隊的責任意識,懶于思考,從而出現討論不積極的“搭便車”現象。因此,有科學合理的分組是調動學生進行積極討論,促進進步的合理大前提。
(三)分組教學中易出現分配任務較固定和單一的合作倦怠現象
在一般的小組合作中,小組在初次分配后較少再做出改變,以致小組合作成員都比較熟悉和固定。也會導致未能動態組合變化而出現組員對自己所完成任務了然于心,從而不積極思考,出現學習疲憊和合作倦怠現象。因此,在平時學習任務的分配中,應該多注意組員和各種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的組合變化。從而盡可能地規避組員在長期從事單一學習任務中產生的合作倦怠現象,也能借由不同的組員之間的合作帶來新鮮感,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的進步。
(四)分組教學易出現課堂討論無秩序,紀律混亂現象
在小組分組教學中,有序的課堂紀律是課堂討論有序進行的前提條件。否則當課堂討論出現紀律混亂、聲音嘈雜等現象,會大大影響課堂討論的效果。甚至,在課堂討論中,部分小組的聲音過大也會影響其他小組的討論進度,甚至于會有同學趁機說話,導致課堂進度落后。因此,在課堂討論中應該重點關注課堂紀律和秩序,否則嚴重者會因課堂的討論沖突引發語言矛盾甚至肢體沖突,嚴重者會損害學生的人身安全。
三、合理分組,統籌各方影響,使合作學習效果最大化
合作學習的影響因素眾多,其中分組策略至關重要[8]。同時也應該積極統籌各方教育影響,即努力使課堂呈現以下特點,即合作性目標結構、支持性教師行為、成員具有平等的社會地位、師生間存在溝通等[9],才能夠使合作學習的效果最大化。其中分組策略是指按照一定的劃分方式,如按照學習成績、學生自身能力水平、學生性別或者性格特點等方式進行劃分。一般有同質分組,就是將能力水平差不多的學生安排在一個小組里面,這樣便于教師向學習水平差不多的學生進行教學,也利于增強學生的信心,在與自己差不多的水平里共同進步,構建良性合作關系。同時,也有異質分組,即在劃分小組時,并不以統一標準來選擇和劃分,而是在小組內使每位同學都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不是標準單一的差異,而是指在不同方面的學生能力具有差異,從而能使各位同學之間相互彌補,促進彼此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基于此,也有大部分教師將這兩種分組方式組合運用,形成在班級內劃分多個小組,形成組間異質。組內同質指在小組內大家的水平相當,利于大家的交流與溝通,但若長期處于不同水平的小組,也容易導致學生對自己認知固化,從而出現優生更優而后進生無動力的現象。而采取組間同質,則在整個班集體中均勻分配全班學歷,達到一種綜合平衡的狀態,也會避免產生先進生驕傲不進取,落后生無力追趕,缺乏自信的現象。但組內異質也會容易導致部分學習吃力的學生在合作討論過程中出現學習跟不上,進而出現學習倦怠的“搭便車”現象。因此,如何通過合理分組從而使小組合作學習更有效率便成了當下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劃分合理分組方式
組間異質容易導致優者更優、后進生無力的現象,長期采用該種分組方式容易導致班級學生差距過大,不利于實現學生的共同進步和發展。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應該采取各小組間水平相差不大的分組方式,反之在各小組內合理搭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學生學習成績優異但性格內向者就可以在小組中適當搭配性格外向但不太沉穩的學生。通過學習成績、性格特征和學生性別等多方面考慮,從而做到學生團體之間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二)設置合作性目標
在小組討論學習中若目標設置不合理、不科學往往會導致學生討論速度過快或者過慢。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合理的目標配置會導致整個學習過程失去合作性,這樣就失去了合作學習開展的初衷,也不利于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設置合理的合作目標,具體可參照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在充分的吃透教材,了解學生和追蹤考點的準備工作下,進行小組學習的目標設置。
(三)建立有效學生評價機制
建立平等友愛的交往關系,促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平等的關系是有效開展合作學習的重要條件。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制定評價量表,在學習過程中及時依據科學的評價量表對學生做出評價。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設立好班規、組規等紀律要求,可在每個小組培養小組負責人協助教師管理本組紀律,在教學教育過程中建立有效的評價制度,將規則具體細化,方便落實。同時,老師也要在教育過程中做好規則落實工作,不能讓規則只是一句口號,無法落到實處。只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做好學生規則制度的制定,并選擇好負責人落實過程,做好評價和反饋工作,才能更好地進行有效的小組學習。
(四)在教師指導下的協同教學并及時反思教學
在小組學習活動過程中,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和進行。也就是說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同時,讓學生自主討論不等于教師無所事事,而是應該時刻關注學生動態,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加強師生之間的合作與溝通,并在課堂后及時反思課堂,取得進步。
(五)有機調整分組,在動態發展中促進學生合作學習
長期穩定的分組和任務分配會導致學生產生角色固化認識。并且若學生在小組中長期擔任某一任務,也會導致學生出現疲倦感。因此為避免這種現象,教師應該在平時的課堂表現中及時關注學生的進步和變化,并為每一位同學做好記錄追蹤。當某些同學在一段時間后出現明顯厭倦行為,教師應適當調整分組結構,在動態平衡中促進學生發展進步。
作者:尹楊洋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