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水文檔案管理中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水文檔案是水文工作中形成的極其寶貴的資料,對水資源管理、防洪抗旱等產生重要的支撐作用。水文檔案具有時效性、地域性和統一性等特點。時效性。水文觀測記錄必須客觀和準確地反映一段時間內某一區域的水文因素的變化。在記錄中,應當嚴格遵循“準確性、代表性和可比性”原則和嚴格遵守業務標準。地域性。不同地區的環境條件差別很大,水文信息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特定區域建立科學和技術水文監測網絡對于滿足短期、中期和長期分析和預測的短期、中期和長期需要至關重要。統一性。水資源各項要素變化復雜,但各要素之間又存在著密切聯系。針對某一區域,水文變化是連續的,下游水文要素變化與上游水文要素變化密不可分。各區域、各水文因素信息需要實現共享,要求水文檔案資料以統一的格式標準進行采集、傳輸、存儲,實現水文信息共享。[1]
1水文檔案互聯網
水文檔案互聯網是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以水文站網為依托,將采集、傳輸、存儲、共享、等系統緊密耦合,實現各水文要素實時采集,實現各級水文測站互聯互通,形成集中與分布相結合的水文服務網絡。[2]1.1開放。水文檔案互聯網在生產及技術層面的開放性很高,為水文行業、大水文及水利行業、生態建設等提供平臺,并且具有普遍實用性的接口端,實現對各水文測站、各水文要素等信息的適應性對接,使得各類水文檔案信息暢通無阻。
1.2互聯。
水文檔案互聯網不僅能保障各水文要素監測設備間的互聯互通,保障各水文要素采集相互關聯,同步采集,而且水文檔案互聯網能夠保證各水文測站與監測中心的互聯協調,保證相關水文測站、各系統協同工作。
1.3共享。
水文檔案互聯網終端存儲有大量水文檔案信息,擁有大量信息交互設備,水文檔案互聯網成為各水文測站以及信息節點之間進行數據信息交換的平臺,各個節點都有相應的獲得信息的權限。客戶終端也可以通過水文檔案互聯網隨時隨地查詢相應數據,真正實現隨時隨地數據共享。
2“點—網—儲”的基本框架
“點”即分布在各條河流及不同區域的各類水文測站,包括雨量站、水位站、水文站等,是收集各項水文要素的場所。“網”不僅是指由各類水文測站組成的水文站網,而且是指連接各水文測站、水情中心、水文檔案存儲管理中心等互聯互通的互聯網。“儲”即水文檔案存儲,包括服務器、數據庫、客戶端等形成的存儲系統和機制。
2.1“點”的多要素關聯。
各水文要素間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降水影響著水量,水量影響著水位,水位、水量關系著防汛安全。在水文測站這個點上布設自動化監測設備,根據各水文要素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互動,集中采集各水文要素,對各水文要素進行組合,從而為分析單站點的水雨情提供依據。
2.2“面”的互聯互通。
各類水文測站組成站網,下游與上游相關,暴雨的面分布影響著上下游水量發展。站點之間的互聯互通,各站點與水情中心聯通,使得上下政令統一,水文檔案能夠及時歸檔整理,保證各類數據的安全。
3“點—網—儲”的框架關鍵技術
3.1站網規劃。
站網規劃是根據當前及預期內的國民經濟等條件和各類水文測站的站別、站類、站網密度以及其控制作用進行測站規劃和布設。站網規劃根據需要,進行選址、配置儀器、修建設施,為“點—網—儲”提供堅實基礎。
3.2系統運行及通信。
系統運行需要有專項技術在微觀層面上控制各分布式水文測站及分中心,實現用戶端各模塊的內部自優化、自適應,提高各模塊的可控性。在宏觀層面上,形成高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的優化組合。網絡通信必須有專項信息交互技術保證信息流在各個模塊間的雙向自由串聯,收集各類水文測站的數據信息并進行初始化分揀和處理,隨時隨地滿足各類用戶和部門的初始要求,而把測驗來的數據存儲至云端信息處理部分。
3.3云端處理。
云端數據處理技術,必須有專項技術將要素測驗模塊、互聯互通模塊和客戶端需求的各類信息進行處理、集成、分析和分享,并將各類數據信息反饋到云端模塊來訂正運行計劃,在可預期的長時間尺度上,使得各類系統及數據運行順暢和優化機制。
參考文獻:
[1]李華龍.淺淡對水文檔案管理的基本要求[J].辦公室業務,2017(04):123.
[2]曾鳴,楊雍琦,劉敦楠,曾博,歐陽邵杰,林海英,韓旭.能源互聯網“源–網–荷–儲”協調優化運營模式及關鍵技術[J].電網技術,2016,40(01):114-124.
作者:李黎 單位:河南省新鄉水文水資源勘測局